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汕头呼援通”经验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5-01-16 11:48:5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刘辉

  内容:

  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近3亿,未来二三十年,高龄老年人还将翻两番,到2035年,8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8000万,2070年将达1.9亿。目前,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既符合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契合生活需求和心理期盼,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也取得许多新进展。但相比养老机构养老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有更多元、更复杂的服务需求与困难,其中最主要的瓶颈就是智能化、个性化程度不高,智能化辅具应用不广,智能化产品研发与个性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滞后。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刚需人群,为此,对社区和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升级,提升老年群体的居住生活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2013年10月,“汕头呼援通”作为全省首创的长者呼援公益志愿服务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志愿服务”新模式,通过在区县建立“汕头呼援通”居家养老紧急援助服务中心,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为服务对象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如家中连接电话专线、老人佩戴智能手表,平台设置24小时服务的公益电话专线,为全市60周岁以上低保、特困老年人免费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一站式居家养老公益服务。截至目前,呼援通在线服务对象3.66万人,服务事项清单共有8大类68项服务180小项服务内容,已通过省专家组评估验收,并于2024年开始启动数字网格化志愿服务试点工作。

  为此,建议可逐步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将呼援通模式进行推广示范。

  一是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网络

  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作用,夯实以居家为基础,集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汇聚志愿服务力量,与养老服务相关的社会单位开展服务共建,打造“公益+志愿服务”的“呼援通模式”,建立“中心站、社区工作站、社区网格点”三级社区养老服务网格化响应机制和志愿服务调度体系,并结合专业社工和其他志愿者资源,搭建新的志愿服务社会化网络,为长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快捷的民生服务体验。

  二是着力构建适老化居家养老应急服务和智慧体系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深入推进线上线下快速对接服务,因地制宜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提前将符合条件的老人信息登记到“长者服务信息库”,如年龄、户籍、基础病情况、紧急联系人等内容一次性录入平台,并为老年人提供便携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紧急呼叫器”等,立足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实际需要,因人因地分类统筹优化服务终端设备配备,提高适用度和使用率。依托终端设备全天候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指标,将指标纳入远程监管范围,打造老年人健康数据库。如有关键指标出现异常,由智能终端设备自动向平台发出警报,或为老年人家中电话设置“紧急呼叫”功能键,方便老年人“一键”发出求助信号,与“呼援通”中心实现对接。同时,依托智慧管理系统平台统一调度中心站、社区工作站、社区网格点人员和力量,满足服务对象随时随地“一键式”呼叫,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救援和服务速度。

  三是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深化服务项目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程度

  各地可根据运营模式和实际情况,提供“基本服务”和“志愿服务+转介市场服务”,结合实际需求,联动社会志愿力量,力所能及提供各类志愿服务,因资源有限未能开展志愿服务的,及时帮助转介市场服务,协助完成需求事项。逐步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目录,基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老年人需求特点,科学确定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类型,将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精神慰藉、应急救护、法律咨询、休闲养生等服务内容灵活组合,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多样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物质、健康和精神的不同需求。

  四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持久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和绩效管理,一方面,要合理划分兜底范围,以政府购买的形式优先保障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可探索打造居家养老项目梯度付费模式,适时探索以部分低偿、有偿服务方式反哺项目推广,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分类制定服务套餐标准,提供不同的“菜单式”服务项目标准,由老年人家庭结合实际情况自由组合多元化改造菜单,在满足不同经济状况的老人需要的同时,也提高运营方的自我造血能力,吸引民间资本投资,进一步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适当增加公益慈善基金投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补充低保特困群体在生活、医疗等方面的资金缺口,有效提升基层的养老服务质量,平衡区域养老服务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