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运峰
1912年5月5日,鲁迅随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自南京从海路经天津迁至北京,当晚住在长发店旅馆。5月6日,鲁迅住进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山会邑馆(即山阴、会稽两县会馆,两县合并后称绍兴县馆,以下简称“会馆”——笔者注)东部的藤花馆西屋。那里的卫生条件非常不好,刚睡下不到半小时,床上就出现了三四十只臭虫,鲁迅只好搬到桌子上躲避。第二天,会馆的值班人员为鲁迅更换了床板,臭虫叮咬问题才得以解决。
从1912年5月6日至1919年11月21日,鲁迅在会馆中住了7年半的时间,直到迁居八道湾11号。
起 因
鲁迅之所以下决心搬出会馆,自己买房,主要基于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会馆环境恶劣。鲁迅性格内敛,喜欢安静地读书、写字。但是,会馆里人多嘈杂,鲁迅不堪其扰。这在鲁迅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
1912年8月初,鲁迅连续几天咳嗽不止,担心自己患了气管炎,于是到池田医院就诊,医生认为并不严重,但诊断鲁迅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需要引起注意。鲁迅的神经衰弱和环境有关,8月12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半夜后邻客以闽音高谈,狺狺如犬相啮,不得安睡。”这样的表述,说明他受干扰程度之深。
9月18日日记:“夜邻室有闽客大哗。”
9月20日日记:“邻室又来闽客,至夜半犹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看来,鲁迅真是忍无可忍,不得不半夜披衣下床,大声叱责那几位吵闹的人。
但是,这些人的毛病依然不改,因此在10月7日的日记中,鲁迅又写道:“晚邻闽又嗥。”
鲁迅实在无法忍受邻室的吵嚷,看到院中有两小间朝南的屋子,便在11月24日花了3.5元请人裱糊一番,于11月28日搬了进去。
虽然离吵闹远了一些,但仍不能摆脱被侵扰的痛苦。1914年1月31日,鲁迅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夜邻室王某处忽来一人,高谈大呼,至鸡鸣不止,为之展转不得眠,眠亦屡醒,因出属发音稍低,而此人遽大谩骂,且以英语杂厕。人类差等之异,盖亦甚矣。后知此人姓吴,居松树胡同,盖非越中人也。”这真是一件令人窝火的事。本来被吵得睡不着觉,出来提醒小声一点,本是天经地义,没想到对方竟如此蛮横不讲道理,不仅不收敛,反而破口大骂。
会馆中还有让鲁迅更为难以忍受的事情,那就是邻室赌博。鲁迅1914年8月29日日记:夜邻室大赌博,后又大诤,至黎明诤已散去,始得睡。”可以想象,面对一帮通宵达旦、吵闹不已的赌徒,鲁迅真是无可奈何、苦不堪言。
如此看来,比起藤花馆西屋,鲁迅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改善多少。住在会馆里的人成分复杂,不讲公德者大有人在。鲁迅1915年5月9日日记:“夜半邻室诸人聚而高谈,为不得眠孰。”因为吵嚷而不得安睡,其痛苦可想而知。
鲁迅的日记一向都很简略,基本属于“银钱收付,书札往来”的备忘录,一般事情是不记的,而对于这些事情却记录得如此之详,可见这段经历对鲁迅的困扰之深。
大概又无法忍受下去了,1916年5月6日,鲁迅又更换了一次住处,那天的日记写着:“下午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总算是清静了一些。但是,大环境依然如故,会馆终非久居之地,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买房离开。
二是多处开销使鲁迅不堪重负。鲁迅刚到北京的时候,最初三个月因级别未定,教育部只暂时发给每人生活费60元。1912年8月22日,鲁迅被教育部任命为佥事,薪金增至250元,但由于北洋政府财政状况时好时坏,往往只能发半薪。后来,鲁迅的薪金又增至300元,看起来收入可观,但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他还要负担绍兴一大家人的费用,而且每月还要寄给周作人在日本的岳父母羽太家一部分,有时入不敷出,不得不靠举债维持。在鲁迅的日记中,就有多处向齐寿山、许寿裳、戴螺舲等朋友借钱的记载。
搬到一起总比分散多处的开销要少些,这也是促使鲁迅买房的一个原因。
三是生活日益不便。鲁迅长期过着独身生活,最大的不便就是吃饭问题。鲁迅很少自己起火做饭,要么和教育部的同事一起吃包饭,要么到小饭馆随便吃一点。包饭起初还过得去,但时间长了就倒了胃口。如1913年9月4日,鲁迅约同事王屏华、齐寿山、沈商耆一道到海天春包午饭,每天有4种菜,每人每月出资5元。吃到9月18日,鲁迅就在日记写道:“海天春肴膳日恶,午间遂不更往。”
小饭馆虽然方便,但卫生条件不佳,对鲁迅的健康大为不利。头晕、牙痛、胃疼、腹泻、感冒经常困扰着他。如1912年6月3日日记:“夜腹痛。”6月18日日记:“晨头痛。”8月23日日记:“夜胃痛。”9月16日日记:“微不适,似是伤风。”1913年3月19日日记:“头痛身热,就池田诊,云但胃弱及神经亢奋耳。”此后一连5天,鲁迅均在会馆养病。5月1日日记:“夜齿大痛,不得眠。”10月1日日记:写书时头眩手战,似神经又病矣,无日不处忧患中,可哀也。”
这些疾病虽不致命,但都和饮食不当和不卫生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一些同事、朋友都在享受家庭欢乐,鲁迅则待在会馆里,忍受寂寞。如1912年9月25日是中秋节,当晚,许铭伯、许寿裳兄弟二人请鲁迅喝酒,十点钟,鲁迅回到房间,“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思乡之情、寂寞之感跃然纸上。尤其是1917年1月22日日记:“旧历除夕也,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毕竟,鲁迅这时才30多岁,需要家庭温暖,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照顾。
四是绍兴老家祖宅需要出售。周家是绍兴城内的大家族,聚族而居于新台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族之间的矛盾渐增,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于是各房商议将新台门卖掉,各房自立门户。鲁迅家当时的情况是,鲁迅在教育部任职,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任教,留在绍兴老家的是母亲、鲁迅元配朱安、周作人的妻子和孩子,以及周建人一家。鲁迅三兄弟经过和母亲商议,决定把祖宅卖掉,全家迁往北京。1919年1月16日,鲁迅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明年,在绍之屋为族人所迫,必须卖去,便拟挈眷居于北京,不复有越人安越之想。”(《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一大家人要在北京安居,绝非易事,当务之急就是要买一所合适的住宅。
买 房
根据鲁迅日记,买房始于1919年2月11日,那天,鲁迅“午后同齐寿山往报子街看屋,已售”。齐宗颐(1881—1965),字寿山,河北高阳人,曾留学德国,1912年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三科科员,后改任视学。他和鲁迅同庚,又是同事,家境优裕,为人慷慨仗义,是鲁迅极为信任的朋友,因此请齐寿山同去看房子,为的是帮助参谋、拿主意。可惜的是,第一次看房出师不利,房子已被人捷足先登。
2月13日,鲁迅又在“午后同齐寿山往铁匠胡同看屋,不合用”。在鲁迅看来,要找到合适的房屋,首先要房间多,空间大,因为如果把绍兴全家搬来,母亲之外,则有三家十余口人,再加上必不可少的佣人、厨师,房子小是不够用的。而且,周作人有三个孩子,周建人有两个孩子,空间大有利于孩子们玩耍。
2月24日,鲁迅“午后看屋”。
在买房过程中,教育部的不少同事都帮助联络、一同参谋。2月27日上午,鲁迅来到教育部主事林松坚(字鲁生)的家中,请他陪同看了两处房屋。3月1日,又请林鲁生陪同看了几处,均不满意。
3月8日下午,鲁迅邀请在南京矿路学堂和日本弘文学院时的同学、在教育部任佥事的张协和一同出去看房。
3月11日下午,又请林鲁生一起看房。3月12日下午,鲁迅独自外出看房。3月14日下午,鲁迅先独自外出看房,后又邀张协和一起外出看房。
3月19日中午,鲁迅邀请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事兼通俗图书馆主任朱孝荃和张协和一同到广宁伯街看房,后在张协和家吃午饭。
仅仅在3月里,鲁迅日记记载的看房次数就达5次之多,可见鲁迅买房的迫切心理。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只好继续寻找。
4月13日是星期日,下午,鲁迅的绍兴同乡、塾师寿镜吾先生的次子寿洙邻来访,稍坐片刻,鲁迅即邀其“同往鲍家街看屋”。
5月2日下午,鲁迅又邀齐寿山“至辟才胡同看地”。看来,鲁迅连续看了多处房子都不满意,甚至动了想买一块空地自己造房子的念头。
5月29日下午,鲁迅又邀请教育部佥事兼历史博物馆馆长徐吉轩一道“至蒋街口看屋”。
6月3日下午,鲁迅再次邀请徐吉轩“往护国寺一带看屋”。护国寺在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以北,始建于元代,初名崇国寺,明代成化年间改称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年间重修,改名护国寺。民国期间已不如往日兴盛,但附近有集市,出入购物方便。鲁迅将此地作为备选,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功夫不负苦心人。7月10日,鲁迅终于看中了一处房屋,那就是八道湾11号。当天下午,鲁迅“约徐吉轩往八道弯看屋”。八道湾,鲁迅日记又写作“八道弯”,位于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因转弯分叉较多而得名。因自西直门大街到住处弯道很多,出入显然不便。但鲁迅相中此屋,一是因为房间多,有三进院落;二是空间大,适合儿童玩耍;三是较为隐蔽,远离大街,环境清静。因此,鲁迅立即决定买下。7月15日下午,鲁迅即“往八道弯量屋作图”。
既然看准了,鲁迅没有犹豫,7月23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午后拟买八道弯罗姓屋,同原主赴警察总厅报告。”按照当时政府规定,凡是居民买卖、修建房屋等事项都要经警察厅及其下属的警察分驻所批准,办理相关手续。31日,鲁迅又到护国寺办理了有关房屋买卖的一些杂务。8月1日下午,鲁迅到西直门内横桥巡警分驻所询问房屋手续办理情况。
随后,鲁迅开始为搬迁做准备。8月4日,他通过宋紫佩购买家具19件,用去40元。当日,宋紫佩、潘企莘、李遐卿合送椅子四把。
8月18日,鲁迅往市政公所办理修缮、测量手续。次日上午,他前往浙江兴业银行取出存款。当晚,他便和原房主罗氏在广和居现场交易。鲁迅交给原房主现金1750元,同时又付给中介保人现金175元,拿到了八道湾的房契。不过,这1750元并非全部房款,而是第一笔房款。
9月3日,鲁迅收到三弟周建人从绍兴老家汇来的1000元,这是绍兴新台门老屋出售后所得房款的一部分。次日,鲁迅从中国银行将这笔钱取出,转存入浙江兴业银行。9月6日,周作人领回了买八道湾的凭据。
修 缮
鲁迅的一些同事、朋友得知他买房的消息,纷纷祝贺。9月14日晚,陶书臣赠送铁制什器五件。
因八道湾的房子年久失修,还不能马上搬入,因此,鲁迅又开始找人进行修缮、改造。9月18日下午,鲁迅邀齐寿山、徐吉轩和一位姓张的木匠到八道湾,初步确定需要修理的地方。19日,鲁迅收到周建人寄来的第二笔售屋款600元。9月28日,鲁迅日记中写道:“午后罗及李来,为屋事。”“罗”自然是八道湾原房屋的业主,“李”可能是保人。究竟为什么来找鲁迅,原因不明。
10月4日,鲁迅去浙江兴业银行取钱;5日下午,鲁迅到徐吉轩家中,邀请其一同到八道湾,交给罗姓房主400元,收回房屋9间。10月6日下午,鲁迅到警察厅办理修理房屋的报备手续,八道湾的修缮正式开工。
10月11日,鲁迅到洪桥警察分驻所交验房契。10月19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鲁迅特意安排了一次出游。上午,鲁迅、周作人夫妇及三个孩子,乘马车游览农事试验场。下午归来,顺道领着大家看了即将迁入的八道湾住所。一家人其乐融融,沉浸在即将迁入新居的喜悦之中。作为家中长子的鲁迅,能够为家人安排一个理想的居处,倍感欣慰。
11月3日,鲁迅去浙江兴业银行取钱;4日下午,鲁迅约徐吉轩“往八道弯会罗姓并中人等,交与泉一千三百五十,收房屋讫”。至此,购房款全部结清,共计3500元,如加上中介费,则为3675元。
为了能早日搬入新居,鲁迅付出了许多心血。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多次去八道湾检查修缮情况,随时处理问题,仅水道铺设一项,就支出了115元。除此之外,鲁迅还支付木工款325元,玻璃款40元。加上转年缴纳的契税180元。如此算来,鲁迅为购买八道湾所支付的费用共计4335元。
对于鲁迅来说,买下八道湾住所是一笔巨大的支出,鲁迅和周作人的积蓄加上卖去绍兴老家的1600元,远远不能满足购房和修缮的支出,因此,鲁迅不得不举债。11月13日,鲁迅通过齐寿山向他人借款500元,月息一分三厘,期限是三个月。
鲁迅还压缩了其它支出。单买书、买碑帖一项的支出,在1919年就大大缩减。根据鲁迅日记后的书账,1916年购书支出为496.52元,1917年为362.45元,1918年为488.00元,三年平均448.99元。1919年则骤减为248元。其它生活方面的开支也减少了许多。
迁 居
1919年11月13日夜间,鲁迅开始把书籍装箱,准备搬家。15日夜间,继续收拾书籍杂物。16日是星期日,当天下午,许铭伯之子许诗芹来到会馆,转交许铭伯、许寿裳赠送的迁居贺礼20元。当夜,鲁迅将准备搬家的物品收拾完毕。18日下午,鲁迅再次去八道湾,做迁居前的准备。21日上午,鲁迅和周作人一家搬入八道湾11号,彻底告别了会馆的单身生活。
稍事休整之后,鲁迅于11月26日向教育部提交请假申请,于12月1日启程,经天津、浦口、上海、杭州,4日晚上抵达绍兴城,然后雇轿回家。这也正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所记述的那样:“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鲁迅全集》第1卷)
鲁迅这次回绍兴,一共停留了20天。在这20天中,除了迎来送往、走亲访友外,他还将父亲、四弟、妹妹的坟墓从南门外迁至城西南祖父、祖母和继祖母的墓地。在收拾整理书籍、行李时,鲁迅和周建人烧掉了祖父周福清的全部日记。12月23日,鲁迅代表周作人、周建人在卖房契约上签字画押,至此,绍兴老家的祖宅彻底归了他人。24日下午,鲁迅雇了两条船,和母亲、朱安,周建人一家四口一同离开绍兴,渡钱塘江去杭州。这是鲁迅最后一次回绍兴,是和故乡的诀别。正如他在《故乡》中所写的那样:“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鲁迅全集》第1卷)
此次搬家北上,一路上颇为周折。离开绍兴的当夜,船舱内灯笼着火,鲁迅情急之下用手按灭,手指被烧伤。12月25日,船到杭州,一家人住进钱江旅馆,下午,将行李交给捷运公司托运。26日一早,一家人乘火车赴上海,到杭州南站时,因铁轨受损,火车无法前行,只好暂时到上海楼旅馆休息。这家旅馆的居住条件,鲁迅在日记中用了“甚恶”两个字来形容。半夜,又改乘快车赴上海。
27日早上,到达南京,鲁迅安排大家住在中西旅馆。中午,乘轮渡过长江。渡江时,天气寒冷,风雪交加。直到上车后进入卧铺车厢,才稍得喘息。鲁迅在日记中所记为:“风雪忽作,大苦辛,乃登车,得卧车,稍纾。”28日晚上,车到天津,住进大安旅馆。29日一早,乘火车离开天津,中午到达北京前门车站,下午回到八道湾11号。
至此,鲁迅一家人得以团聚。
1920年1月10日,鲁迅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9位同事合赠钟表一件、灯具两件、茶具一套;1月17日,同事送桃花、梅花共8盆,祝贺鲁迅乔迁。
为了答谢同事和朋友们的馈赠,鲁迅于3月9日发出请帖,邀请大家于14日中午在新居吃酒席,鲁迅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笔:“午宴同乡同事之于买宅时赠物者,共二席,十五人。”这也反映出鲁迅为人处世的周到。
4月16日晚上,鲁迅在庭前种下了两株丁香,为迁居八道湾11号划上句号,也为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