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培育壮大我省新兴产业的提案

2025-01-15 10:14:3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广东人工智能发展居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初步构建起“软硬件开发+核心技术研发+行业领域智能化”的AI全产业链条。广东在自主可控算力、产业应用需求、大湾区区位发展上具有相对优势,但也存在国产软硬件适配差、场景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和挑战。

  一是算力中心建设国产替代成本较高且缺乏软件支撑。当前市场上在售的国产GPU单卡FP16算力均未超过0.5P,以200P FP16算力中心建设为例,搭建国产算力及网络设备预算接近2亿,而基于英伟达GB200算力一体柜预算仅2000万,存在“建设即落后”的客观现实;同时,与国内中西部地区相比,广东在建设韶关集群智算中心上,也受到用电成本偏高的制约。此外,国产算力底座使用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国产化率较低,由于产品生态不完善,技术迭代慢,软硬件的适配协同不够,软件使用还面临程序转译等问题。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度不够,场景机会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发现,人工智能为制造、医疗、交通等领域提供了先进生产工具,但我省目前人工智能场景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可复制推广的大场景较少。很多企业参与场景建设基本采用“一个场景一个模型”的小作坊模式,模型选择、模型优化、模型迭代等开发环节周期长、效率低。政府、公共机构、大型国企等主导的场景开放合作力度仍不足,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尚处于发展初期,细分领域、细分场景的价值未充分挖掘。

  三是AI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差距,复合型AI人才结构性短缺。广东尚未获批布局国家人工智能学院。目前,北京、上海已获批布局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学院,正在成建制、成体系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我省仅部分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难以培养出一大批以解决AI问题为导向、具备业务理解与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据《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学者》显示,中国有280人上榜全球“AI2000”顶尖学者榜单,其中北京有121人、占比43.2%,上海有23人、占比8.2%,广东仅17人、占比6.1%,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广东在既懂人工智能,又掌握材料、交通、汽车、制造、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研发团队的储备上明显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为促进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三点建议:

  一、积极开展AI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梯次平台体系,支持企业构建全链条赋能能力。持续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旗舰项目,围绕高端AI芯片、算法架构、大模型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芯片计算能力,降低芯片生产成本。积极推进深圳在河套地区建设人工智能重要科研平台,联合港澳优势科研力量形成“创新联合体”,开展前沿性、颠覆性研究。参照过往对光伏、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针对采购纯国产算力的省内企业进行适当补贴,提升企业(对标英伟达算力)的投入性价比,打消选用国产算力在性能参数上暂时落后的顾虑。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构建“芯片+算力+模型+场景+生态”的全链条赋能能力和创新应用,推进国产软硬件及应用场景开发适配。支持光明实验室优化升级,依托“鹏城云脑III”联合华为公司共同打造国产算力生态。

  二、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围绕未来新赛道探索场景新应用,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抓好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通用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深度应用,培育若干垂直行业大模型,在手机、计算机等8大门类打造100款智能终端产品,在制造、教育、养老等20大领域打造500个应用场景。加快科学研究、生命健康、能源环保等新场景融合应用,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场景,赋能各行各业新领域等。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应用示范园区等建设,培育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发布场景应用清单,推动软件迭代升级,支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在省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人工智能学院。积极向教育部申请支持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间的大交叉、大融合,吸引国内知名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多渠道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引进一批AI领域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好税收优惠、经费支持、人才奖励、服务保障等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