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等,而两业融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发展趋势和重要表现,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立足本省特点和优势。目前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2024年前三季度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9%,占规上工业比重56.4%。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23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9190.74亿元,增长4.9%,占三产比重达到65%。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型制造开展顺利、大数据等平台建设形成规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尤其前海自贸区以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制度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深度融合发展。
但当前我省“两业融合”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相对小,与制造业的融合力较弱。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在70%以上。我省202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足56%。作为全省工业核心引擎的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也仅在60%左右。另外,工业物联网、大数据、5G商用技术、3D打印等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共性“黏合剂”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推广运用不足。
二是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较弱,对先进制造业的拉动作用不强。目前我省制造企业对服务业的需求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性服务需求和金融业,2023年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仅1.1%,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虽然一些制造业企业也积极尝试将服务流程渗透到制造业产业链,但更多的仅是简单的“嫁接”“相加”,并未真正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三是“两业融合”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和配合机制,协同性还不够强。一方面,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缺乏专业的服务支持,难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一些现代服务业企业在提供金融、物流、咨询等服务时,难以充分了解和适应先进制造业的特点和需求,难以提供精准、高效、优质的服务。
四是社会认知存在误区和偏见,影响了两业融合发展的氛围和动力。对先进制造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加工制造阶段,忽视了先进制造业的创新性、智能性、服务性等特征;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性的服务行业阶段,忽视了现代服务业的制造性、技术性、价值性等特征。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两业融合”的规划引导。打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体系桎梏,编制《广东省“两业”深度融合“十五五”发展规划》,出台《推动广东省“两业”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以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两业”深度融合的目标、方向,分解落实重点任务,确保取得实效。
二是完善产业协同机制,建立两业协同平台和协同网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搭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信息交流、需求对接、合作洽谈、项目管理等功能模块,提高两业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协作效果。依托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联盟等载体,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生产、协同服务等网络体系,提高两业之间的资源利用率和价值创造率。建立两业协同示范,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平台和示范区,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协同模式和案例。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创新能力水平。一是对大型服务型制造企业,支持其设立实体化的服务化、开放化平台,对具有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的实体平台,给予税收、资金等支持。支持制造业企业在制造关键环节加大服务投入,支持企业围绕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创新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化服务等,开展重点项目和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生产运营效率与服务能力,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税收、资金等支持。
四是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推动两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消除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减少结构性政策,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消除“两业”深度融合政策壁垒,支持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新业务、新业态。培育制造业跨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创新设计文化与制造业融合,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挖掘具有广东特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广东“特产”;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产业融合,实现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和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