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35岁

2023-02-01 10:33:4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杨津涛

  今天要说的是李白的35岁。李白的生年,我们就选一个最常见,也最被认可的时间——长安元年(701年)。这一说法最重要的证据是李白757年所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他在文中自称“年五十有七”,掐指往回一推算,很容易得出701年出生的结论。如果确信此说,那李白35岁当在735年,对应农历就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至二十三年十一月。

  这一年,中国正处于“开元盛世”之下,李白眼前是一片四海升平的景象。

  “餐霞楼”上思寻仙

  李白15岁起学习神仙方术,成年后遍访名山大川,结交了不少帝师级的著名道士。首先是司马承祯,他身为道教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先后蒙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见,在道教界内地位崇高,李白于江陵初见其人,就被他称赞“有仙风道骨”。其次是吴筠——司马承祯的师侄,他深受唐玄宗器重,李白与之颇有来往。三是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胡紫阳,李白在他那里迈过了35岁门槛。

  在随州仙城山(今名现光山),李白与胡紫阳相识,并同其弟子元丹丘结下一生友谊。李白给元丹丘写过13篇诗文,另外在4篇诗文里曾提及他,说元丹丘是李白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为过。李、元二人多次结伴同游,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他们又往随州拜望胡紫阳。这一次,李白还带来了在洛阳结交的新朋友元演。元演出身官宦之家,财力雄厚,然而无意仕途,一心学道,与李白一见如故。

  在餐霞楼上,胡紫阳给李白等三人秘传“修仙之法”。所谓“餐霞楼”,顾名思义,可以拿霞光当饭吃的地方,一个人如果早晚以朝晚霞为伴,自然就离羽化登仙不远了。在这里,胡紫阳由道家永恒的“混元”话题谈起,从宇宙之始、天地初开,一步步深入主题,为他们传授“金书玉诀”。李白没有说自己在这堂私课上学到了什么,推测一下,大约就是腾云驾雾之类的神仙道术。以师承来看,李白可以算是胡紫阳的俗家弟子,列名在司马承祯的门墙之内。

  课程之外,李白与胡紫阳、元丹丘说到了仙城山的壮丽,一旁的元演越听越向往,当即表示要上山寻访仙人。不久,他们在餐霞楼摆下酒宴,请来随州的地方官一起为元演送行。

  提及仕途,李白大约会想起这年早些时候在荆州的遭遇。他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礼贤下士,喜欢提拔年轻学子,于是专程递上一篇《与韩荆州书》,力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但这一次干谒的结果,与几年前写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样,渺无回音。

  客居北都任逍遥

  在随州与元丹丘、元演分别后,李白回到安陆。安陆位于湖北的东北部,李白27岁时,曾在这里入赘前宰相许圉师家。许圉师在唐高宗时期位高权重,但没留下什么事迹和影响,算不上名臣,要不是有一位成为大诗人的孙女婿,可能早已不为人知。李白从许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支持,让他可以较为从容地漫游四方。许氏为李白生下一儿一女,分别取名伯禽、平阳。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李白归家与妻儿团聚。李白与许氏虽然聚少离多,但感情很好,给妻子写过不少诗。其中有一首《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里所谓“太常”,指的是东汉人周泽。周泽任太常时常在斋宫值班,有一次生病了,妻子关心他,就到斋宫看望,反被周泽以“擅入斋宫”的名义关进了大牢。李白诗中化用周泽的典故,既是对自己饮酒无度的自嘲,也是对妻子心怀歉疚的一种表现,轻松俏皮,足见夫妻感情和睦。

  李白在安陆陪伴妻子几个月后,收到了元演的来信。这时,元演已经游览了仙城山,计划到太原探望父亲,邀请李白同往。于是,李白与妻儿道别,再一次启程北上。李白与元演先在洛阳会面,他们“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一路边玩边走,大约在夏初左右抵达太原。

  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重要性仅次于长安、洛阳,号为“北都”。北都留守是此地最高军政长官,他作为皇帝的代理人,通常兼任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等职,肩负防御突厥入侵的使命。

  在后来所写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李白称元演的父亲“作尹并州遏戎虏”,似乎时任太原尹。可是遍查传世文献,在开元年间,无论北都留守还是太原尹,都没有一位姓元。如果李白没有写错,也没有替好友父亲夸大的话,那元父当的或许是太原少尹,即太原尹的副手。

  元家父子非常慷慨,让李白受到了盛情的款待。在元府,美食与美酒供应不断,李白每天都能纵酒狂歌,以至于发出“使我醉饱无归心”的感叹。酒醒之后,李白与元演要么结伴游览晋祠,追思古人;要么乘舟出行,欣赏美景。兴起之时,他们更是携歌伎、舞女同游。这一切正是: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这种潇洒从容的经历,让李白时隔多年后依旧无比怀念。

  仕途路上竞争多

  在太原,李白还结交了一些其他朋友。

  李舒是其中之一,他时任太原下属某县主簿,官阶正九品上,负责核查往来文书,协助县令审理案件,以及在州试、府试中充当考官等。郁贤皓评注《李白全集》,推测这位主簿和宰相李道广之孙李舒为同一人,后来官至工部郎中。

  这一年,唐玄宗下诏,命五品以上官员,及地方刺史各推荐一名“有霸王之略、学究天人之际,及堪将帅牧宰者”,即有胆略、有学问,能充当宰相、将帅的人,到帝都长安参加“制举”——为特殊人才举行的特殊考试。

  李白没有得到元演父亲或其他官员推荐,而他在太原的几位朋友,包括阳曲县王县丞、贾县尉以及石艾县尹县尉,都被幸运地选中赴京。

  或许由于主簿的职责包括选拔人才,或许只是单纯地出于友谊,李舒在南栅设宴给王、贾、尹三位送行,并请李白作陪。在筵席上,李白写下了《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这里“赞公”“少公”分别是唐人对县丞、县尉的尊称,而非三人的名字。

  那一天,他们吃的很丰盛。按照李白文中的说法,美味佳肴五光十色,看上去十分炫目;大家频频举起插着羽毛的酒杯,一饮而尽。他们凭栏远眺,只见汾河水像镜子一样明亮,映照得北都神气非凡;群山如屏风般排列,绵延直至塞外。不久,日沉西方,月亮从海面上缓缓升起,李白等人面对如此美景,暂时忘记了对前途未卜的焦虑。

  为了鼓励朋友,李白说王赞公乃“神仙之胄”,对于千古兴衰、万事之理,无所不知;贾少公擅长写文章,就像笔海中的大鳌、辞场里的猛虎;尹少公更是身具治理国家的宰相之才,既可以舌战群儒,也能挥舞宝剑。李白相信,以他们三人的才华,一定可以在帝都闯出一片天地。他说,“剑有隐而气冲七星,珠虽潜而光照万壑”,说这句话时,李白显然也是给自己打气,憧憬着会有宝剑出鞘、明珠出世那一天。

  三人到长安后,应该没有富贵发达,毕竟他们连名字以及任何一篇诗文都没有留下。参加这一年制举的还有一位名人,那就是曾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名句的高适,他同样是乘兴而去、无功而返。

  唐朝读书人入仕的另两条道路,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样惊人。上面说了唐朝科举录取人数很少,这里得多补充一句,那时每年应考的人并不少。唐玄宗时期,每年有1000到1500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或明经的几率不过6%至10%。

  李白一生都没有参加科举,有人说他是不屑参加,不愿一步步逐级升迁;也有人说他由于出身问题,户籍信息不全,或者出身商人、宗室之家,被禁止参加。初唐的王勃、卢照邻,盛唐的高适、杜甫,中唐的李贺、孟郊,晚唐的李商隐、杜牧,全部写过干谒诗、干谒文。除了少数幸运者如高适,大多郁郁不得志,以小官或布衣终老。

  35岁后重新起航

  在太原,李白还留下两首诗,一名《赠郭季鹰》,勉励友人与自己一定能“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一名《太原早秋》,写的是在北都无人赏识、报效无门,想要回归故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初,李白告别元氏父子,离开太原。他先是北游雁门关,随即南下洛阳,前往嵩山与元丹丘、岑勉相会,便有了《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度过了充满徘徊的35岁后,李白又开始游历各地,寻求机会。就这样过了六年,到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成了唐玄宗身边的一名翰林待诏。

  那么,究竟是谁推荐的李白?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司马承祯的师侄吴筠被唐玄宗召往长安,他随之推荐了李白;另一种是说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她身为唐玄宗的妹妹、司马承祯的弟子,的确也有推荐的能力和动机。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