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类博物馆”管理,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提案

2025-01-15 10:14:4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类博物馆”指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功能的场馆,包括纪念馆、名人故居、厂史馆、校史馆、村史乡情馆、主题陈列馆等,规模小但特色鲜明,可把大量散落在民间、个人手中的藏品与全民共享。“类博物馆”在彰显地方特色、带动文旅方面独具优势,2024年春节、国庆期间,我省博物馆接待游客分别为532万、489万人次,其中全省393家博物馆参观人数最多的分别为鸦片战争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等特色场馆。当前,我省“类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加强规范管理,积极发挥其优势,成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

  一、存在问题

  (一)缺乏规范发展。一是缺乏系统规划和专业设计。很多场馆处于自发建设状态,缺乏统一筹划和财政支持,场地条件参差不齐,限制了场馆的使用效率和展览水准。二是展示方式单一,同质化严重。档案缺乏专业搜集整理,宣传设计比较落后,多使用展板、实物作为展陈手段,缺乏文献、影像、多媒体展示等新方式。一些村史馆、主题展馆展品多是同质化的老物件,且品质不高,缺乏本地特色。

  (二)缺乏监督管理。一是数量大且多数未纳管。2023年全省备案非国有博物馆128家,仅比上年增加3家,仍有大量类博物管未纳统纳管。据统计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条例》备案条件的各类场所达561家。二是形式主义变味走样。一些村史馆不接地气,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村史馆变成不接地气的“文件摘抄和标语展示”,变成村民不看、专为考察准备的“盆景工程”。

  (三)缺乏经营维护。不少场馆管理粗放,缺乏有效保护。对“类博物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不够,很多场馆缺乏专业人员维护,缺少科学的保护设施设备,导致文物、史料等珍贵资源无法得到妥善保管,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损害。部分场馆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利用率较低,难以彰显“类博物馆”的文化效应。

  (四)缺乏流量活力。一是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活力。如仅注重展示历史文化,忽视与当地群众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展示。一些村史馆停留在“一间房子+一些陈设”的简单布局,老百姓去看的少,缺少“乡土气”,不能引发村民共情。二是宣传不足,数字化程度不够,社会认知度、接受度不高,缺乏社会资本投入,流量十分有限。

  二、对策建议

  (一)纳统纳管,推动规范发展。一是完善相关政策,可借鉴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类博物馆”管理办法(试行)》,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全链条加强指导、审查把关,推动规范发展、纳统纳管。二是孵化特色场馆。坚持因馆施策,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培育,将“类博物馆”建设纳入当地博物馆建设、文旅发展规划中,盘活基层“类博物馆”资源,实施“类博物馆”培育、提升计划。

  (二)高标高质,加强建设管理。一是高质量规划建设。充分考量地域、人口、产业等因素,采取新改扩建、融合、多村联建等途径,依托现有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所、村民旧居、闲置校舍、腾退宗教场所、祠堂等规划建设,避免重复、无效建设。二是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建议将校史馆、名人故居、村史馆等“类博物馆”纳入行业管理体系,引导文博系统在运营管理、充实藏品、保护修复、开放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整合资源。

  (三)活化“造血”,优化运营模式。一是不断活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文旅部门引导“类博物馆”强化“自我造血”,打造优质IP文创产品,此外,通过设立人文记忆传承保护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维护等方式,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难筹、不好运维等难题。二是推动“博物馆+”跨界合作,促进文旅融合。通过总分馆制、对口帮扶等方式,发挥区域大型博物馆的中心辐射作用,加强业务帮扶和人才输送,帮助类博物馆提升流量和造血能力。

  (四)多元引流,释放特色活力。一是完善博物馆知识产权授权管理制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类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建设,构建线上传播网络。探索运用科技手段,如VR体验仓、电子沙盘等打造多元展示场景,增加场馆“打卡吸引力”。二是加强研学教育联合引流活动,如可联合省博物馆“驿路同游”等研学品牌,拓展打造中小学生研学经典路线。三是强化特色服务。有条件的场馆可推出夜间开放服务,与当地特色文化、工农业产品、民俗风情等结合,举办系列特色主题体验活动,带动文旅消费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