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大部署,指出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近年来,我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还有一些短板需要不断完善。
一、存在问题
(一)适应我省产业体系需要的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
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机构的转化偏向于“短平快”项目,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填补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等方面比较薄弱。高校院所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主要关注以论文和专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纵向课题,面向企业需求的横向课题、成果产业化等重视不足,大量沉睡专利没有转化。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缺乏创新资源,广州和深圳两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九成,粤东西北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寥寥可数。
(二)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企业技术需求主导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尚处初步发展阶段,龙头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度不强,带动作用不够明显,选题与市场需求贴合不紧密。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对接渠道不畅通,“揭榜挂帅”等创新型模式的影响力还不够普及,一些龙头企业也难以找到关键技术团队。
(三)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相关平台、中试基地数量偏少,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由政府建立的技术交易平台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企业服务面有待拓展,概念验证标准体系建设尚未完善。面向科研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待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对我省创业投资行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不够,国有资本保增增值压力大,难以在成果转化初期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二、相关建议
(一)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提升科研成果供给能力
一是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充分发挥国创中心作为全国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的独特优势,通过核心总部和分中心的模式,加快遴选培育一批“分中心”,构建全省产业技术研究转化示范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核心任务,充实打造若干直属创新平台,推动重点产业项目研发及产业化。二是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创建“反向科创飞地”的支持力度,以高站位科技协作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加强顶层设计,从省级层面解决资金、土地指标等核心问题。明确“反向科创飞地”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发挥反向科创飞地高校院所等优势,助推“珠三角科创飞地研发、粤东西北产业基地落户”。完善“反向科创飞地”财政结算体制,设立管理专项资金,争取飞入地飞出地“同城”政策,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
(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
一是通过省市联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二是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举办科研成果交流对接会或论坛,使高校院所的科研真正面向市场和产业。探索推广 “科技副总” 模式,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三是围绕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标准体系和行业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库和信用档案,有针对性地引导、培育、扶持一批与产业相匹配的企业主导型科技中介机构,加大技术经纪专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培养力度。
(三)完善创新生态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高质量服务体系
做好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长期发展规划与系统布局,概念验证指标体系制定,实现概念验证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组织、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概念验证活动,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运行模式的概念验证中心,并进而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三者衔接,为概念验证项目提供一条龙转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企业不同发展时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标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合理设置我省天使投资基金的投资容错率指导线,鼓励国有资本积极主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和细化科技金融相关尽职免责标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畅通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加强人才支撑,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专家资源,加快培养一批懂科技、懂金融、懂市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