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我省医疗机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提案

2025-01-15 10:14:5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四个面向”战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更加明确了医疗机构科研与转化的重要性。提升科研与转化能力是科技创新赋能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我省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我省医疗机构科研与转化主要情况来看,目前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研能力地域差异显著

  2024年,全国有20家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超过百项,而广东地区就占据了其中的四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141项领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方医院以及省人民医院立项数均过百。相比广州、深圳等医疗机构,其他地市尤其是粤东西北的医疗机构在科研立项上则显得力不从心,立项数量多为个位数,甚至有的至今仍未实现突破。

  二、校地共建合作机制待完善

  在广东省内,众多高等院校与地方医疗机构携手合作,显著提升了医疗机构在科研领域的实力。例如,通过校地共建,医院得以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而高校则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中,从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然而,尽管校地共建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部分“附属医院”或者共建医院合作机制并不完善,仅仅停留在“挂牌”阶段。

  三、科研基金投入区域不平衡

  当前,广东省内医疗机构科研经费来源主要集中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项目,科研投入有所增加。然而,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基金申报上缺乏“倾斜性”政策,粤东西北医疗机构缺人才、少平台、无规划,科研能力与珠三角差距越来越明显,科研力量基本聚集在珠三角地区,非珠三角地区医疗机构科研转化占比不及5%。

  四、转化能力仍需加强推进

  我省医疗机构在技术转化为专利、院内新型技术应用、二三类医疗器械、新药等产业化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研而不转”成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为此建议:

  一、强化区域科研能力均衡发展

  联动珠三角区域高水平医院建立帮扶合作机制,支持粤东西北地区选取三级以上医院为试点,共建一批极具自身特色的省市级临床科研转化中心,以中心为依托,开展科技攻关、临床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跨学科融合、应用场景搭建、疾病大数据分析等工作,推动临床研究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实现产品转化,提升区域医疗机构的整体科研水平。同时,主动衔接“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精准赋能科研,聚焦慢病管理、老年医学、康复等刚需高频方向进行科研潜力挖掘,以科技创新赋能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管理、医疗技术水平提升。

  二、深化校地合作机制建设

  强化校地合作与交流,确保共建不仅仅是“挂牌”,而是真正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提升医疗机构科研实力。地方医疗机构可与医学院校合作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项目,定期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鼓励高校与医疗机构共同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以东莞市为例,校地共建后多个医院科研转化取得明显突破,如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等多个医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均创历年新高。

  三、优化科研基金分配机制

  在科研基金分配上,应优化基金分配机制,充分考虑地域差异,针对粤东西北地区医疗机构,设立“倾斜性”政策增加科研基金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医疗机构申报科研项目,提升其科研立项的成功率。增加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科研资金投入,联动全国生物医药健康企业,助力国内医疗机构科技创新与转化。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粤东西北地区的医疗机构科研项目,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建立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池”,通过收集、分类、评估和推广专利,吸引相关企业、投资机构等参与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医疗机构向临床和市场转化。并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和服务人口数量,合理配置医疗设备,提升其服务能力。推动临床药物试验(GCP)发展与资源优化,提升临床试验效率和质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鼓励医院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应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