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主创新生态圈——广东省政协“把脉”珠三角自创区建设

2017-03-30 19:21:3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通讯员  曾德明 陈玉强
  当前,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奋进浪潮正在神州大地激流涌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被寄予了厚望。去年11月,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挂牌,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又一重磅引擎。今年9月,广东省政协第三季度常委会议将就“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进展及对策措施”开展专题议政。7月中下旬,广东省政协组织调研组兵分几路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在7月22日召开了总结座谈会,政协委员们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珠三角自创区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并纷纷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上热下冷”,企业自主性尚未激发
  建言:将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普及率列入政府考核内容
  自去年11月挂牌后,今年4月,广东省政府发布了《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各项发展目标,要求科学规划各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形成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其他7个地市为支撑的“1+1+7”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建设格局。随后,各市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
  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社法委副主任杨绍森担任第一调研组组长,率队走访了广州、东莞、惠州三市。“一路走来,我们感觉各地在落实自创区政策上总体是积极的,但也了解到一些企业,包括一些机关干部对相关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他提到,在惠州调研时向企业所发放的调查问卷,有不少都交了空白卷,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
  广东省政协常委廖迪娜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不少企业对国家和省出台的优惠政策知之甚少。调研组走访的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车载系统的企业,据介绍,该公司投入了3亿元创新经费,如果按照创新券后补的方式,可领回5%,也就是可以领回1500万元的后补资金。但实际上该公司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个政策。“一些好政策如何去加强宣传,领取的手续或流程尽量简化到让企业觉得方便,才是真正的好做法、好政策。”廖迪娜说。
  来自企业的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则为企业喊冤。“我觉得要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培训、宣导和落实。”他建议加强相关政策和活动的宣传,扩大影响力。
  与一问三不知相比,更让调研组揪心的是各地尚未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调研组认为,珠三角自创区的建设关键在于企业为主体,要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尚未激发出来。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卫红参加了第二调研组,走访了江门、中山、珠海、佛山、肇庆几个市。在肇庆与某企业负责人交谈时,得知企业要求政府给予补贴才参与机器换人一事,大吃一惊。她认为,创新还没形成一种发自企业内在的迫切的需求,这一现象在肇庆、江门这些处于“1+1+7”尾巴的城市尤为明显。
  对此,广东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廖兵建议,9个示范区根据各自发展的情况,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来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提高自身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不光是经费支持,可能还要结合税收优惠、财政后补等多组合措施,使企业自身有激情,有驱动力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他特别指出,对于示范区的考核,应该将区内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的比例或普及率及成效作为示范区政府的考核内容或指标。
  各自为政,协同效应尚未发挥
  建言:既要联合又要错位,打造自创区生态圈
  调研中,政协委员们感受最大的一点是:自创区的9个市各自为政,存在信息方面孤军作战的状态。如何真正实现“协同创新”?这是珠三角自创区必须回答的问题。
  “9个市中有强区也有弱区。很明显,广州、深圳比较强,去到江门、肇庆,我们感觉到又是另一种氛围。”廖迪娜认为,可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广东省政协委员、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周高雄对此表示赞同。“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太需要了,这也是未来我们与长三角洲竞争的最大法宝,”他指出,珠三角的文章做好了,就是广东的文章做好了。他建议广东要建立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导管理机制。首先要成立珠三角管理委员会,统筹自贸区和自创区的管理,协调珠三角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创新发展项目的安排,以珠三角管委会的名义联合招商引智,联合攻关,联合打造自创区的生态圈等一系列的工作。其次,则要建立“1+1+7”的联席会议制度。
  在此基础上,廖兵也建议,建立围绕不同示范区产业领域的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技术验证及评价平台,致力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机构或平台,对示范区的创业创新发展提供公共的长期可持续的支撑。
  “因为我们珠三角9个城市基础条件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一样,怎么体现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尤其在主导产业群这方面,空间形态、引导政策方面不够突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科协副主任冯元认为各地要立足于发展自己地方有特色的产业,错位发展。
  王卫红也特别提醒,不能再出现LED这样的重复建设的现象。她建议在广州、深圳、佛山这些科技创新领先的地区,要重点引进一些高端的技术和产业,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整合境外资源,形成先进的产业集群。“不一定说每个地市都要发展同样的产业,有龙头引领,也有龙尾跟上的协调发展,这才是有意义的。”
  政策障碍,成果转化尚未畅通
  建言:先行先试设立专利转化机构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仍未畅通也让调研组忧心忡忡。由于部分政策的障碍,如财务审计管得严,征税率高等,制约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造成了专利多、转化少的局面。
  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李宝军以自身经历举例。他在国外大学工作时,曾申请了一个专利,若干年后,该专利被转化并向他付款。他回到国内工作后,每年申请了若干专利,这些专利在李宝军眼中远远优于国外申请的那个专利,但根本无法转化。“不能我自己拿着专利去推销,否则我科研做不好,专利也做不好。”他建议在自创区中设立一个专利转化的机构,由该机构到大学和科研机构去找专利,再到企业去投产。
  廖兵指出,科研成果转化涉及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需要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等多要素自由的流动和协同推进,是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和市场等要求的全要素的组合,关键看这些要素在示范区是否得到了优化组合、高效配置。他建议抓紧制定《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解决成果定价、净收入边界、专利税收等问题。同时,鼓励示范区聚集的产业优势领域建立企业为主的联合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技术成果扩散的机制,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新的技术,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廖兵还提到一个问题,目前的孵化器往往是通过一些常规的服务,提供金融、咨询或者置业服务来孵化企业,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远远不够。他建议在示范区域内鼓励建立一批科技专利孵化器,“科技专业孵化器不仅具有现在的孵化器的功能,同时还能提供专业技术成果验证、成果的终试及评价等功能,能促进新技术的孵化和新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
  当企业大力创新后,知识产权保护也要提上日程。“知识产权,如果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没必要去补贴这个,政府要做的就是保护,如果你保护得好,大家自然就有做知识产权的激情。”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德纬最关心的莫过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在中山市调研时,他接触到一个做专业镜头的企业,其产值在该行业占全世界45%,是个非常好的企业。但是,该企业用了“联合”二字作为商标。“联合是不可能申请到专利的。这个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规划是缺失的。这么优秀的企业都没有人去给它做这种事?”谈到这,林德纬十分痛心疾首,建言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王卫红也建议先行先试出台《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把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和实行三合一管理体制结合起来,提高侵权企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