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景广军
内容:
化工新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等领域。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广东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24个认证化工园区,其中6个园区以化工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化工材料细分领域产业生态逐渐完备,高端聚烯烃、合成树脂与工程塑料等领域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广东化工新材料产业综合竞争力、技术水平、规模化生产和自主保障能力等方面仍有不足:
一是产业链条不完善。关键战略化工材料和前沿化工新材料占比较低,省内龙头企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领域“小、散”问题突出,难以满足国产化工新材料基础产品向高端应用领域的跨越发展需求。
二是关键领域自主保障能力不足。如半导体产业的光刻胶、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高端环氧塑封料等供给主要来自国外;新能源产业的聚烯烃弹性体基本依赖进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海洋涂料等大部分被外资占据,制约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广东化工新材料企业大多以跟随式研发为主,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协同联动创新发展机制,针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技术开发储备不足。
化工新材料产业兼具战略性、基础性、成长性特点,对于推动广东省技术创新和支撑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平台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下一步应该积极发挥其区位优势,打造广东南沙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具体建议如下:
(一)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高地。南沙小虎岛化工园已有沙伯基础创新塑料、东曹化工、巴斯夫聚氨酯等40多家领军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集聚效应;其经营液体化学品约占广东市场份额的40%以上,可为化工新材料产业提供上游原料;园内基础设施完善,包括专用码头、管廊、仓储物流等,可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与运营风险,便利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建议依托小虎岛化工产业园及扩展园区,在南沙建立广东省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加速化工新材料的研发成果转化与规模化生产。
(二)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平台优势,南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产业已达百亿级规模,产业布局覆盖化工“原材料-深加工-产业服务”全链条。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建链的方式,在南沙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不断增加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为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5大未来产业集群提供颠覆性、革命性的化工新材料产品。利用南沙鼓励类产业15%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化工新材料领军企业,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化程度高、产业配套齐全、国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
(三)打造化工新材料科研创新高地。围绕九级技术成熟度,针对实验室阶段、工程化阶段、产业化阶段全链条,充分协同国家省市科研资源,在南沙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形成化工新材料可研、可产、可控的良性科技创新生态体系,重点对极薄锂电铜箔处理、高性能涂料树脂、可循环橡胶材料、海洋工程防腐涂料、生物基材料、热能储能材料、电子化学品、聚烯烃弹性体、聚乳酸、聚甲醛、可降解塑料等重点技术和创新产品开展联合攻关,系统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难题,破解重点企业“断供、禁用、禁售”困境,确保化工新材料供应链安全。发挥南沙人才政策优势,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科研人才,集聚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构建创新人才梯队,保障产业创新活力。
(四)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基金高地。建议聚合财政、国资、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各方力量,在南沙设立百亿规模的广东省化工新材料生态基金群,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设立广东省化工新材料母基金,由省市区三级财政、国资出资,充分发挥母基金撬动效应。设立化工新材料科创基金,联合科研机构、天使机构、知名VC,聚焦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化工新材料前沿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设立化工新材料产业基金,联合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按照“一个细分行业、一支产业基金”的做法,重点服务产业扩张、产业并购、产业落地,加快引进落地一批配套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化工新材料企业与项目。
(五)搭建化工新材料产业协同服务高地。广东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拥有良好的下游应用和终端制造基础,可对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产生牵引推动作用。建议各级政府鼓励支持化工新材料终端应用龙头企业与化工新材料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对接,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全链条协同合作。探索构建供应链本地化服务模块,加速推进关键化工新材料供应链的本地化保障。
联名人:黄仕初,马宪民,罗晓星,秦汉军,纪学成,黄飞,李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