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陈光昶
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近年来,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易发多发,根据最高检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万人。2020年至2023年,共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4.3万人,年均上升5.4%。其中,2023年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286人,提起公诉67103人,同比分别上升35.3%、14.9%。未成年人之间的侵害案件数量也有所增加,2023年共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侵害未成年人16972人,同比上升24.9%。
当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性侵案件高发。涉强奸罪,猥亵儿童罪,强制猥亵、侮辱罪,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以及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等性侵罪名的案件占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数的绝大部分,其中涉强奸罪、猥亵儿童罪的案件占比最高,网络性侵案件高发。二是受害人性别以女性为主。近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女性被害人占绝大多数,男童遭受猥亵的情况有所增多。三是初中学龄段未成年人最易受侵害。在涉案未成年被害人中,12岁(含)至14岁(不含)初中学龄段的占比较大。四是农村留守、困境未成年人受侵害情况增加。部分家庭监护功能残缺,未能满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
为积极适应未成年人保护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系统,形成全方位安全教育网络,从源头防范化解未成年人受侵害的风险。家长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和家庭预防,更新教育理念,采取科学教育方法,承担子女教育监管责任。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性安全和自我保护课程,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提高效果,并可举办模拟情境训练,提高学生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建立“家长学校”培训家长与子女讨论敏感话题的技巧;开发家庭教育指导APP或小程序,为家长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作为有效的补充措施。社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组织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风险防范指导。
二、形成保护合力,健全“六位一体”保护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和社会资源,健全完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水平,重点为农村留守和困境未成年人等群体提供支持保障。一是发挥党委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确定未成年人保护核心牵头部门,面向重点群体制定针对性政策,如提供教育补贴、拓展公共教育资源等,确保农村留守和困境未成年人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二是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开发线上家校互动平台确保家长及时了解子女情况;建立健全弱势学生帮扶制度,及时建档,跟踪教育,提供个性化教育辅导和支持。三是建立联动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举报热线和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可疑行为;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加强对城乡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社区组建未成年人保护志愿者队伍,定期巡查社区环境,及时发现和报告潜在风险。四是落实司法护航。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提升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质效,做实司法延伸帮教工作;深入推进法治宣传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多的地区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以案说法。
三、净化网络环境,打造文明清朗的网络成长空间
有效应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被害风险,筑牢健康网络生态,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网络监管,各职能部门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加大对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网络内容的监管力度。监督网络运营者有效履行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平台责任,严厉打击网络平台发布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防止通过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等网络欺凌行为。严格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推动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二是强化网络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学校、家庭增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监管,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
四、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案事例的引导作用
凝聚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社会共识,引领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和社会环境。司法机关积极发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指导案例,回应如校园霸凌、家庭虐待、离婚后子女抚养、隔代探望等涉及未成年人切身利益的社会高度关注问题,特别是完善深化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功能,统一涉未成年人案件的裁判规则和尺度,发挥司法案例的评价、教育和指引功能。未成年人保护主管部门及时总结提炼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经验做法并积极推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能,扩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覆盖面,加强各保护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号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