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鲁民
旧时有名人避寿之说,俗称“躲生”。即某人在寿辰时节外出,以躲避亲友的庆贺,这种风俗始于元代,清朝时已很盛行。避寿有很多原因,或是受祝者喜安静、厌喧闹;或是受祝者为避免劳亲动友、铺张浪费;或是官员廉洁,为了阻止巴结逢迎者乘机馈赠厚礼;或是为示范风气,表示脱俗、与众不同等。
阮元是清朝屈指可数的名相硕儒,有“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誉,被尊为一代文宗。他从40岁就开始避寿,一直到86岁,从未庆贺过一次生日,未收过一件礼品。
40岁生日那天,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到海塘工地视察;50岁生日时,他身为漕运总督,在运米船上度过;60岁时,阮元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大寿那天,竟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一处空无人迹的竹园中避客煮茶,绘《竹林茶隐图》并题诗:万竿修竹一茶炉,试写深林小隐图。岂得常闲如圃光,偶然兼住亦庐吾。传神入画青垂眠,揽镜开奁自满须。二十余年持使节,谁知披卷是迂儒。”阮元不仅自己不做寿,也不给夫人做生日,不借机敛财,是有名的清官。
1941年11月14日是冯玉祥六十华诞。冯玉祥在军政界多有门生故旧,早就张罗着要给他祝寿了。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伯渠等都向冯玉祥发电报祝贺。他却作“丘八诗”《六十岁的小伙子》一首自勉并谢绝祝寿,刊登在当日的《新华日报》上。诗曰:“我们的主人,是全国老百姓。他们筚路蓝缕,真正的贫穷。他们无论怎样的痛苦,还是供给我们衣食住。饮水要思源,自己要问问自己的良心。方才是六十岁的小伙子,怎么能说是寿?应当赶快努力,去报告主人们。使他们有了好的吃穿住用,那方是尽了抗日公仆的本分。”这日,冯玉祥以“国难当头,概不受贺”为由,外出避寿,到了重庆远郊的乡下,与普通老百姓一起度过了一天。
吴佩孚五旬寿诞时,为了杜绝为其破费祝寿,特地在各报刊上登出“谢入洛宾客启”,禁其部属入洛阳。河南督军张福来是吴的老部下,前来为吴祝寿,被吴当众训退。1932年农历三月初七,是吴佩孚的59岁(虚岁)生日,家人和部下都建议他好好庆贺一下,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决定不作寿了。”生日当天,他离家出走到万寿山避寿去了,并写下了《万寿山避寿》一诗:“阁道廻看上苑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等闲视得东风面,不是宸游玩物华。”
张元济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他一生清廉俭朴,不喜欢铺张,更不赞成收取寿礼。60岁那年,张元济先生连蔡元培夫妇赠送的寿礼都退了回去。据《张元济年谱》记载,1926年11月1日,张元济先生复蔡元培暨夫人书:“手教谨悉。猥以元济六十初度,宠赐绣屏,弥用媿悚。自维马齿徒增,何敢扰及朋好,谨当心领,原品奉璧。”
杨绛先生也是很低调的人,每逢生日,总有不少人会打电话祝福或前往家中探望,她的回应则是“替我吃碗面就行了”。甚至在九十寿辰时,她还为避寿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
国外没有避寿之说,但类似举动也不罕见。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70岁生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党组织和朋友纷纷表示要为他祝寿。但恩格斯婉言谢绝了这份盛情,他认为所有的荣誉都应归功于马克思,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赞誉。
《笑林广记》载,某人做寿,因其属鼠,众人集资做了一只金鼠以示祝贺。那人大喜,曰:不日,夫人也要做寿,夫人属牛。众人吓倒,面面相觑,叫苦不迭。由此看来,避寿这种良俗大有提倡之必要。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