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梦,教育梦,中国梦

2023-01-19 11:40:4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那天早晨,我特意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来到白马湖。到了湖边才发现,还有比我到得更早的,那就是大自然的画家。它已经把一幅新作完整而完美地铺展在明亮的天空中——

  一片片饱满的云彩,如待阅的仪仗队似的整齐地排列着,在每片云之间的缝隙处,透出清澈的蓝天。太阳并没有露面,藏在云的后面,将温柔的光注入云朵,于是每一片云都饱含着光,有的云片呈现出半透明。

  尽量往湖对岸看,隐约可见的是层次分明的山的轮廓,山下是一排排洁白的墙,一幢幢整齐的楼房,那就是春晖中学,它的校园就在湖畔。继续从上而下看,是远山和房屋颤巍巍的倒影,春晖中学便在湖水上荡漾着。整个湖面,漂浮着一片片鱼鳞般的云朵,晃悠着,摇曳着,也摇着待发的小船。小船边的台阶上,有一位农妇正在洗菜,一圈一圈的涟漪,优雅地扩展开去。她身后的岸上,是一棵棵不高却枝繁叶茂的果树,还有正繁星点点的桂花树。整个空气中,氤氲着醉人的芬芳。

  这就是白马湖的早晨。

  这是我第二次受邀到春晖中学。2002年9月20日,我曾应当时潘校长的邀请去给老师们作报告。近20年后,也是金秋,我再次来到春晖中学,虽然当年邀请我的潘校长和听过我报告的大多数老师已经退休,但湖边那虬枝掩映的白色围墙还在,老校门前那造型微拱的小桥还在,刻在石头上的校训“与时俱进”还在,保存完好的苏春门、春晖园、曲院还在……关键是,湖边那一排老房子还在——那是春晖中学的灵魂。

  那几间朴素的平房不是一般的旧建筑,是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李叔同住过的房子。上一次来,我就被震撼了。震撼我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房子里大师们留下的人文气息。

  当年那么多大师云集于这湖畔的乡村学校。现在想来,简直是个神话,他们包括: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王叔任(巴人)、匡互生、杨贤江等。另外,先后前来讲学或考察的蔡元培、何香凝、黄炎培、沈仲九、沈泽民、俞平伯、陈望道、李叔同、张闻天、柳亚子、刘大白、叶圣陶、张大千、黄宾虹、吴稚辉等,都在春晖中学留下足迹。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春晖中学“海纳百川”。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922年3月,春晖校舍即将竣工时,校长经亨颐向同乡、当年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同事、老朋友夏丏尊发出邀请,这是经亨颐聘请的第一位教员。夏丏尊来春晖不仅仅是担任国文教学,还要协助经亨颐商量招聘教师以及共同筹备开学。7月,经亨颐和夏丏尊本着“能劳动、能研究”这两条简单的招聘标准,在全国招聘了一大批教师。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关键。因为经亨颐当时名望和影响太大,社会兼职太多,事务繁忙,他将学校管理和教育实施都交给了夏丏尊,夏丏尊事实上成了春晖中学的“常务副校长”。经亨颐办春晖中学的宗旨是“改从来之积弊”,这一设想的具体操作落在了夏丏尊的肩上。

  夏丏尊首先从办学方向这一根本问题入手,在其《春晖的使命》这一改革宣言书中,他设定的办学方向是大众教育、民众教育。这与那个时代晏阳初、陶行知们正在推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完全吻合。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按传统观念,读书是少数人的事,和平民大众没什么关系。可地处乡村的春晖中学却面向所有人,用夏丏尊的话来说:“至少先得使闻得到你钟声的地方,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

  那么多的大师泰斗来教平民子弟,也许在有些人看来,简直就是“资源浪费”。然而春晖中学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如此“奢侈”。这样的办学理念,和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美育,所推行的均衡教育,在精神上正好相通。

  春晖中学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方面都有创新的做法。

  夏丏尊是教国文的,就对国文教材的选编、考试内容、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等做了全面革新。从教材看,夏丏尊和他的同事们将当时春晖的国文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必修科的教材有两种:一是商务版的《国文课本》;一是教师自编的《选授讲义》,包括范文选读、语法、作文法,这些范文多采自《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另外,他特别提倡学生多读书,还给学生开了书单。此外,在要不要对初中生进行文言文教学,以及如何确定考试内容等方面,春晖中学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革。

  不止夏丏尊,春晖中学的各科教材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的。比如担任英语教学的丰子恺,他选择的教材是华盛顿·欧文的TheSketchBook(《见闻札记》),同时用《天方夜谭》作为辅助教材。而同样教英语的王伯勋所选择的辅助教材则是若干通俗流畅的文学作品和浅显易学的杂志。也就是说,教同一个年级的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材,而且这些教材还可以自己选、自己编。

  又如体育。体育教师赵益谦在考察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后,根据实行学年制的实际需要,编制了一套体育教材。他甚至还专门针对女生的特点编制了“女生教材”,内容包括“走步”舞蹈”游戏”队球”女子篮球”表情操”。在考核方面,为了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赵益谦根据“年级”和“体质”两个指标,制定了各项运动的及格标准,但在评定体育成绩时,并非以上述数据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考虑“出席次数的多寡”体格的强弱”姿势的优劣”体育的理论”“卫生的状况”等,只有对这些因素做综合考察,“各有精密的考查,才能表现各人真正的体育成绩”。

  春晖中学还实行学分制,这是当时的教务主任刘薰宇的创举。他主持制定了《春晖中学校学则》的“学科及学分”部分,规定每半年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图画、手工等无需课外自修或自修时间较省者,酌量折算);初中三年,必修科164学分,选修科16学分,共180学分。必修学科分为六大类——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和体育科。社会科22学分,其中公民6学分、历史8学分、地理8学分;言文科68学分,其中国文32学分、英文36学分;算学科30学分;自然科16学分;艺术科12学分,其中图画、音乐、手工各4学分;体育科16学分,其中生理4学分、体操运动12学分。

  刘薰宇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征求教员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对于本校改进的一个提议》中“关于各自有趣味的课程的研究”的要求,列出了12门供学生选修的科目,除了为提高国文、英文、算学等科目而开设的选修外,还有图画、音乐、世界语、家事、科学概论、法学通论、伦理学、心理学等选修科。随后,他将每学期必修及选修的科目、课时、学分列成表格,公示在墙上,教员、学生一目了然。

  选择选修科目的办法是由学生向指导老师商酌,得到老师许可,再填写志愿书,由指导老师签字,就算初定了。然后,教务处统计各科选修人数,酌量去留。而所选科目人数不足被撤销的,就不能不重选,所以一般来说,选修科必须选到第二轮才能敲定。选修科与必修科不同,以一学期为一单元,除了学分较多,非连续修完不可的世界语以外,都是一学期考选一次。

  规定的选修科条款只是一个总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第三学年为不升学者,特设农业、商业或师范等职业科”;“学生能速进者”可于第三年“加习某职业科之一部分”等。总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未来的人生出发。

  尊重学生

  春晖中学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学分制的个性化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

  特别让人感慨的是,在这样尊重教师的环境中教学,可以想象,教师是何等的宽松和快乐。除了教学,时间都是自己的。正是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以外迸发出了极大的创造力,留下了许多传世杰作。比如,朱自清的许多散文就是在春晖中学写的;夏丏尊翻译的世界名著《爱的教育》就是在春晖中学完成的;丰子恺的第一幅漫画也是在春晖中学诞生的。

  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丰子恺漫画,有着其它漫画所没有的味儿。而这一系列漫画就是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教授音乐、美术和英语时开始画的。说来有趣,丰子恺生性比较活泼,每次参加学校校务会议时都不大发表意见,他觉得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所以每当主持人报告、集体讨论时,丰子恺便要“开小差”,他留心观察与会各人的姿势、神情:有侃侃而谈的,有神情专注的,也有垂头拱手、倦怠慵懒的。他把各人的特点记在心里,回到小杨柳屋,就随手拿起一条长纸,用毛笔在上面接连画出参加校务会议时诸人的模样。就这样,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独具风格、魅力和影响力的丰子恺漫画诞生了。丰子恺发表的第一幅漫画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是在春晖中学完成的。

  经亨颐追求“纯正教育”,既要帮助学生成长,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行为规范有着具体的标准。学校制定学则,确定了宗旨、编制、学程、入学、转学、升级、毕业,休学、退学、奖惩,制服、制帽、徽章,纳费,学期休业等条款。各项要求不可谓不严,但学校同时又充分尊重学生,实行“学生自己选择指导者制”,即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老师在人格上做自己的导师。

  夏丏尊性格比较急躁,有时候难免在批评学生时略显粗暴,但这位先生却深得学生的爱戴和敬重。夏丏尊对学生们说:“我们要互相亲爱,请你们把我当作你们的义父吧!……我的人格实不足教你们,我自己觉得很不好,血气很盛,总要怒形于色,但我对你们并无恶意,这也正是爱你们呀!”

  “爱的教育”

  当然,对于春晖中学的老师来说,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底色,毫无疑问就是一个“爱”字。以教育为目的,运用人格感化推行情感教育,是当时春晖中学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春晖,即使学生犯了大错,以夏丏尊、朱自清为代表的一大批教师都信仰着“爱的教育”或“情感教育”理念,相信它比任何严厉的处罚更有效。

  夏丏尊翻译《爱的教育》时,特意把该书的意大利原名“心”意译为“爱的教育”,就体现了他的教育追求。他在《译者序言》中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朱自清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信仰”,或可称之为“有信仰的教育”。他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朱自清称当时春晖“邀集了一班气味相投的朋友执教”,看来“相投”的基础正是这共同的教育思想。

  夏丏尊、朱自清们当年在春晖的爱,如春晖一样照耀着孩子。朱自清曾称赞春晖中学师生之间融洽无间的关系:“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

  可见,爱,是春晖中学教育思想的精髓。

  正是因为爱,在春晖中学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日后回忆起母校无不充满幸福。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署署长胡愈之,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他回忆在春晖读书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老师:“薛老师教我读书,从没有半点老师的架子。每次薛老师在面前,我觉得他是一个大孩子,我是一哪一篇、哪一节,但要我自己准备,或者向老师讲解,或者写笔记,只有讲解和笔记有错误时,他才加以改正……在当时,白话文运动还没有开始。我的老师虽不主张用白话写文,但他反对用古典堆砌成文。他时常要我学习把古代文译成平易通俗的今代文。”

  导演了《红色娘子军》《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等新中国史诗般经典之作的电影艺术家谢晋,也是春晖的学子。他成了大导演后这样回忆春晖:“1937年冬天,我从故乡谢塘坐脚划船到春晖中学念初中,一进校门,传来一阵优美的琴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是唱着李叔同这首歌离开春晖中学的。我在春晖受到的艺术熏陶,回想起来,历历在目,这与我以后走上艺术之路是分不开的。”

  人本立场,人文精神,人性光芒

  纵观百年历史长河,春晖中学后来的发展当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它一直弦歌不辍,昂扬向前。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春晖中学一直秉承当年经亨颐校长拟定的校训“与时俱进”,顺应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在课程改革、德育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高考成绩方面也很突出,为高校输送了许多优质生源,令人瞩目。

  春晖毕竟是春晖,春晖的老师不回避高考,但他们的追求不只是高考,而是春晖人格教育精神的传递——老校长经亨颐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求学为何?学为人而已”,所以当以陶冶人格为主。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直到今天,春晖中学依然把培养“人”放在首位。正如春晖现任校长李培明告诉我的:“人本立场,人文精神,人性光芒,就是春晖中学的特色。”

  比如,十多年前春晖中学在不到百亩的老校园基础上扩建,现在拥有500亩的校园,但这么多年来,他们的学生却只有不到2000人。凭着春晖中学的名气,再招更多的学生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李培明校长说:我不扩招,就这么多学生,小班化教学才能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

  是的,春晖中学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教育。学生人数少,为春晖中学的选课走班创造了条件。在新高考制度下,春晖中学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合理编班。选课班级人数十多人或二十多人的都正常开课,以此让老师能将目光更多聚焦到学生的个体上,发展他们的特长。

  从夏丏尊、朱自清等名师起,春晖中学形成的和谐师生关系,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也是李培明校长感受最深的一点。他对我说:“春晖的老师们一直秉承夏丏尊提倡的爱的教育,学生们在老师们爱的教育下丰满了自身。每年的九月,春晖中学校园里总会迎来毕业生返校的身影,他们一定要在离别这所令他们自豪的学校之前再回来看看,和自己的老师道一声再见。以后他们无论走多远,母校一直是他们的惦记。”

  担任春晖中学校长已近20年的李培明也曾是春晖中学的学生。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高一时的班主任陈宗秀老师:当时陈宗秀老师每次课后只布置两道数学题,但这两道题,却是他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后精心设计的。在我的印象中,陈老师很和蔼,即使学生惹他生气,他依然平心静气,让人感觉和风细雨般。”

  如今作为春晖中学的“掌门人”,李培明校长每在校园里行走,学生们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春晖中学良好师生关系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得以传承。

  这次代表学校邀请我来讲学的李浩副校长,在2000年至2003年间也是春晖中学的学生。我问他对母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说:“是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还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特别是自由阅读的氛围。在我读书的时候,阅览室和图书馆是最常去的地方。记得那会儿去这两个地方还要提前抢座,去迟了便没了位置。午饭后,同学们大都会聚集在那里,翻看各种杂志报纸以了解天下大事,也有很多人手捧书本,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形成对自己人生最初的思考。如今为了鼓励更多学生读书,学校改造了图书馆,每幢建筑里都有开放式书吧,为学生提供更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通过这样一种‘投喂’的方式,学生享受着课后的精神大餐,拓展视野走向更高的人生。”

  无论是李培明校长说的“师生关系”,还是李浩副校长说的“阅读氛围”,在这些地方,我依稀看到了当年的春晖。

  向美而行

  今天的春晖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在对体育和美育的重视上。

  李浩说:“春晖历来重视体育,除了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学校还因地制宜,开设攀岩、赛艇等课程。即使到了高三,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也不会取消,因为李培明校长希望春晖学生们能‘学得活泼,活得自由’,不要成为单纯的刷题机器。”

  春晖中学秉持“向美而行”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开展了许多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合唱比赛、课本剧展演、文化科技节、班主任工作艺术节、校庆日汇演、成人仪式等。即使是在课业最紧张的高三,艺术课依旧保持一周一次的频率。“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健全的人,是春晖中学不变的教育追求。”李培明说,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春晖中学开设了70余门精品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大多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起的是美育作用,能一直坚持下来,靠的是学校的坚守、老师的付出、家长与学生的赞同。

  是的,美育的目的并不是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艺术家,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不一定是诗人,但一定有诗人的情怀;不一定是音乐家,但一定有欣赏音乐的耳朵;不一定是画家,但一定有一颗感受美的心。让艺术成为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成为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完整的人”,这是我们的期待。

  学校每月推出一期人手一册的《春晖读本》,该书选录与春晖相关的作品,以及当代学者研究春晖的文章。这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从高考“提分”的角度看,这些作为似乎无“意义”,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李培明校长认为:“教育不能单纯从功利的角度去考量。”

  除了《春晖读本》,春晖中学的文化精神传递还体现在“春晖讲堂”上。20世纪20年代的春晖中学留下了蔡元培、叶圣陶、柳亚子、李叔同等名师硕彦的演讲风采,2015年,春晖中学延续这个传统,开办了“春晖讲堂”,聘请国内名家大师来讲学,再现“文人雅聚、名人荟萃”的盛景。

  今天春晖中学从经亨颐、夏丏尊、朱自清那一代接过来并发扬光大的,更有延续了百年的人格教育。它所特有的育人氛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大师们留下的、是历史给予的、是实践积淀的。新一代春晖人将学校的这一份文化财富融入了课程,通过课程传递给了今天的学生。

  离开春晖时,天上鱼鳞一般的云片已经散开,无垠的天空如蓝色大海倒扣在头顶,洁白的碎云朵宛如海面卷起的浪花。阳光明媚,洒在白马湖上,洒在湖边我们的身上,也洒在我们所在的春晖校园。

  在新老校区的交界处,一块高七米、宽两米多的刻石屹立于仰山楼前。阳光下,刻石正面和背面所刻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八个字闪耀着光芒。

  那一刻,我感到百年前的先贤大师们好像复活了,正从那一排平房走来。当年校园寻常的情景,犹如一个美好的梦。春晖中学怀揣着这个梦,有理想的教育者在追逐这个梦。

  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三个短语——春晖梦,教育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