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胡智荣
内容:
随着交通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发展,道路上各类交通违法拍摄设备在维护交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期一些司机反映,部分拍摄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强光对正常驾驶造成了干扰,影响行车安全,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
在一些道路路段,尤其是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用于拍摄司机驾车违规行为的设备(如高清摄像头、电子警察等)所发出的强光,亮度远远超过正常行车照明所需,瞬间的强光照射会使司机产生短暂的视觉盲区,导致眼睛无法及时适应光线变化,难以看清前方道路状况、交通标志和车辆行人动态。这种因强光照射引发的视觉干扰,极大地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给广大驾驶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同时也削弱了交通管理部门保障道路安全顺畅的实际效果,与设置拍摄设备维护交通秩序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提案建议
为有效规避交通违法拍摄设备强光对驾驶安全的不良影响,现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设备灯光技术参数: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和企业,对现有交通违法拍摄设备的补光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和技术升级。研发并采用智能调光技术,使拍摄设备能够根据环境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补光亮度,确保在清晰捕捉车辆违法信息的同时,将补光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司机视觉造成过度刺激。例如,推广使用低照度、高分辨率的摄像头配合柔和、均匀的补光光源,既能满足执法取证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驾驶安全的干扰。
2.规范设备安装位置与角度:制定严格的交通违法拍摄设备安装标准和规范,明确规定设备在道路上的安装位置和角度要求。在选址安装时,应充分考虑周边交通环境、道路走向、光线条件以及驾驶员视线范围等因素,避免将设备安装在容易产生眩光或反光的位置,如弯道、陡坡、路口等交通复杂且司机视觉敏感度较高的区域。同时,通过科学调整拍摄角度,尽量使补光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保持平行或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强光直接照射司机眼睛,确保司机在行车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道路状况,减少因设备安装不当引发的安全隐患。
3.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与监管:交通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交通违法拍摄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故障,特别是补光系统异常发光等问题,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正常稳定的运行状态。同时,加强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监管,利用远程监控技术手段,对拍摄设备的补光强度、发光频率等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一旦发现设备强光照射问题超出正常阈值,立即采取远程调控或现场维修措施,保证设备在规范、安全的状态下运行,切实保障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规范交通违法拍摄设备的设置与使用,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和交通管理的实际成效。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为广大驾驶员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