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碧道岭南行

2023-01-19 11:41:35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本刊记者 郭芙秀

  远离中原、偏居一隅的岭南地区,在古代诗人心中就是荒凉难行之地,其困难程度,甚至可以比拟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正因此,在“不离不弃靠拢中原”的情结之下,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一代代人的努力,一条条古驿道终被开凿出来,蜿蜒游动于岭南大地:清远秦汉古道、南雄梅关古道、珠海岐澳古道、乳源西京古道、饶平西片古道、樟林古港驿道、从化钱岗古道……

  这些古驿道是昔日南粤与中原之间血脉相连的纽带,也是广东千年文明的见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翻过往日的车马风尘,如今的南粤大地红旗招展处,尽显繁华与生机。水陆空各种高速交通网络不断迭代,那些曾经辉煌的古驿道却慢慢冷寂下来——它们真的已完成历史使命,从此消失于时代视野么?2020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在原有古道、步道的基础上,依托青山绿水之环境,至2035年将在全省延伸出碧波万顷、绿荫重重的“万里碧道”。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广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此规划犹如一张南粤寻宝图,在高速交通主干之外,碧道的毛细血管将链接起全省范围的古道、步道、登山道,最终达至道道相通,交相辉映。顺着这些丰富多彩的毛细血管畅通之处寻到的宝藏,将使整个南粤大地焕发出新生命、新活力。

  2022年,全省已完成碧道建设5000公里,“美丽广东”新妆初成。碧道所到处,山河无限好,乡村换新貌。这几年,笔者常于周末去乡野徒步,顺便做些田野调查,无意间走遍了周边的碧道与古道,对于碧道之美、碧道带给乡村的活力,有些切切实实的体会——

  从化溪头碧道: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从化良口镇有个古村,名叫溪头村,始于明代晚期,距今已有450年历史。溪头村三面青山环抱,中间盆地犹如搁置的一块碧玉。举目望去,周围青山郁郁葱葱,山泉汩汩而下,汇集成七八条清澈的小溪。这些小溪在碧玉般的腹地纵横流淌,汇入美丽的流溪河——成为流溪河的源头之一,所以才有溪头村之名。而流溪河又是珠江的重要支流。

  溪头村里有一条几百米长的青石板路,历经风雨,路面被磨得乌青发亮,路两边是一些村民开的店铺。走出村口,四周农田里皆是瓜果,荔枝龙眼,李子桃子。每年冬天,李花大片盛开时,漫山遍野浮动着雪的海洋,浩浩渺渺,蔚为壮观。果园外面,小溪环绕,溪水清澈透明,溪底鹅卵石与游鱼清晰可见,时有翠鸟与野鸭飞过。越过小溪,沿缓坡而上,是层层茂林修竹,一年四季青翠欲滴。

  这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和其它众多星星点点的小村庄一样,本来难逃美丽孤独的命运——随着经济建设的浪潮,青壮年为了生活出走村庄,融入都市,只剩老人孩子留守家了这个“宝藏”,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周末开车一小时,带小孩来溪头村逛集市,观花果,在小溪边的碧道上漫步、游戏,甚至下到溪水里捉鱼摸蟹,这是城市里体验不到的乡间美好生活。

  转型之后的溪头村,不但没有“空心化”,而且吸引了村里的年轻人归来创业,农家乐、民宿大部分是他们开起来的。甚至有热爱田园生活的市民,也在此寻找机会,准备开店长居。这个昔日寂寥的世外桃源,因为碧道、步道、高速道的血脉贯通,如今重生般生机盎然。最高兴的莫过于村里的长者,以前一年到头难见儿孙一面,现在不但儿孙回来了,市民也来了,他们悠闲地坐在村口,摆个小摊,竹篮里是刚采摘的几个竹笋,或者一把韭菜、一捧桃子,磕着烟袋聊天的他们,并不急于售卖——旅游业的发展,已让村民的年收入翻了好几倍。

  不用成天在土里讨生活,如今村民也有了闲情逸致捡起“古手艺”。2021年第四次来到溪头村,笔者带着孩子在一个老奶奶的摊位前停了很久。老奶奶七十多岁,面前摆着一个特别的切削器,脚边是竹子劈成的条片,只见她拿起一个竹条,手法娴熟地放进切削器,不停地旋转切割,很快做出来一根手指粗细的棍子,上粗下细,直到这一刻我们仍然不明白她要做的是什么。继续看下去,她开始把上粗下细的棍子放在匕首刀刃上更细致地打磨,几分钟后,终于有了成品。我们惊叫起来,原来老奶奶这是在手工做竹筷。大约四五十分钟后,她做成一把筷子,十根,用绳子捆扎好,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十块钱,拿去吧!”老奶奶辛苦做竹筷,这么便宜卖出手工品,她为的已经不是赚钱。在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古村古巷里,她那一刻想的,也许是世代相传的简单手艺。如今筷子早已被机器批量生产,但个人生活不能批量生产,老奶奶的手工,是溪头村最独特的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碧道、古道维系与维护的,不仅是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更重要的是,它也维护了那些即将失传失守的手艺与生活方式——这是与自然生态同等重要的生活生态。

  市民融入乡村,村民守住家园,他们都有了更美好的生活——还有比这更理想的乡村振兴模式吗。

  增城莲塘:百年乌榄园,碧道飘果香

  莲塘村位于增江河畔,河边翠竹依依,河右岸是大片大片的果园和农田。增城三宝”在这里随处可见,荔枝林里浓荫蔽日,乌榄园里古木参天,农田里飘来丝苗稻米的清香,甘蔗林刀剑般竖起道道屏障。

  以前,和从化溪头村一样,莲塘村美则美矣,却乏人问津。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地形,让它得益于青山绿水的美景,但困于山水中,寂寂无名,村民也只能过着传统保守的土地生活。

  随着近几年乡村振兴的步伐,莲塘村遇上了好机会,开始碧道规划与建设。

  溪头村的碧道以古道、步道、古巷为依托,在村头集市的基础上,连接四面八方,打通周边山水路线,让人流汇集在农家集市上,形成特有的“赶圩”闹市,然后再通过亲水碧道把赶圩人流分散到四周小溪与山野。这里的碧道对步行人流有聚拢和疏导作用。

  莲塘村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别人家的模式”,找准了自己的独特定位。与溪头村相比,莲塘村没有溪水资源和集市资源。村外的增江宽阔平静,独自向下流去。果园里最有特色的是上千亩乌榄园,每棵果树少则百年树龄,多则三百多岁,处处可见悬挂于树上的“古树保护”牌子。乌榄树粗壮茂密,走在果园里浓荫如盖。若是乌榄成熟时,一颗颗紫黑色的果实散发着奇异的清香,看农民手持竹竿打乌榄,又另有一番趣味。

  既然有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当然要有别致的碧道建设思路。在政府的推动下,莲塘村首先引来粤菜师傅培训室,经过名厨培训,村里很快多了几家名声远扬的农家乐,再与农家乐沟通,协助他们购入几百辆自行车、四轮车——“骑行莲塘碧道、品尝莲塘美味”,这个思路立刻让莲塘村脱颖而出。“莲塘春色”很快成了广州人口口相传的一道盛景。增江边的河堤修成了最宽阔的碧道,人车同行,远远望去,碧道直入白云。下了江边碧道,右拐进入果园,阡陌纵横,犹如星罗棋布的田园迷宫。

  这时节,若去莲塘村,在果树的浓荫下穿梭骑行,抬头可望红彤彤的荔枝、碧油油的乌榄,低头可见四处闲逛的走地鸡。出了果园,又有美味农家乐等候光临。周末和假期,来莲塘村骑行的广州家庭络绎不绝,一辆四轮自行车上,后面坐着爸爸妈妈,前排坐着两个孩子,他们边骑边聊天,商量着去果园摘葡萄、摘荔枝。远来的市民,也成了莲塘村的寻常风景。

  溪头村依靠赶圩创意与亲水碧道,走出了溪头村。莲塘村依靠骑行创意与果园碧道,成功走出了莲塘村。而它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碧道的这头,都共同系着广州、深圳、东莞这样的都市。都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通过一条条规划之道、思维之道,链接隐于绿水青山中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链接成功时,我们才可自豪地对着更多“亟待走出乡村的乡村”,说出总书记的著名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保护好,金山银山才会来。对于南粤大地来说,万里碧道的规划与实践,让我们再次证明了这个科学论断——碧道所到之处,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成功帮我们找到了开启金山银山的“宝藏钥匙”,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路子。

  期待2035,万里碧道绕岭南,岭南乡村“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