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韩定安
内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产业育品牌,以质量树品牌,凭借着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初步形成集生产、储存、加工、流通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前三季度,广东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68万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一产业增加值4041.27亿元,增长3.0%,蔬菜水果及特色经济作物稳中向好,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2%,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8%,茶叶产量增长7.4%,盆栽观赏植物产量增长6.8%,观赏苗木产量增长8.1%。
二、存在问题
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国内外先进省份、知名品牌相比,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品牌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品牌农业发展不够重视,促进品牌化发展的新思维、新办法和新手段不多,品牌培育和保护投入不够。同时,大量的农业生产散户树立农业品牌意识淡薄,主动参与品牌建设的意愿和能力不强。
(二)规划指引和政策扶持不够。农业品牌发展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引导,对生产主体的指引还不够明晰,新的扶持办法出现了断档空窗期。
(三)品牌发展受到产业规模化制约。珠三角地区农业用地碎片化严重,影响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利于培育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品牌产品。部分农产品产量因季节变更等因素无法持续生产,难以支撑市场需求的规模效应。有些农产品做不到持续稳定供应等。
(四)品牌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产业链有待深化延伸,使得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出区域半径。
(五)品牌市场营销推广不强。农产品品牌集中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社会知晓率不高,辐射范围有限,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意见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对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广。一是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全媒体、多途径、广视角宣传农产品品牌建设,汇聚力量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结合文化、民俗、创意等多方面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进行深度包装,通过短视频、直播等途径创新发展宣传方式,打造网红农旅打卡点。二是强化农产品品牌教育培训,提高农业主体“品牌强农”意识,大力培育发展品牌,积极推动农业主体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三是注重培育发展区域公共品牌,深入挖掘、科技培育、整体包装、广泛宣传区域公共品牌。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强化行业自律,积极推广和运营农业品牌。
(二)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要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企业发展等列入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将品牌建设融入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从产品质量监管、产品产地环境、品牌培育提升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厚植农产品品牌文化底蕴,加大政府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进一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布局。及时修订完善农业品牌培育推广补助办法,落实好财政补助资金,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牌认证(认定)流程,提高参与展会补助标准,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
(三)建立健全农业品牌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主动落实品牌建设规划和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制定农业标准,利用“标准化+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品牌管理高层次人才,加强农产品品牌运行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农产品品牌运作能力。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护好农产品品牌,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为品牌建设打好质量基础。
(四)强化科技赋能创新产品和种质资源保护。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结合特色农产品,深入研发新品种,促进类别创新,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打造最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力度,持续投入专项资金,由科研院所主导建立种质资源圃,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进行长久保护、提纯复壮和示范展示推广;鼓励各农业企业重视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充分提升其效益。
(五)整合力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一是积极争取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把零散农业用地通过腾挪置换等方式,整合成连片规模化土地,夯实农产品品牌的生产基础。二是有效整合优化各类“小、散、乱”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吸引更多具有品牌战略意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主体进入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整体水平。三是积极探索争取国资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市场化为原则,引导国资以参股、控股、主导融资、搭建平台等形式参与或主导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或者直接成立农业产业集团带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国资整合资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服务等,让国资农业集团成为农业名优特农产品的孵化器和能量池。
联 名 人:吴振先,庄守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