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笔下的长江纪事

2023-02-01 10:32:35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刘永加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诗人陆游被朝廷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即文解字》载,“鼋”就是大鳖。它们主要栖息于内陆的淡水河流和溪流中,尤其喜欢栖息在知州副手。次年(1170)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拖家带口从山阴县(今浙江绍兴)起程,从水路前往夔州赴任。一家人沿着运河,一路舟行,经萧山,进临安,过秀州、吴江、常州、丹阳,抵达镇江,进入长江,又逆水而上,向夔州进发。一路从夏天走到了冬天,直到十月二十七日早上,历时5个多月,才到达夔州任所,总行程达5000多里。

  沿途上,陆游写下了共六卷日记,名为《入蜀记》,翔实记载了长江的生态环境、名胜古迹和风光风俗,为后人呈现了宋代长江的真实面貌。

  生态环境

  陆游一生喜欢养鱼、钓鱼,所以这次漫长的长江水上旅途,他对鱼的观察很多,一发现就马上予以记载。《入蜀记》第一次出现对长江鱼类的记载,是在这年的七月十三日,陆游的船行驶到今安徽当涂县时,他写道:州(时为太平州管辖)正据姑孰溪北,土人但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潋如镜,纤鳞往来可数。”姑孰溪为水阳江入长江的部分,纤鳞即鲫鱼、鲦鱼,因鱼鳞细小而得名。可见,当时长江水系里的鱼类很多,鲫鱼、鲦鱼随意出现。

  八月十四日,陆游的船夜泊在蕲州刘官矶时,“观大鼋(音yuán)浮沉水中”。据《说水底。白天隐于水中,夜间在浅滩处觅食。

  八月三十日,陆游路过鄂州时,捉到了一条重达10斤的“缩颈鳊鱼”,这就是今天大名鼎鼎、产自长江水域的“武昌鱼”。鄂州古称武昌,武昌县志》有云,在梁子湖(樊湖)汇入长江的樊口处出产的鳊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而陆游所捉到的这条武昌鱼竟然达10斤之重,这在今天看来也不小了,因为武昌鱼最大也就10斤左右,可见当时长江的生态环境适合此类鱼的生长。

  陆游接着还看到了“鲟鱼”:“洑中有聚落,如小县。出鲟鱼,居民率以卖鲊为业。”这里的鲟鱼就是中华鲟,中华鲟体大而重,最重的可达200公斤左右,有“长江鱼王”之称,其它鱼类都要忌它三分。陆游两次看到鲟鱼,说明当时长江里的中华鲟数量应该不少;如今,中华鲟已是濒危物种,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不仅有鱼类,陆游还记载了大量长江沿岸的鸟类和野生动物,有秃鹰、黄鹂、天鹅、江鸥等,也有老虎、狼、鹿、野牛等。

  八月一日,陆游的船过江州彭泽县澎浪矶,他去澎浪庙参观,刚站在庙门前,就看到“俊鹘搏水禽”,蔚为壮观。庙祝对他说:山里有很多栖鹘。这其实是秃鹰。

  九月,陆游的船驶过潜军港和白湖时,两次见到白天鹅,数目多达数百只,它们的羽毛洁白,体型像鹅一般大,成群结队地在渺然无边的水天相接之处畅泳,时而高飞,画面甚是优美,给陆游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常见的是江鸥,陆游的船停靠在弥节亭时,“驯鸥低飞往来,竟日不去”。江鸥的形色看起来像白鸽或小白鸡,性情凶猛,长腿长嘴,脚趾间有蹼,善游水,喜成群飞翔。

  陆游的记载中甚至出现了不少野生动物,他曾因“疑有虎狼,遂不敢往”。还有一个下着小雪的晚上,他的船经过扇子峡后,在黄牛庙停留,舟人前来相告,“请无击更鼓”,因为云庙的后山中有很多老虎,听闻鼓声便会倾巢而出。此前,陆游就曾两次在日记中记载长江沿岸百姓打虎的事,这充分体现了彼时当地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名胜古迹

  除了水美鱼肥、鸟兽成群的生态环境之外,长江两岸还有无数历史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陆游从运河转入长江后,每当船只泊岸的时候,他都要去寻幽探古,尤其喜欢亲自去考察古建筑文化。

  六月二十六日,陆游的船天未明就开了,来到镇江金山脚下,他游览了金山上的风景名胜。古代的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的美誉,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就是游览胜地之一。山上的名胜古迹较多,陆游登上了玉鉴堂、妙高台,感叹“皆穷极壮丽,非昔比”。

  陆游对金山寺二塔尤为感兴趣,在日记中详细考证了它们的历史。金山寺二塔是北宋徽宗时的宰相曾布所建,曾布一生先后侍奉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位皇帝,官拜尚书右仆射(右宰相)。政和年间(1111—1118),道教盛行,金山寺改为神霄宫,塔上华盖被拆去,加上屋顶,称为郁罗霄台。50多年后,金山寺长老宝印再将之改建为塔。陆游来到这里时,“工尚未毕,山绝顶有吞海亭,取气吞巨海之意,登望尤胜”。从二塔的改建和再建,反映了岁月的迁移、时代的变换,寓含有无限沧桑之感。

  七月十一日,陆游的船过“三山矶、烈洲、慈姥矶、采石镇,泊太平州江口”,长江中下游临江的山不少,大都称为“矶”。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慈姥矶,在慈姥山麓,即今天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南、安徽省当涂县以北,北宋梅圣俞和南宋徐师川都有关于慈姥矶的诗作。陆游路过此地时,感慨万千,这里的江水送过李白出川、杜甫东返、苏轼南下,他自己也曾在此送别挚友范成大。他写下了两首《晩泊慈姥矶下》诗,其中第一首写道:

  山断峭崖立,江空翠霭生。

  漫多来往客,不尽古今情。

  月碎知流急,风高觉笛清。

  儿曹笑老子,不睡待潮平。

  看着慈姥矶的风景和游客,陆游闻笛思乡、怀念慈母,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八月十九日,陆游到达黄州地界,一直景仰苏轼的他,迫不及待地去游览黄州东坡。东坡地势平旷,东边地势颇高,共有三间屋、一座居士亭,亭下面有一“雪堂”——房子落成之日,适逢大雪,有感于自身处境,苏轼绘雪于房中四壁,并取名为“雪堂”。“雪堂”中有苏轼像。“雪堂”东面种有一棵大柳树,传闻是苏轼当年亲手种下的。“雪堂”正南方有一座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桥下本来没有渠涧,遇到雨水便形成了涓涓细流。陆游详细记载了当时苏轼黄州居所及其周围遗迹的情况,还写下了著名的诗作《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事艰危,叹英雄已矣,顾自身飘零,无限感伤。

  大名鼎鼎的黄鹤楼更是陆游想去游览的地方。其实,在南宋时,黄鹤楼已经被损坏,仅存遗址而已,即便如此,陆游一到汉阳,还是立即前去寻访。陆游知道,有关黄鹤楼的诗作很多,李白、杜甫、崔颢、黄庭坚都曾为它留下笔墨。陆游登上黄鹤楼眺望,只见远处长江汉水合流奔涌而来,景象苍茫,烟波浩渺,“号为天下绝景”。但近观黄鹤楼,这晋代和唐代的遗迹,却因战乱而长满野草,尽显荒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

  十月二十三日,在陆游即将到达夔州任所的时候,他泊船游览了神女峰。“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最,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巫峡大江北岸。这天,万里晴空,视野极为开阔,陆游看到,妙用真人祠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直入云霄,山脚则直插江中,只有神女峰上空有几片云朵,宛如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久都没有散去。这般情景如此奇特,陆游不得不感叹,“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趣闻轶事

  陆游这次入川就职的旅程,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长距离乘船航行和游览长江。长江的地理位置和地势造就了沿岸的绝美风光,也使得沿岸居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陆游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于印象深刻的趣闻轶事,他用生动的笔触记载下来,给后人留下了一幅“长江万里图”。

  现代船只前行,主要依靠发动机,风向是行船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但不至于影响行程。而在陆游生活的时代,行船还主要靠人工摇橹和风帆,顺风当然求之不得,逆风则不那么受人待见了。陆游一路行船,遇到过不同的风向,他发现,长江上船夫们的心情都会因为风向而改变。

  比如,有一次,陆游的船遇到顺风,“击鼓挂帆而行”,正好遇到两艘从东边而来的大船,正因为逆风而停在水边。大船的船夫看到陆游的船击鼓顺风而行,“大怒,顿足诟骂不已”。陆游的船夫没有回话,但“抚掌大笑,鸣鼓愈厉,作得意之状”。虽然这个有趣的场景让陆游也忍俊不禁,但他想到的却是“江行淹速常也,得风者矜,而阻风者怒,可谓两失之矣”,难道人生不正是如此吗,顺境时莫得意,逆境时莫颓丧,对此,他有清醒的认知。

  沿途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陆游也观察得很细腻。比如,在黄牛庙(黄陵庙古称)集市,陆游看到了很多村民前来卖茶、卖菜,其中也有妇人,她们衣着朴素,“皆以青斑布帕首,然颇白晳,语音亦颇正”。陆游也自掏腰包买茶一试,结果发现“皆如柴枝草叶,苦不可入口”。但当地妇人们勤劳踏实、善于营生的形象,还是给陆游留下了真切的印象。

  几天后,陆游到了江渎北庙,看到村里有一股浅而不涸的温泉,妇人们纷纷来这里汲水。也有妇人背着酒来这里出售,如果客人买了,她们会“长跪以献”。陆游还注意到妇女们独特的头饰,“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当时民间的习俗是未婚女子梳同心髻,已婚女子则以布裹头。但是梳高髻插梳,或是用手掌大小的象牙梳作为头饰的并不多见。

  陆游的日记体《入蜀记》洋洋洒洒写了近4万字,把景物描绘、历史记载、古迹考证、诗文引证、风土人情熔于一炉,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从这个角度看,《入蜀记》无疑是一部生动翔实的长江历史文化专辑。

  陆游兴之所至,行云流水,涉笔成趣,娓娓道来,所写景物和观感简练优美,富有诗意;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寄慨遥深,无处不体现出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给后人还原了一幅绚丽多姿的长江画卷,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情操受到陶冶与升华。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