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随着全球对海洋资源开发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海工装备制造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3年广东省造船完工量352.9万载重吨,在全国占比8.3%;新接订单量394.9万载重吨,占比5.5%;手持订单量822.5万载重吨,占比5.9%,虽然广东的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但与江苏相比,广东上述三大指标均存在明显差距。围绕打造海上新广东的目标任务,要加大力度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一、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一)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已经形成了“欧美设计、亚洲制造”的格局。我省相关企业在多功能潜水器、深海传感器、深海矿产资源探测、海上智能集群探测系统、海洋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方面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海洋高端装备研制单位、用户单位协同创新力度不够。
(二)产业集聚不足。从船舶相关企业数量来看,江苏拥有5.61万家,占比15.6%,山东4.11万家,广东4.08万家,其中江苏的“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是全国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目前还没有类似的产业集群,相关船舶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还不够多,产业配套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总体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不足。
(三)产业链有待完善。在我省海工装备产业链上游,本地零配件供应商及优势研发机构较少,装备产业制造基础尚为薄弱,本地配套率长期徘徊在10%以下,核心材料制造技术、高性能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和国内定制生产,供应链“卡脖子”风险突出。海工装备企业生产集中在中游总装环节,整体规模不大。下游以维修为主,高端航运金融服务业较弱,船东以欧洲船队为主,缺乏海运龙头企业,本地客户较少。
(四)产业人才引进亟待突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兼具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征。当前,广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建设明显不足;由于工作环境差和成长空间小等原因,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和中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面临现实困难。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一是着力建设一批引领性研发创新平台。加强绿色船舶动力设备、通讯导航设备、电子智能设备、船载碳捕获设备、船用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推动船舶工业产品体系、制造体系、供应链体系绿色和智能转型。依托科研平台和科研设施优势,发挥龙头海工装备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吸引国内外知名船舶研发机构和船舶零配件供应商入驻,做好创新研发技术保障和供应链支撑。二是着力推进骨干企业综合研发能力提升。围绕海工装备总装建造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以基地型企业为主体的高技术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研发能力建设,鼓励领军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三是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面向绿色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关键环节,锚定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海工装备产业链、豪华邮轮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支撑短板,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二)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聚。一是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主导企业。依托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等核心船企,集中力量优先支持总装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一批船舶产业链主导企业,增强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产业集聚。以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为基础,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阳江、汕头、湛江为核心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积极打造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
(三)优化产业结构,强化链上协同。一是强化造船拳头产品。重点加强高端大型船舶、双燃料动力绿色船舶建造能力,大力发展大中型邮轮、气体运输船、汽车运输船等高端船型。面向深海、远洋、极地,加强极地科考船、深海探测、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和集疏运等专用装备研发制造,推动海工装备制造本地化,建设一批“国之重器”和“探海利器”,全力支撑国家级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极地综合保障基地建设。二是补齐薄弱环节。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综合物探船、油气管道铺设船、海上油气储运设施、海洋钻采设备等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加快发展应用于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运维、深远海大型养殖、深远海采矿、海水淡化、海上旅游休闲等场景的新型海洋工程装备。
(四)加强人才引进,深化国际合作。一是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加大海工装备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提供优厚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加入。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国际交流等方式,提升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鼓励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推动行业开放创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跨领域、跨国界合作,支持省内涉海院校与大型船企联合培养船舶海工领域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等方式,提升我省海工装备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