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余林
内容:
近年来,世界百年变局演进加速,科技产业变革渗透加深,国际动荡分化影响加剧,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大国博弈背景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属性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总体保持“总量大、增速快”的良好势头,据《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后简称《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3.3万亿,居世界第二位,“十四五”期间保持年均8%以上增速,广东达0.48万亿,连续八年居全国之首。但是,从创新能力与结构分布看,我们仍需面对“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能力层面,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世界第11位,虽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但在先进计算、半导体、生物医药、数字通讯等急需关键领域与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结构层面,《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间的占比分别为77.7%、11.6%和8.3%,企业仍是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高校、科研机构享有的研发资源相对较少,各创新主体间仍存在隔阂、协同赋能机制有待建立。
因此,在越是竞争激烈、越是急难愁盼的领域,就越要以“强化组织”为抓手形成破局合力。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重要部署,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也提出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实施模式,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区域战略部署精神,在有组织的引导下有效集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推动创新要素在各主体间汇聚融通,拟提出构建重大科技创新“政产学研”协同组织机制,具体包含以下三项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有组织的规划,锚定战略核心。由政府统筹布局,以做好我省科技创新“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明确发展重心,增强战略定力。建议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从两个方向强化组织、集中发力:一是精准定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及战略支柱产业”,以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封锁、加快产业现代化转型激发新质生产动能;二是精准开辟“战略前沿技术及新兴未来产业”新赛道,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形成错位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孕育颠覆性创新成果的领域。
第二,有组织推动创新主体“体系化、集群化”,促进协同联动。选定若干事关国计民生或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领域,构建若干“政府引领、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由政府直接“命题”,遴选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领军企业共同“答题”,实现成果产出即转化,推动责任共担、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建立从“有组织引领、有组织科研”再到“有组织成果转化”构建全过程创新链,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三,强化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层次人才汇聚两大核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面对空前激烈的世界科技竞争与战略人才力量博弈,高校对于人才资源的汇聚与创造的作用愈发不可替代。一是建议高校主动顺应科技变革,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人才培养,积极探索AIForEducation、AlForScience教育科研新范式,有组织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二是建议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建立起衔接人才供需两端的渠道,在强化学生专业素养“长板”的同时,全方位依据产业所需补齐认知、思辨、沟通、协作等素养“短板”,培养能够适应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高素质人才。三是建议高校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营造高层次人才汇聚与成长的良好生态,破除“五唯”顽疾,以“是否契合重大战略需求”引才择才,以“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营造潜心钻研环境”聚才留才,以“构建基于贡献、创新价值与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评才量才,创造人才“引得来、选得准、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