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政协委员》栏目打造成展示广东政协形象的重要窗口

2017-03-29 01:32:2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汪定华
  2007年1月,省政协办公厅与广东电视台签订协议,联合开办《政协委员》电视专题节目,每月播出一期,每期节目10分钟。从2009年开始,改为每两周播出一期,全年播出26期节目。一晃9年多过去了,栏目已播出节目210多期,采访委员1200多人次,其中,3期节目获得全国政协好新闻奖,5期节目获得省政协好新闻奖。回顾九年多来所走过的路程,主要有四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积累,转换角色、熟悉情况、把握导向
  搞新闻宣传,需要较好的政策理论功底。通过系统学习人民政协的基本常识、工作程序和有关规定,提升了思想认识。通过经常分析提案,密切关注新闻热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紧紧把握栏目宣传的正确导向,让节目更加贴近实际,彰显政协特色。
  做电视节目,还要懂得电视新闻业务。为了尽快熟悉情况,我认真阅读了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的相关书籍,经常带着栏目组到现场采访,到电视台编辑机房现场审片、学习后期制作,逐步掌握了电视采访、制作规律,适应了新的岗位要求和角色转换。    
  二、加强沟通协调,互相支持、团结共事、愉快合作
  做专题节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许多人员和机器设备。按照合作双方协议书的规定,省政协办公厅负责选题、策划、组织协调和审查把关,电视台负责采访、拍摄、撰写初稿和后期制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加大了协调难度。
  九年来,电视台先后有30多名实习生和劳务派遣人员到《政协委员》栏目当编导,这些同志大都缺乏工作经验,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和工作职能不太了解,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工作差错。有鉴于此,每期节目我们都加强了组织策划,认真撰写文稿,全程跟踪把关,对新手加大帮带力度。同时,积极与电视台新闻中心保持沟通,妥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互相支持,慢慢形成默契。
  采访难度大,也是栏目面临的棘手问题。有的委员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接受电视采访。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坚持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有时还请求专委会办公室帮助联系,必要时发送采访函,保证每期节目有4-5名委员接受采访。    
  三、保持积极姿态,快速策划、连续奋战、勇挑重担
  栏目,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一期接着一期,加班加点在所难免。针对重要工作和社会热点,我们快速策划,争分夺秒,经受了许多临时性、突击性任务的考验。
  在2010年的省政协大会期间,办公厅临时决定做一期大会即席发言的节目,从接到任务到节目播出,只有不到30小时。面对艰难的任务,我们坚决接受,不讲条件,马上行动,通宵加班,创下了单期节目采编时间最短的纪录。
  好新闻是“抢”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
  2012年11月,《省政协提案催生辛亥革命纪念馆》获得全国政协好新闻三等奖。这期节目从2007年开始策划,经过4年多追踪采访,完整记录了提案办理的过程,生动展现了人民政协履职的重要成果。
  2014年12月,《孟浩委员的胡子刮了》获得全国政协好新闻二等奖,办公厅获得优秀组织奖。从孟浩留胡子到剃胡子,栏目跟踪采访一年多,节目文稿历经5次修改。优美的解说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
  四、发扬工匠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打造品牌
  每期专题节目,大致要经过报送选题、制定策划方案、召开策划会、拟制采访提纲、联系采访人、现场采访拍摄、起草文稿、后期制作、审片修改等9个环节。
  我们认为,制作节目好比制造产品,要提倡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策划前,我们认真研究背景材料,找准切入点;策划时,明确逻辑层次、方法步骤和时间节点;采访前,联系落实好采访对象,并对采访提纲认真把关;修改稿子,坚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防止出现原则性问题。
  特别是后期制作、审查片子,我们时刻瞪大眼睛,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错误。同期声挑选是否恰当?画面与文字搭配是否合理?哪些镜头需要更换?哪些字幕还要修改?有时一期节目审出二三十个问题,需要促使编导改进工作,提升质量。
  十年磨一剑,千日水穿石。经过九年多的努力,栏目的影响力正在不断上升。前不久,一位澳门委员致函省政协,希望栏目能够在她旗下的澳门有线频道长期固定播出,目前,已获得省广电局批准,正在办理落地手续。今后,我们将秉持栏目宗旨,砥砺前行,努力把栏目打造成展示广东政协形象的重要窗口,无愧于领导的信任,无愧于委员的期待,无愧于同志们的鼎力支持。
  (作者: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宣传信息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