关于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提案

2025-01-15 10:15:5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一、案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农业大省,广东孕育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特产”,如增城丝苗米、新会陈皮、茂名荔枝等,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近年来,我省立足地方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粮食、蔬菜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茶叶、南药等5个数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打造一批“小而美”“特而精”特色产业。截止2024年9月,广东省已累计创建1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含农垦4个)、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含农垦3个),共有509种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占全国的9%。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我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的有力举措。但推动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从全省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具备行业号召力的领军企业不够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小,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低,与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等问题。

  2.品牌建设不足。目前,广东全省共有123个区域公用品牌、2080个产品品牌入库“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其中,白蕉海鲈、凤凰单丛茶、顺德鳗鱼、清远鸡、增城荔枝等品牌入选了农业农村部精品培育计划。但与全国知名品牌相比,我省大部分农产品品牌认知度不高,存在品牌建设定位不清晰、差异化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营销手段传统单一等问题。

  3.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广东省围绕服务“百千万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派驻农业科技特派员等方式,着力提升农技服务能力和创新农技服务模式。但总体来看,在农业特色产业方面,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企业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动力以及科技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精准农业和智慧管理等问题。

  4.产业链延伸不充分。粤东西北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建设滞后,产业链条与市场化平台搭建不够,尤其在特色水果、水产、农产品等深加工、冷藏保鲜、冷库仓储、冷链运输等环节仍有待加强,特色农业产品附加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相关建议

  1.扶持壮大重点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一是研究制定广东省培优计划,加快在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有资源优势、带动面广泛、年产值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上市后备企业库,支持省级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挂牌上市。二是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延伸经营链条,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集聚,推动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联系、集群发展,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2.加强品牌建设,拓展消费市场

  一是整合区域内优质产品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特色产品提质升级。通过建立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加工技术规范标准,扩宽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形成“一品一标”的生产标准和溯源体系,推动打造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产品。二是讲好品牌故事。根据不同产品的优势,聚焦重点区域和特定群体,采取电商推介、网红带货、合同订购、产品交易会、商超推广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多渠道营销,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推动品牌“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等国内外各类知名农产品展会,拓展特色农产品的国际市场。

  3.增强科技赋能,支撑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农业科技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特别是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多维度深层次为优质农产品赋能增值。二是要依托区块链技术和智慧农业平台,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创建中的大数据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识别标识,推行产品条形码、防伪码和产地标识管理等。

  4.延长产业链,构建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服务网络

  一是通过特色农业产业联合体推动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服务网络建设。依托核心企业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的经营主体,组织吸纳区域内生产企业、基地、农户,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服务网络建设,不断优化农资农技、冷链仓储、加工销售等特色农业产业服务功能。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加强合作,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二是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拓展特色农业产业功能。发展“农业+直播+电商”“农业+民俗文化”等新业态,进一步创新“荔枝节”“鹰嘴桃节”等节庆体验活动组织和宣传形式,拓宽土特产销售渠道,扩大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