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能给予孩子什么

2023-01-19 11:41:0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郭 芙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呵护的希望。自从开启求学之路,每个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殚精竭虑,凡十年、二十年始终有“儿女学业重担”横在心头。因此,当我们谈及教育话题,父母们似乎总有倾诉不完的疑问:

  新学期的老师教得好不好?

  这个学校是否位列全市前几名?

  减负后怎么安排学习?

  听说现在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校会开设美育课么,考试么?

  美育是一生的功课

  急切之余,父母们或许忘了最该问的问题:在教育这个大范畴里,家——这个司空见惯的人生载体——该在教育系统里占据什么地位;除了物质与关爱,父母和家庭还能给予孩子什么?

  事实上,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天然具有不同的分工和任务。但很多时候,家长放弃了自己的重要角度,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父母不由自主地当了老师的“小助教”。孩子成绩不够突出,“你看看同班的王小花,语数英样样满分,你还敢说给孩子自由空间?都是你害了娃娃!”稍有想法的爸爸或妈妈经此抢白,再也不敢坚持己见了。父母从此不再以孩子的独特性作为教育方案的出发点,而是焦虑地攀比学校教育中的“样板孩子”,不停地找差距、找不足,给孩子加压。

  2020年暑假,某地一位妈妈公布了自己孩子的假期日程表,从早上七八点离开家,到晚上八九点回到家,中间10个小时里,孩子在妈妈的带领下,需要辗转五六个地方,分别上不同的补习班、兴趣班。匆忙赶往下一个补习班的车上,还需要扒拉盒饭,顺便给各种课程的作业在线打卡。许多网友感叹:这比“996”上班累多了。

  即使面对如此被剥夺时间支配权的孩子,许多父母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我爱孩子,我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当家长成为全方位的“时间榨汁机”——家,对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传递知识与思想,那么,家庭教育的全部精华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终生美育。认真做作业是一种美,但每天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都在不停地做作业,这就不是美了;认真学习的人很美,但生活中除了学习和成绩排名,再无其它事情能做,对孩子来说,这不但不美,还会变成一种忍耐……孩子们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学习的美,他们怎能热爱这天天千篇一律的乏味生活呢。

  提起美育,我们常常会联想到美术与音乐。美术与音乐课程,更注重的是审美教育,但美育不只是审美——它是发现美、成为美、传播美的过程。当父母为了孩子的成绩赤膊上阵时,他们或许忘记了,自己更应该做的,是在家这一方天地里,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之美、万物之美,最终让孩子学会创造美,成为独特的美的存在。美育是一生的功课;而家,是美育的开始。

  无论减负,还是倡导美育进校园,用心良苦的政策调整犹如一盏指明灯。对于孩子的教育之路,这盏灯是警示性的、指引性的。茫茫大海之上,如何顺利渡到美的彼岸,只有明灯的指示,恐怕还不够,需要依靠的,还有家庭这艘爱之方舟,孩子在爱之方舟中才能习得创造美的本领——因为家,是美育肥沃的土壤。

  读到这里,家长们又会有新的疑问:家,如何引导、给予孩子美育呢?

  在我看来,充满爱的家庭,至少可以给孩子以这几种美育熏陶:引领孩子热爱生活之美;引领孩子体验自然万物之美;引领孩子进入阅读殿堂,体验阅读之美;引领孩子体验音乐与运动的动静变幻之美;引领孩子探索创造之美。

  一切都是为了美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不只一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是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同样,每个家长牵着自己的孩子,马不停蹄求学20年,不就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有更美好的生活么?可是,在素有苦读传统的观念中,我们常常只记挂成绩高低,生活本身倒未受足够重视,何况美好的生活。

  什么是美的生活?

  当孩子放学回到家,做完作业,华灯初上,他捂着肚子,着急又愉快地喊:“妈妈,我饿了!”妈妈没有一脸不耐烦,没有顺手在小程序里点外卖,而是从厨房端来简单却可口的饭菜。孩子狼吞虎咽时,听到了妈妈温柔的嗔怪,也看到了灯光下瓷盘的光泽和边缘美丽的花纹——这时,没有任何声音的教育,却是最好的生活美育。孩子体会到了,美的生活是温馨的餐饭,是家人的爱,是厨房里的火光和灯光,是门缝里飘来的一丝油烟味儿和饭菜香。

  什么是美的生活?

  地标广州。周末到了,某个孩子的爸爸不用加班,他没有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没有躲在卫生间玩游戏。他叫上孩子:“走,咱们去

  二沙岛的草地放风筝吧。”天空湛蓝湛蓝的,珠江水缓缓流淌,远处的白云山轮廓起伏,像是伏在高处打鼾的一只兽。林荫道上,春风轻拂凤凰木的叶子,在地上晃动出细碎的光影。孩子仰着头,目光时而追逐越来越远的风筝,时而追逐那变幻的云层和飞机——这时,没有任何声音的教育,却是最好的生活美育。孩子体会到了,在课堂和作业之外,原来还存在一种如此美妙的欢度时间的方式。孩子体会到了,不吼作业、不发脾气的父母,他们远远地站在草地上的身影,原来那么美、那么温柔。在这美好的春日里,有一刹那,他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草地上的自己也是美好的存在。

  孔子是公认的教育宗师,但他并不认同一味读死书、死读书。翻一下《论语》就能发现,孔子热爱美、热爱美好生活。他和弟子们谈人生志趣,有此对话: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暮春时节,穿上美丽的春服,成人与孩童同行,一路欢声笑语,踏青而过,来到沂水边,河水冰凉冰凉的,但已有春天的气息和温暖。不要畏惧水之凉,欣然跳下去,于万物萌动时节洗去冬的污垢与僵硬,然后站在高高的舞雩台上,享受春风拂面,甚至随风而舞,赞咏而归。

  孔子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有大志、有担当,但同样也拥有闲暇时光的美好生活。生活有了闲暇,犹如裂缝里照进来一丝光亮,成人于闲暇中体会美的思想,孩童于闲暇中孕育美的感受——这大概就是孔子深沉又无为的美育理想了。

  引领孩子体验自然万物之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我们从小熟背的名人名言,听来顺理成章。但是,怎样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呢?美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为何有人视而不见?不是因为他看不见,而是因为他感受不到。如果童年时期没有经历过“感受美”这一美育过程,成年后又没有自我启蒙、自我教育,一个人很难拥有“摄取万物之美”的眼睛。

  我的孩子一年级时,周末约了几个同班同学一起玩。玩什么呢?我决定带她们去大自然中走走看看,自由嬉闹。到了目的地,路边古木参天,绿荫如织,田间地头盛开着各色野花,小溪依着路边的低洼处叮咚流淌,每走三五十步,就有翠竹环绕,鸟儿于林间影子一样闪来闪去,鸣声清脆。几个妈妈不由自主地感叹:“好美啊!”孩子们也很开心,边走边聊,叽叽喳喳。

  但我注意到,其中一个小女孩很快就没了兴致,低着头磨磨蹭蹭,嘟囔了一句:好无聊啊!”本来正在兴头上的几个孩子,听了这句话,气氛立刻分化:一个孩子附和说,“我也觉得无聊,还不如在家打游戏呢!”另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挺好玩的。”我的女儿几乎每周末都被我带去徒步、爬山,她是热爱大自然的,于是像个老大姐一般居中开导:“在城市里我们见不到这样的风景,出来玩玩挺好呀!”

  面对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内心反应。反应没有对错,只能说,在孩子七八岁时,对美的认识已经出现分化。认为大自然无聊的孩子,她很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家的引领与熏陶,她的父母也许更喜欢周末将她送到补习班、兴趣班;没有补习时,则丢给孩子电视机、电脑,一旦打开,里面有千万种充满魔法体验的游戏和动漫——这样度过的童年,怎么可能体会到自然之美、万物之美。

  大部分城市孩子的上学日,是从一栋楼移动到另一栋楼,从一种作业过渡到另一种作业。他们的书包被装得满满的,他们的小脑袋被塞得满满的,他们的内心被父母灌了太多的期盼,快要溢出来了。可是,没有一颗放空的心灵去承载自然万物,去感受四季变化,课本里读再多“秋天来了”,又怎么可能体会到秋天的美?一旦来到野外,走进真实的秋天,踩着落叶和泥土,孩子仍然可能失声尖叫“好脏啊”,而不是开心大喊“好美啊”。

  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时还有早自习,早上5点半起床,自己步行两公里去上学,需要越过一片宽阔的田野。秋天的玉米刚刚收完,田地里空旷寂静,褐色的泥土裸露着,路边的草叶上凝了一层细细的白霜,像雪,但比雪更细腻,我会忍不住用手指沾一点,尝那霜的感觉,冰凉,还有点淡甜。走着走着,太阳似出非出,那片褐色土地上忽然升腾起一层奶白色的云雾,像流动的牛奶,在地表之上涌动着,灌溉脚下的田野。我至今仍然记得自己那一刻震惊的心情,整个人一动不动地盯着,生怕一不留神那云雾就跑了。

  我的童年并无专门的美育,但很幸运的是,我能自由沉浸于乡村田野的自然环境之中,沉浸式体验自然而然练就了一双“美的眼睛”。大自然的美丽秘密,就像人类交朋友一样,需要很多时间相处,才会互相“交底”。

  当我们感叹如今的城市孩子缺少这样美的氛围时,再回望一下乡村,同样不容乐观——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乡村孩子也失去了与自然相处的慧眼和耐心。周末去乡村徒步时,常常会看见几个七八岁的男童,挤在墙角或路边,齐刷刷贪婪地盯着手机屏幕。或者远远地,就能听到一户人家的堂屋里传来动画片的吵闹声,几个幼儿盯着电视屏幕一动不动,父母在旁边忙着手中活计,乐得孩子不来打扰。

  进入信息时代,每时每刻,人类都被各种信息包围、侵袭,大脑瞬间处理信息的能力进化到日新月异的地步。但与此同时,人类吸收另一些关键信息的能力正在退化甚至丧失。我们不再能细微地感受夏夜的闷热与凉风,因为有空调控制最舒服的温度;我们不再对春天的第一朵花和第一棵嫩芽表示惊喜,因为一年四季到处都有培植好的鲜花;我们不再把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放在心上,因为我们眼中只能容下设定好的标准孩子模板。

  那个感叹美景“无聊”的小女孩,是我童年的反例,也是如今城市孩子的一个缩影。在高楼大厦里的她们失去了沉浸于大自然的机会,失去了一颗蓬勃空闲的心灵。但她们的幸运在于,她们拥有“超人”父母,这些父母工作勤奋、知识渊博、眼界开阔,又对子女有着无尽的爱和期待。那么,父母们何不勇敢一些,直面孩子的问题和缺失,在真正需要引领的地方,带孩子走出家门,暂时走出功课,去体验万物之美呢。

  即使只是在上学路上,或者周末游玩的公园,也可以牵着她的手——

  “看,木棉花开了,春天来了。那一朵的颜色和你的红领巾好像啊。”

  “今天的广州居然挂出了双彩虹,咱们一起看看珠江上的彩虹桥吧。”

  万物与美同在,但美需要被照亮。当孩子照亮美时,美也照亮了孩子,照亮了孩子的心灵和成长。

  引领孩子体验阅读之美

  每个人虽独一无二,但仅此一生。在这人生的单行道里,怎样才能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阅读。书里有多少重世界,你就可以体验多少重世界;书里有多少人生,你读进去了,及至出来,如同你刚刚经历了那一趟人生之旅。这种独特难言的精神体验,可以用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来呈现:

  没有一艘舰船

  能像一本书

  带我们遨游远方

  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诗行

  如此欢跃飞扬

  即使一贫如洗

  它也可以带你走上

  无须路费的旅程

  这辆战车

  朴素无华

  却载着人类的灵魂

  家长也许会疑惑,阅读如此美妙,孩童能体验得到吗?

  成人世界的阅读,更多是从能力提升、知识更新、心志修养等方面入手。孩童阅读不一样,孩童的阅读,首先是培养习惯、满足好奇。

  我小的时候,生活环境中没有足够的阅读资料。家里的一本《聊斋志异》,被我翻来覆去地看,最后书页都变得又薄又透,快融化的样子。镇上有个书摊,是放学后最吸引我的地方,5分钱看一本连环画,从三年级到五年级,每天放学必去,直到书摊上的书被我全部看光,长叹一声,以后怎么办?没书看了。好在读了初中,同学之间书籍交流频繁起来,也有了专门租书的店铺。这个看似读闲书、闲读书的过程,其实悄悄奠定了一个人最初的学习能力。而且,阅读一旦成为习惯,这个习惯就是终身制的。直到今天,我仍然喜欢睡前看书。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一直对孩子世界的阅读比较关注。5岁时,孩子对书有一点兴趣了,每天晚上,我让她依偎在我身边,翻开书,用手指着字读出来,她跟着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边看边听故事。大概两三个月后,累积读了一两百本绘本,一个小小的奇迹发生了——有一天,她拿着一本书,一行一行大声读了出来。这些常用字,不知不觉她已经全部认识了,根本不用专门的识字课程。那一刻,我领悟到了阅读的巨大魅力。

  孩子对于书中世界的向往,会促使她迸发出超越年龄的能量。她记住了汉字,就掌管了自己进入神奇世界的钥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有什么宝物能比阅读这把金钥匙更珍贵呢?孩子现在已经五年级了,功课比以前繁重,但每个月仍会要求我买新书给她,我们之间有了一个暗语对话:

  “妈妈,存货没了,需要补充。”

  “哦,知道了,我明天就去下单买书。”

  最近,晚上洗漱时,孩子忽然讲起看过的一本书《织梦人》,她向我描述:“妈妈,织梦人如果要送给你一个美梦,他需要首先找到让你快乐过的某样事物,然后用游丝般的力度,轻轻触碰那个事物,收集快乐的碎片,一个美好的梦就有了源泉。这个触碰的力度,必须是蛛丝般轻盈,就像这样,轻轻抱你一下。”

  我听得有点出神,为她神奇又美丽的描述而出神。我看到了她在阅读世界的美好想象,感受到了阅读带给她的美的体验。这种体验,比分数珍贵太多。

  但在同样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也存在截然不同的现象。一部分10岁左右的孩子,已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家长为此伤透脑筋。是否让孩子早于科技产品体验到阅读之美,恐怕是决定习惯与爱好的关键因素。回看我的童年时代,几乎没有孩子沉迷于游戏,不是因为那时孩子自控力强,而是他们根本没什么条件接触这类产品。现在大不一样,家中科技产品随处可见,读书的家长则不常见。有一个我认识的小女孩,曾闷闷不乐地对我说:

  “阿姨,我好想周末和你们一起去徒步啊!可我妈妈不会让我去的。她也不会带我去。”

  “那么,你的妈妈周末都忙什么?加班,还是要自己看书?”

  “不,我的妈妈从来不看书。她周末最喜欢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引领孩子体验音体之美、创造之美

  如果说体验自然万物之美、阅读之美,需要的是感受美、把外在的美内化于己;那么,音乐、美术、体育这些动静变化之中表现的美,需要的则是内化之后再外化的过程,即创造美的过程。

  用一个乐器演奏一首曲子,每一遍都是一次创造。一幅画与一件雕塑的呈现,没有灵魂的再加工,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运动完美展现身体的智慧与力量时,也是无数次创造的结晶。

  在我们古老的教育传统中,从周朝开始就立下了“六艺”的要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琴棋书画又成为读书人的“新四艺”。传统文化承继下来了么?当然。现在的城市孩子,许多都是琴棋书画高手,从小学琴,学书画,学舞蹈,学足球、篮球、羽毛球、跆拳道,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文武双全”。

  可是,事情如果这样完美,国家岂不是不用费心想着美育进校园的事情了?当然不是。举例来说,我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学习,西洋乐器、民族乐器,应有尽有。可是,孩子大部分时候接受的都不是音乐之美的教育,而是没有美感的乐器教学。问一个中学的孩子:

  “钢琴学得怎么样了?”

  “小学六年级就考过英皇八级了。”

  “哇!那你现在肯定更厉害了,演奏级别了吧,好想听你弹一首。”

  “不,我自从过了八级,就完成了任务,再也不碰钢琴了!我讨厌钢琴,是我妈妈每天逼着我练琴考级的!我恨不得砸了钢琴!”

  多么可惜啊,这个孩子和钢琴相伴七八年,已经达到专业水准,但她不但没有真正爱上音乐,心里还有着对钢琴的“痛恨”。如果一开始学琴时,父母没有那么功利的考级要求、逼着练习,而是让孩子体验乐器和曲子的美妙、体会音乐的美妙,那么她现在是否会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坐在琴边,静静地长弹一曲呢?她以后成人了,工作之余甚至退休了,一个人独处、想听音乐时,若记起自己学过的曲子,是否能让音乐从指尖缓缓流淌出来呢?

  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李路,本身也是音乐启蒙人,会玩20多种乐器,当他谈起孩子们的音乐学习之路时,有很深的体会。他说:给家长提一个意见,不要指望孩子在你的眼里有明显的进步,除非你每天逼着他学两三个小时,这就不是学音乐了,这是用音乐的噪音折磨孩子……音乐是用来欣赏的,培养美感的,不是用来折磨人的。”

  在乐器的学习过程里,体会到音乐的美,爱上这种美,欣赏这种美,甚至产生表达这种美、创造这种美的欲望,远比熟练掌握一门乐器、考过几级更重要。因为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成为专门的音乐人才,但大部分人都有对美的渴望。生活中,我们和孩子都是普通人,但每一个普通人,当他热爱艺术之美、渴望接近科学之美,甚至想自己去创造艺术之美、科学之美时,他的身上会闪烁出神性的光芒——当他闪烁出神性光芒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一个普通人了,他是独特的美的存在、超越俗世的存在。

  英国作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曾说:“世界犹如棒棒糖一样,被透明纸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能看见,却让人无法触及。”某种意义上,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棒棒糖正是今天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看似置身于生活之中,是甜蜜的核心,但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真实的生活。他们被层层包裹于课本里、成绩单里、教室里、各种目标规划里,他们是棒棒糖本身,是成人期待的甜蜜与美好,但他们自己并未尝到生活棒棒糖的滋味。他们撕不掉一层又一层的透明纸,无法抵达那个美的世界。

  如何刺穿这些透明纸?除了个人探索世界的动力,真正的美育可能是更为省力的工具。“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用自然之美、万物之美、生活之美给孩子的心灵松绑,用阅读之美、音体之美拓宽孩子的内在生命空间,用沉浸式的美育唤醒孩子、感动孩子、塑造孩子、完善孩子——这是教育的秘密,也是每个父母、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