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其中,生物医用材料对提高医疗水平、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生物医药与健康未来产业的支柱之一。我省拥有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将生物医用材料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有利于抢占全球生物医药技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制高点,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量效倍增。
一、存在问题
一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高端产品的国产化偏低,主要耗材和高端原料仍依赖进口。现有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平台之间关联性差,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初期,缺乏有效资源统筹,未能形成协同创新合力。
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从研发到产业化存在瓶颈。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结合不够紧密,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同时,缺乏生物医药领域专业的知识产权交易场所、定价机构,存在转化产权不明确、审批等问题。
三是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服务配套体系不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精密设备、高端耗材等产业链上游资源和临床研究机构等产业链中游资源不足,精密检验检测专业机构等配套资源未完善。区域企业间联动效应较弱,缺乏了解相关信息的平台和渠道。
四是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针对性、操作性有待增强。在市场信心不足、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生物医药企业因为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资金投入需求大等原因,面临融资难题。另外,由于生物医用材料产品上市准备期较长,成熟技术无法反映为经营性指标,相关企业难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政策优惠。
二、相关建议
(一)强化服务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服务体系。聚焦补全产业链条、培育重点企业、完善平台建设、支持研发创新、优化审评审批等关键领域,探索制定省医保基金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管理办法,加强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
二是加强临床研究服务。鼓励生物医用材料企业在医疗、康复、保健等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支持医疗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加强与企业的联动协作。
三是优化金融资本服务。加大政府基金等对有望突破技术壁垒或取得全球领先原创成果的项目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医用材料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重点投资机构牵头建立医药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建立合同研发生产第三方责任保险制度。发挥生物创投联盟的辐射效应,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PE、VC机构落户我省。
(二)强化自主可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一是建强产业研发服务平台。规划建设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性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我省。依托领军企业和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高端医械院等高校院所,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充分用好省级事业单位、民非机构采购进口设备免税政策,统筹购置具有重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仪器设备,委托园区开放运营,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利用共享资源研发创新,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二是支持企业承接国家重点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卡脖子”技术、成果转化设立重点专项,鼓励头部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创新产品加快挂网上市,支持创新生物医用材料纳入医保目录。推动生物医用材料企业开展设备、技术更新以及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固链。全面摸排断链断供替代线索,加快培育一批延链补链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推进国内外龙头生物医用材料企业在广州等地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持续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重点围绕高端耗材、依赖进口的主要原料、重要工艺技术及装备、高精密分析仪器设备和软件技术等,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三)强化协同开放,融入全球发展大局
一是加强区域合作。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药械审批中心,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等建设。加强与北京、上海等高能级医药产业平台的资源机制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的跨地区平台协作体系。
二是加强全球布局。围绕产业薄弱领域,支持医药企业从境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制造中心、原辅料生产基地等产业链跨国部署,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划建设跨境产业合作园区,提升重要原料、产品等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与稳定性。
三是创新人才引培机制。健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大力引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完善重点领域的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目录,推进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资格有效衔接,促进海外人才在我省就业。加强校企联动,推进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及长期使用权等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