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数据,全球体育旅游产业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远超过旅游产业4%,而国内体育旅游产业年增速更是超30%。但与其他发达国家比,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参与率低,国内体育旅游市场占比仅5%,潜在市场规模则高达5万亿,所以体育旅游产业大有可为。
体育+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关注,且呈现参与性好、社交性强、有益身心健康、消费拉动强、可反复等特点。但目前我省在这一领域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一是重视不够,相关部门和地市未充分意识到体育产业对消费强大牵引力,目前体验感较好的体育旅游项目太少。二是定位不明,我省体旅融合如何耦合资源、怎么培育市场,如何差异化经营,思绪尚未明晰。三是主体不多,相关策划运营机构少,体育达人,社会资本了解不多,投资意愿不强。四是协调不畅,沟通机制还不齐全。五是保障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通过学习借鉴国外以及其他省市先进经验,抓住举办“十五运”有利契机,以将我省打造为全国体育旅游最佳目的地之一为目标,不断激发我省体育+文旅消费新活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发挥政府引导统筹作用,扩大品牌号召力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尽快出台体旅融合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明确相关单位各自职责,确保各项措施有效执行。出台惠企政策,降低相关企业运营成本,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加入。二是找准发展方向。召集重点企业和代表人士,对比周边城市找出我省优势与不足,收集、整理分析全省现有分散资源,精准把握差异化发展方向。三是做好规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提出建设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先进做法,通盘考虑环南昆山-罗浮山自然景观、酒店商圈、交通设施等,大力发展攀岩、登山、骑行、露营、滑翔伞、定向越野、滑索、漂流等山地户外运动运动组群;以及我省滨海地区大力发展帆船、冲浪、桨板、皮划艇、摩托艇、垂钓等水上运动组群。
二、创新体文旅融合场景,丰富产品供给力
一是设计注重创新,围绕游客的偏好,满足游客对于新奇、刺激和个性化的追求,创新体育旅游新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融入人文资源。结合广东各地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特点,打造了一批以文化为内核、体育为引领、旅游为载体的新品牌,比如规划红色文化徒步线路,让游客健身休闲之余,还能学习南粤大地革命历史。三是突出乡村特色,举办具有民俗特色传统体育运动,比如小榄毽球、阜沙单人农艇赛等。在比赛间隙安排民俗文艺演出,奖品尽量安排本土产品。让更多游客深入体验民俗风情,了解农村新风貌,为我省“百千万工程”贡献体育力量。
三、注重优化游客体验,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是把握年轻人心理。紧抓“Z世代”偏好,强化体育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社交性,开发他们喜爱的体育旅游项目,鼓励我省各地市利用大商圈,打造体育主题MALL,使其成为年轻人减压、治愈的“快乐秘方”。二是关注家庭亲子游。亲子游对于拉动客流、带动消费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结合我省游客中亲子游占比大的情况,建议多设计开发以家庭为单位休闲项目,吸引更多湾区市民打卡。摸准家长和孩子不同的关注点,最大程度上满足家庭整体需求。三是唤醒中老年朋友。打破固有思维,在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提醒下,鼓励更多中老年朋友参加适宜的户外活动。如可引入港澳等地较流行的草地滚球,该运动亲近自然,对抗性不强,可吸引湾区港澳中老年朋友消费休闲。
四、加强产品宣传推广,培育市场影响力
一是注重品牌打造,借鉴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举办“村超”经验,借助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用好目标城市体育达人、旅游大咖的媒体资源,吸引更广泛关注。二是通过赛事加强城市推广,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让城市在“燃烧卡路里”中“活”起来。鼓励各地市申请举办中国田径大众达标系列赛等大众竞技赛事。三是完善数字公共服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体系为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信息咨询、线路设计、交通集散、赛事订票等服务。
五、完善人才设施配备,提升服务保障力
一是丰富人才来源。高度重视此类人才培育和引进。已设置旅游专业的高校增设体育旅游方向,积极引导校企合作,鼓励学校与体育俱乐部、旅行社、酒店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邀请北京体育大学国内知名高校以及业内代表人士来我省指导交流,洽谈项目合作。积极鼓励支持退役运动员和退役教练员到我省开展体育旅游相关项目运营。二是做足安全保障。省市两级对体育旅游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升级。设置标识指引和安全提醒,在关键区域设立救援站点,配备专业救助人员,做好防火、防溺水、防坠落的管理与安全提示,促进休闲体育旅游行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