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圣民(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原美育特级教师,第十、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
源于一个美好的想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当班主任,并担任语文教学,曾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几乎每个班都总会有几个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严重者甚至表现为跟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交流,与同学、邻居甚至父母都是如此,整天不见笑容,也不正眼瞧人。
——也总会有几个学生对生活不太有热情,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情绪与状态都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除了学习之外,他们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语文测验中有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分析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最后为什么用了“敲”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却少有人能从审美角度作出回答。
——在随意交谈中,提到世界名作《蒙娜丽莎》时,学生中说的最多的是:真搞不明白这张画有什么好?街上比她漂亮的女孩多的是!”
上述种种都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智力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教育该怎么办呢?
同时,我也想到了自己。这些年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此刻我怀疑了。我观察,我思考,我努力要让自己明白: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一二十年后,我的这些可爱的学生是要能代表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走上世界舞台的,他们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
我感到,对青少年推广美育教育十分迫切,这也是作为老师不可推卸的职责。于是,一个美好的想法霎时在我心里萌生了,开设美育课!让“受教育者应该使自己成为他人的楷模,并且自己心里充满快乐”(托马斯·杰斐逊语)。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使学生们具备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能力,并使之外化在他们的举手投足、眉目顾盼、神态礼仪之中,只有在这时,他们的形象才会美好无比。
在我设想中的美育教学,艺术欣赏占了很重要的比例,优秀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美会极大地震撼并感染人们的心灵。通过欣赏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幢建筑、一支歌曲、一段舞蹈、一部电影来亲近艺术,从而让学生喜欢艺术、热爱艺术。他们的性情也会在这熏陶中变得更纯净、更高贵。而且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眼神是真诚的,他们的问候是亲切的,他们脸上的微笑是甜美的,他们的神态让人如沐春风。
因此,从1985年开始,我就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高二年级开设了美育必修课。我一边摸索,一边授课,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不知不觉间,美育这朵花在南模中学这块沃土植根、发芽、开花、结果。我退休后,这门课依然继续开设,成为了南模中学的品牌课程,至今仍在焕发光彩。
美不是美的东西简单相加
要开设一堂美育课,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美”。
新学年开始了。刚升入高二的学生看到课表上有一格里写着“美”,想当然地以为是“美术”,于是拿了一本《美术欣赏》就来阶梯教室了。上课了,我拿起他们放在桌上的《美术欣赏》,说:“这门课程不是美术课。”
“那您上什么课呀?”他们有点儿懵。
“美育课。”
“什么是‘美育’?”
“使人变美的一种教育。”
“美是什么?”学生们追问。
如果有人突然问你这么一个问题,你回答得上来吗?也许能,也许不能。但如果问我,我会一愣,然后老老实实地说:“抱歉,很难回答,即使回答了也未必让你满意。”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你问我之前,我想我知道它是什么,但你一开口,我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了。”“美”便是这样一种情况。
关于美,我能告诉你什么是美的。比如,那一片飘过的白云很美,那一声声啁啾的鸟叫声很美,那一片如茵的草地很美,那幅画很美,那座建筑很美,那位老人对小孙子的微笑很美,那位球员扑过去抢球的样子很美……
大自然是美的,春夏秋冬是美的,高山流水是美的,惊雷闪电是美的,细雨轻风也很美。艺术是美的,戏剧、舞蹈、绘画、音乐、电影、雕塑、建筑是美的,色彩线条是美的,旋律节奏也是美的。
关于美,我还能告诉你,人的天性都是爱美的,只要一个人的心智是正常的、健康的,他一定爱美。
不同性别的人都爱美。女性爱美,自不待言。女孩子从小爱照镜子,在镜子前做出各种媚态,然后追着大人问个没完:“我漂亮吗?”女孩子、女人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她们从不讳言自己爱美。
但男性呢,他们也爱美?当然爱。女孩子头上漂亮的发夹,身上漂亮的裙子,换给男孩子穿戴,他肯吗?绝对不肯。为什么?他爱的是那种男子汉式的美。可见,美是有性别差异的,妩媚是女性追求的美,阳刚是男性追求的美。
不同年龄的人都爱美。年轻人爱那种飞扬流动的美。老年人也爱美吗?他们不愿把自己打扮得像年轻人,这种态度正说明他们是爱美的。所以,美是有年龄差异的,老人的美是一种持重宁静的美。对面走过来的老妇人,满头银发,衣襟上别着一朵小小的白兰花,她轻轻地经过身边时,留下一缕清香,很美。
以前,许多人都没有美的意识,更不知道何谓审美教育。至于化妆,除了演员之外,大部分人的生活中是没有这种需要的。后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人们爱美的天性被极大地激活了,这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却也出现了欲美“反丑”的现象。
美不是美的东西简单地相加,美是一种有机组合,一种特别的组合,这种组合在美学里叫做“和谐”——美是一种和谐。
所以,当人们爱美的天性被激活之后,最重要的便是通过审美教育获得审美素养,这种素养能使我们知道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美。第一堂美育课:从问候开始说清楚什么是美,美育课也提上了课程表。虽然第一堂美育课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了,但我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美育课的课堂安排在一座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绿色小楼”的建筑里,楼顶和墙面爬满了绿油油的藤蔓,无论是春夏还是初秋,都是生机勃勃、满目青翠的。
第一堂课课前,我早早地上楼,站在3楼美育教室的门口,向每一位进教室的学生问候:“你好!”
有些学生报以同样的微笑、同样的凝视、同样的问候回复我:“老师好!”
有几个学生刚刚蹿上楼来,一拍脑门:“哎哟,鞋套!”然后又退回二楼穿鞋套去了。这原本也不错,因为美育教室装修得比较考究,要求进教室的人都得穿上鞋套。我笑着目送他们下楼去,继续站在门口问候每一位学生。
有的学生虽然也报以微笑和凝视,却不开口。有的对我的问候感到突然,“咦”了一声才走。有的则连头都不抬,看准我与门框之间的空隙,倏地溜进去了,迫不及待地躲开我。
最好笑的是一名男生,当他低着头,侧着身子想从我身边溜进去时,我用身体挡住了他,他依然低着头与我顶着。我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他也笑了,但仍然低着头,沉默不语。我重复了一下问候:“你好!”他总算抬起头来了,不知所措地望着我。这下轮到我手足无措了,我像对一个幼儿那样地对他说:“来,你说一声‘老师好’!”他慢吞吞地说出了口,然后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后来我告诉学生们,刚刚那几分钟正是咱们美育课的第一个小测验。测验的目的是想看看大家是否会问候他人,又如何回应他人的问候。很遗憾,这场测验的结果,及格者寥寥。
比起艰涩的数理化测验,“问候”这道题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学生应主动向师长问候,问候时身姿挺拔,上半身稍向前倾,眼神凝视对方,表情亲切,轻声道一句“你好”,就是规范的问候。更何况,学校每天有7节课,每节课开始时都有一次全班起立问候的简单仪式。一名高中学生,按理说起码已经有10年以上的“问候实践”了,可遇到老师单独问好时,竟无法应对。
一声简单的“你好”,其实很有魔力。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还不太会说“你好”呢?也许,是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成长经历中并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引导;也许,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些老师和家长也从未把这些举止视作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美。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美的起点。然而在大部分孩子中间,这个起点是模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育课岂不是跟学好其它科目、提高分数一样重要吗?美育是艺术加教养的学问,美育的普及,能让我们更有尊严、更有品味、更有自信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我们的美育课,也以这场“问候小测验”为起点,开始了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