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风华录

2023-02-01 10:31:5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张 晨(文化学者)

  衣袂飘飘

  《周易》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原来,锦衣华服并不仅仅传递着美。上衣下裳,取法天地智慧,古人藉此制定礼仪制度,垂范天下,治理国家。

  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元朝制订的以民族歧视为特征的服饰制度被摒弃,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得以重新恢复,并出现了诸多创新。

  为开启新礼,改正朔、易服色,明太祖朱元璋“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洪武元年(1368),学士陶安建议制订五冕冠服制,朱元璋认为过于繁琐,诏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洪武三年(1370),冠服制度初步成型,主要内容包括皇帝后妃的礼服、常服,以及文武官员的常服和士庶的首服。

  洪武十四年(1381)再下特诏,规定了农商衣着的质料:“农衣纱、绢、布。商贾只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由此可见,明朝在服制上也依然遵循汉朝以来的重农抑商之策。

  明朝大力发展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了普及,工艺也相应提升,百姓的衣着品质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善。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将原定的冠服制度再次作了大规模调整。至此,明朝主要的衣冠服饰制度终于确立下来。

  罗衣璀璨,衣袂飘飘,爱美的人们在汉服的庄重和飘逸中切换自如,穿越千年时光。当手指在绸纱上轻轻摩梭,是否还记得那一丝一缕里织就的历史?

  士庶服饰

  明朝的公服仍然是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衣料常用纻丝或纱、罗、绢。与唐代的圆领公服近似,但尺寸更宽大,袍服两侧各多出一块,称“襬”(摆)。公服是官员上朝时必穿的,颜色、纹饰也俱有定制,因品级不同而各异。

  洪武三年(1370),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明初规定:官员一品至四品,着绯袍;五品至七品,着青袍;八品九品及未入流杂职官,着绿袍。《论语》曰:“恶紫之夺朱也。”虽然紫色自古以来一直地位尊崇,时移世易,皇帝姓朱,自然以朱为正色。紫色和正色犯了冲,倾刻之间便由贵族贬为庶民了。此外,黄色、玄色这些曾经专属帝王的尊贵之色,也都在明朝公服的禁例中。

  最具创意的是“补子”。这是一块40至50厘米见方的绸料,上面织绣着不同的纹样,专门缝缀到公服上,前胸后背各有一块。文官织绣禽鸟,武官织绣走兽,其官阶品级由补子一望而知。

  据《明会典》《三才图会》等文献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制定的官员补子纹样规定:公、侯、驸马、伯服用麒麟、白泽。按照品级高低,文官依次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雀、白鹇、鹭鸶、㶉鶒(音xīchì,一种水鸟)、黄鹂、鹌鹑,杂职官用练鹊,风宪官(监察官)用獬豸。武官依次用狮、虎、豹、熊罴、彪、犀牛、海马。

  至于官员平日办公所穿的常服,仍是圆领袍衫。凭袍衫的长短以及袖口的宽窄就可区别身份,以长大宽大者为尊。此外,官员们既不上朝,也不办公,闲居在家或与亲友礼见、拜会时所穿的衣服,称“燕服”。相较公服、常服,燕服的形制简单许多,也多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嘉靖七年(1528),礼部遵皇帝旨意,将《忠靖冠服图》颁行天下,作为文武百官的燕居服。忠靖服是效仿先秦时代的礼服“玄端服”设计而成,宽袖大袍,用色深青,以纻丝、纱、罗制成。并规定,三品以上织云纹,四品以下素面无纹,前后饰本品花样补子。

  至此,官员们上朝见皇帝、入衙门处理公务、居家闲处所穿的袍服都一一有了定制,不再有随意发挥的余地。还有一种蟒服,也是不能擅制滥穿的,只有皇帝特赐才可穿着。

  明朝士绅文人所穿的是一种蓝色的长袍,名“蓝直裰”。长袍的衣领与衣襟都镶有黑边,又宽又长。虽然民谣唱道:“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但宽大的袍服上身效果还是显得飘逸斯文的。平民因劳作的方便,大多上穿交领窄袖短衫,下穿长裤,面料多以棉为主。

  首 服

  古代的首服一般可分为冠、巾、帽三大类,因都戴于首,故名首服。古人非常重视首服,正式场合讲究“冠冕堂皇”。子路临死而不免冠,始终捍卫君子之仪。

  明朝的冠帽基本沿袭了唐宋以来的幞头样式,细节上略有不同。

  皇帝、太子、亲王的常服冠戴是乌纱折上巾,属皇族专用冠式。山东省博物馆收藏过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的乌纱折上巾,帽身以木为衬,黑色绉纱覆于表层,质地坚且轻。前低后高,帽翅自后部向上竖立,帽身线条通体圆转。600年前的这顶皇室冠帽,不知曾在主人的头上见证过怎样的深思熟虑。

  官员所戴的幞头,世称乌纱帽,又分两种。一种为上朝时戴的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一尺两寸,据说是为了防止臣僚们在朝议中交头接耳而设。另一种为圆翅漆纱幞头,是官员们的常服冠帽。

  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文武百官凡参加大祀、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重要活动,均戴“梁冠”。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不同品级的官员以冠上“梁”的数量辨别等差,并分别配饰玉蝉、金蝉、玳瑁蝉等以示区别。公、侯、伯等勋爵则另加笼巾貂蝉,以示尊荣。

  按明朝惯例,每年冬季十一月后天气寒冷,百官入朝时,赐戴暖耳帽以示体恤。通常用狐皮之类制成,有的仅遮住双耳,有的则把乌纱帽全部笼上。暖耳帽每年按节令由皇帝下诏赐戴,未得诏令不得私戴。平民百姓则被禁止,亦不能擅制。

  也有一种官民通用、束发裹头的网巾。相传,朱元璋一日微服出巡,见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此何物也?道士答道:“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这句“万发俱齐”颇有口彩,大概深得朱元璋之心,于是颁行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

  明朝还有一款巾帽,四角皆方,用黑色纱罗制成,名“四方平定巾”。据说也是朱元璋所定,寓意天下太平。这款巾帽并没有身份限制,但从大量绘本上看,大多为官员、士绅和读书人所戴,平民百姓极少使用。叶梦珠《阅世编》中也有所佐证:其便服,自职官大僚而下至生员,俱戴四角方巾……其后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晋唐,或从时制,总非士林莫敢服矣。其非绅士而巾服,或拟于绅士者,必缙绅子弟也。”

  商贩等平民常戴的则是一种瓜皮小帽,名“六合一统帽”。用六片三角形的罗帛拼成半球形的小帽,寓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三才图会》云:“此为齐民之服。”

  最接地气的才最有生命力,明朝的这种瓜皮小帽一直流传后世。对于帽子上的饰物,洪武六年(1373)也颁布了规定:“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未入流品者同。庶人帽不得用顶,帽珠止许水晶、香木。”

  凤冠霞帔

  大明服饰之美中,最耀眼的当属皇后的礼服,通常为受册、谒庙、朝会时所穿。其中,最为后人熟知的就是凤冠霞帔。

  凤冠起源于隋唐,但以凤鸟为头饰则可追溯到秦汉。直到宋代,凤冠才和霞帔一起被正式定为礼服,列入冠服制度,为皇室、贵族专用。

  霞帔最早出现于南北期,形制窄而长。后兴起于隋唐,演变成披帛,挽在两臂之间,状如飘带,美如彩霞。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有云: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明朝沿袭宋制,仍将凤冠霞帔纳入冠服制度,并制定更加严明的细则。明朝的霞帔由锦缎制成,状如彩练,穿着时绕过颈部,披挂于胸前。上面绣有纹饰,两端呈三角形,末端各自吊着一颗金玉坠子,使霞帔更加垂坠挺括。

  从清宫旧藏的明朝孝恪皇后画像中可以看到,她上身着绣有深青色翟鸟(即长尾雉)的红色祎衣,下身系蔽膝,头上戴着凤冠。这顶翡翠凤冠上装饰着9条翠龙、4只金凤,还有大小珠花各12树,花钿12支,博鬓6扇。

  明神宗定陵中曾发掘出4件保存完好的后妃凤冠。这些凤冠结构精巧,以金属丝网为胎,表面与衬里各罩一层黑纱。冠的下沿用金属丝编出舌状的博鬓,左右分开;博鬓上镶嵌有各种珠翠,边缘上缀有珠串流苏。冠上镶各种金饰和珠翠花钿,有双凤翊龙等多种花样。嵌宝最多的一件凤冠上,珍珠竟达2000多颗,光华夺目,价值连城。工艺之精美,用料之豪奢,令人惊叹。

  礼服虽美,却过于隆重。皇后平时所穿的是常服,又称燕居冠服,也颇有讲究,其制经过多次修订,繁琐细致,一条条定规令人眼花缭乱。

  从明朝孝文皇后的画像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头戴皂彀冠,冠上嵌有一条金龙,还有翡翠博山和珍珠。上身着黄色上衣、红色鞠衣、深青色的褙子,鞠衣上织有金色的云龙纹,褙子上绣有金团龙纹。肩上披着深青色的霞帔,霞帔上有金线绣的云龙纹样,末端装饰着珠玉的坠子。

  凤冠霞帔不独后妃专有,有封号的命妇依据品级的不同,也有相应的定制。只是命妇的凤冠里不能镶龙嵌凤,只能点缀珠翠钗簪。霞帔也定有不同的纹饰,按照命妇品级高低,依次使用蹙金绣云霞翟纹、金绣云霞孔雀纹、云霞鸳鸯纹、绣云霞练鹊纹、绣缠枝花纹。

  明朝的平民女子一生中也是有机会戴凤冠、着霞帔的,那就是大婚之日。

  女性风尚

  贵族命妇们穿衣戴冠规矩繁琐,终究是在美衣华服里打转,平民女子服饰的选择余地则不多。洪武五年(1372)规定,女子的礼服只许用紫色的粗布衣料制作,不许用金绣;日常所穿的袍衫只许用浅淡化的紫、绿、桃红等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及黄色。

  即便如此,女子的爱美之心仍然充满了创意,用奇思妙想与卓绝手艺创造了一款款独一无二的华衣。例如,明朝后期开始流行一种“水田衣”,用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布料拼缝而成,如同一块块水田交错排列,色彩斑斓,新颖别致。

  褙子在明朝极为普及,形制基本沿袭宋代,按身份分为两种制式。贵族女子作为礼服所穿的褙子为合领大袖对襟式,上面的纹饰与霞帔的品级基本相同,只是八品九品命妇的褙子用团花,不用缠枝花。平民女子所穿的褙子则是直领小袖对襟式。

  此外,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的对襟马甲,又称“比甲”。原本是元朝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传入民间,逐渐成为一般女性的常用服式,盛行于明朝中期。

  值得一提的是,到明朝,使用了几千年的带结被纽扣取而代之。

  说来说去,岂能忘了裙子。明朝女子的基础着装,就是上衣下裙。上衣为合领窄袖衫,下裳则为裙装。明初,裙装崇尚简洁、用色浅淡,虽有纹饰,也仅绣于裙裾边缘,作为压脚。

  上衣与下裙的长短比例并无定式,随年代不断变化。顾炎武《日知录》引《太康县志》称,弘治年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正德年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嘉靖初,衣衫长至膝,裙短褶少。

  明朝的裙子一直变化多端,裙幅、裙褶常引领一时风尚。明初,裙幅用6幅,遵“裙拖六幅湘江水”之古仪。后来,裙幅越来越宽,渐渐多至8幅、10幅。裙褶也十分盛行,有宽有细,不一而足。

  据说有一种浅色的画裙,裙幅用10幅绢纱缝成,腰间有众多细褶,而且每个褶裥各用一色,轻描淡画,用色极为清雅。穿在身上,有风拂过时,宛如月华倾泻,于是得名“月华裙”。

  还有一种彩条裙,是用同一颜色的绸缎裁成大小一致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纹饰,条边镶以金线,美其名曰“凤尾裙”。还有人用整幅缎料折成细密褶纹,取名“百褶裙”。

  裙子美则美矣,但哪朝哪代不是各有千秋。令人惊讶的是,明朝贵族女性中居然流行着高跟鞋。鞋底后部装着4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通常以樟木制成,且以丝绸裱裹。明神宗定陵就出土了尖足凤头高跟鞋,不知穿在脚上,那摇曳的风姿是否古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