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光载信息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5-01-15 10:15:5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一、案由

  光载信息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光感知、光通信、光计算、光显示等技术领域,是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创新场景应用,电时代迈入电光时代甚至全光时代,技术更新迭代衍生出的未来产业。光载信息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前沿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省制造业基础坚实、科技创新能力强、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程度高,具备发展光载信息的良好产业基础,深圳更是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光载信息未来产业”的概念。但我省在光载信息未来产业培育方面仍面临着不少挑战:

  1.尚未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未来产业技术的前沿性、路线的不确定性以及孵化培育的长周期性等特征,决定了未来产业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上与成熟产业存在极大差异。目前我省光载信息产业链各链条、创新链各环节松散分布,并未形成集聚效应,创新资源、产业生态、应用场景未能有效融合、协同发展。

  2.缺乏紧密链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新型组织机构。光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更高效的组织机构,整合更全面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力量,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我省大部分科研机构为传统组织形式,缺乏能够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贯通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过程、吸引全球顶级创新资源集聚的新型组织机构。

  3.缺乏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支持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光载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及市场推广等阶段均需大量资金投入,而当前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资本对高风险、高投入的未来产业持谨慎态度,缺乏投早、投小、投长期的耐心资本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培育和规模扩张。

  4.缺乏汇聚高端专业人才的生态体系。培育未来产业要构建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到产业培育、组织创新的产业生态,需要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研创新人才和产业人才。我省虽储备了一批光载信息产业人才,但尚未有效整合与协同,也缺乏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成熟体系。

  二、相关建议

  1.打造光载信息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焦光载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以广州、深圳作为核心引擎,一是探索试点示范机制和发展新模式,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在资金、空间、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促进科研、科教和科创融合,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二是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创新主体合力,强化重点突破前沿引领性技术,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三是构建产业生态,打造光载信息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四是丰富应用场景,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打造光载信息应用试验场;五是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未来产业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2.建设光载信息未来产业研究院

  由省科技厅牵头,鼓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龙头企业、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联合设立光载信息产业研究院。一是推进多部门合作创新,建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为粤港澳科研生态系统提供多样化组织结构创新试验场;二是突破光模块、激光雷达、激光制造、光存储硬盘等重点领域根技术和硬科技技术攻关,起草发布光载信息技术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三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创新联合体发展机制体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设立光载信息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探索设立光载信息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层次专项基金体系,一是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立光载信息技术专项联合基金,为科研和技术突破提供重要支持;二是推动政府天使母基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光载信息产业种子基金,挖掘种子期项目,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新;三是探索由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牵头,联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子基金,吸引龙头企业、国内头部产业投资基金等共同组建光载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光载信息企业做大做强。

  4.实施光载信息未来产业人才汇聚行动

  强化人才“虹吸效应”,力争吸引光载信息领域全球顶尖创新团队,扎根广东。一是推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工作站,定期组织光载信息人才专场对接会,促进人才的引进与流动;二是围绕光载信息领域的核心器件、制程工艺、核心算法、系统集成、光模块等技术方向,采取“科技悬赏”“揭榜挂帅”等方式,策划中国(国际)光载信息创新创业大赛,向全球创新创业团队征集解决方案,吸引团队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