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椿芳: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2023-02-01 15:32:3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雷 雨

  举家北迁

  姜椿芳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贫苦店员家庭,父亲姜岳安,母亲张长生。姜椿芳的大伯父姜岳令在哈尔滨电报局做抄写员,1928年,他自哈尔滨回到老家常州探亲时说,关外机会多,姜椿芳可以学俄语,在哈尔滨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于是,姜椿芳一家三口先后从江南北上,跨江过河、千里迢迢来到松花江边的哈尔滨求职谋生。

  父亲在松花江下游的富锦县一家工厂管理仓库,姜椿芳则和母亲在哈尔滨道外北八道街的一个大杂院内暂时安顿了下来。颇知父母艰辛的姜椿芳勤勉苦读,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学。

  为了尽快找到一份差事,减轻家中负担,课余时间,母亲帮姜椿芳聘请了一位白俄侨民教他学习俄语。这位俄语教师不懂汉语,只能用生硬的英语来解释俄语。姜椿芳之前在常州学过一些简单的英语,唯有靠翻看英语辞典弄懂他的解释。

  有了俄语基础,又靠一位在中东铁路工作的常州老乡帮忙介绍,姜椿芳得以进入中东铁路工务段工作,负责抄写俄文账单和日常事务记录。中东路事件之后,中国雇员被裁撤,姜椿芳干了仅仅4个月就失业了。

  1930年初,经朋友介绍,姜椿芳进入英亚通讯社担任俄文翻译。英亚通讯社专门发送哈尔滨当地新闻,姜椿芳的任务是在每天下午3点开始快速浏览《俄文晚报》,找出适合中国读者的消息,赶在傍晚7点截稿前翻译出新闻稿,然后交付审阅修改、刻蜡版、油印,晚上9点分送各大报馆,供其采用。

  当时,姜椿芳俄文水平还很一般,他要在4小时之内译出新闻稿,只能靠《露和辞典》快速查找资料,囫囵吞枣来“硬译”。为保住这份工作,姜椿芳见缝插针地阅读俄文报刊、背诵俄文辞典、听俄语广播,想方设法和苏侨会话,翻阅大量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梅花香自苦寒来,实践出真知,通过近两年高强度的训练与摸索,姜椿芳的俄语水平明显提高,为他后来成为俄文翻译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投身革命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日本军国主义暴露其企图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激发了年轻的姜椿芳的爱国热情。他阅读大量进步书籍,参加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强修五路”斗争。在著名的“一一·九”惨案中,姜椿芳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1931年7月,姜椿芳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九一八”事变之后,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姜椿芳开始参加党的工作。

  1932年,姜椿芳担任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部长,并把团市委机关设在自己的家里。这一年,经过一系列革命活动考验,年仅20岁的姜椿芳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调到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编辑出版中共在东北的第一份机关报《满洲红旗》,此即后来的《东北人民报》。

  姜椿芳一家与杨靖宇还有一段交集,不大为人所知。“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满洲省委从沈阳迁到哈尔滨,杨靖宇担任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这期间就住在姜椿芳家中。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为避免暴露身份,起初化名“张贯一”,姜家人都称他老张。

  1933年5月,杨靖宇从吉林磐石南满游击队回到哈尔滨参加满洲省委扩大会议,再次住进姜家。当时地下工作经费紧缺,杨靖宇把他的一件大衫和一床褥子送到当铺,以换取回南满的路费,当票托姜椿芳母亲保管。当票到期后,姜家按时将衣服赎回,悉心保存。

  姜椿芳的父母每年夏天都要晾晒他们保存的衣被,只等杨靖宇有暇来取。但姜家人并不知道,杨靖宇在1940年就已经壮烈牺牲了。1952年,得知“老张”就是杨靖宇,姜家把这两件遗物送交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现存哈尔滨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

  1936年6月,姜椿芳在对敌斗争中被捕入狱。被营救出狱后,担心身份暴露,他不得不离开东北,带着妻子与女儿前往上海。与姜椿芳一起被捕的金剑啸后来被押解到齐齐哈尔,在那里英勇就义。

  战斗在上海

  姜椿芳到了上海,经过一番周折,最终进入亚洲影片公司工作。他与萧红、萧军等人重逢,一起编辑出版了《兴安岭的风雪》。

  1936年10月10日下午,鲁迅一家到上海大戏院看电影,这天放映的是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杜布洛夫斯基》,中文译名为《复仇艳遇》。电影开映前,姜椿芳向鲁迅介绍专门为配合电影放映而出版的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纪念册。有关普希金生平和作品的叙述,是根据鲁迅主编的《译文》月刊中的有关资料整理而成的。姜椿芳还送给鲁迅赠券,请他下次再来看电影,令人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在10月19日就与世长辞了。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中文报纸一律被禁止出版,姜椿芳为夏衍主编的《译报》做俄文报纸翻译。此段经历,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有如此回忆:

  大约在十一月底,梅益和姜椿芳和我谈起了这件事,他们说,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没有一张报总不行啊。尽管上海周围被日本人占领了,但是租界还是依旧,看看有没有办法冲破它?我忽然想起,租界当局不让中文报出版,主要是怕中文报纸登载对日本不利的消息和文章。事实上,英文报纸上还不断在发表战事新闻,甚至还在发表世界各国对中日战争的评论。是不是可以办一张只登载外国电讯和外文评论的小报呢?梅益、椿芳对我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事有凑巧,也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位替《大公报》招揽广告的朋友丁君匋,他正为报纸停刊、广告商失业而感到困窘……我们这几个人想出了一个出一张《译报》的计划。那就是由丁君匋拉广告,可以得到一笔广告费,利用《大公报》停用了的机器,让工人有活可干。我们呢,从外国报纸上翻译有关中日战争和世界舆论的文章,以“为新闻而新闻”的姿态,出一张中文的“述而不作”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 

  1938年,姜椿芳担任上海地下党文委戏剧支部书记,后又任文化总支部书记。他和戏剧界知名人士梅兰芳、周信芳等人保持密切联系,传播党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壮大进步力量。

  抗战初期,赵朴初在上海难民收容所从事慈善事业和佛教研究,得以结识姜椿芳。许多年以后,姜椿芳回忆说:那时在上海,地下党经常在赵朴初的帮助下到寺庙开会,所以现在闭上眼都能走到寺庙的哪个角落。”

  1941年,姜椿芳在上海创办时代出版社,同时主编中文版《时代》周刊,名义上的发行人是一位苏联侨商。《时代》是当时整个沦陷区唯一能够公开出版的反映中国共产党观点的中文刊物,阿英、郭沫若都是最早为周刊写稿的中国作者。

  姜椿芳又集中力量翻译出版《苏联文艺》《苏联医学》等刊物,锻炼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例如戈宝权、陈冰夷、草婴、包文棣、叶水夫等人,后来成为俄苏文学翻译界的中坚力量。

  1945年,姜椿芳创立《时代日报》,公开刊载新华社战讯、军事述评等,使沦陷区、国统区的人民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和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报道。姜椿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嫉恨,险遭特务暗杀。

  姜椿芳在《时代日报》开辟专栏,请一署名“秦上校”“马可宁”“萨里根”者撰写军事述评,影响巨大。这3个署名,实际上都是同一人,即中共地下党员姚溱。他的军事评论说理透彻,材料丰富,风行一时。国民党报纸把自己的战果吹得天花乱坠,读者本来就疑信参半,如今读了“秦上校”的评论,才恍然大悟、击节叹服。

  时代出版社作为沦陷区、国统区的进步出版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与日伪、国民党当局巧妙周旋,成为文化战线上的一盏孤岛明灯,冯雪峰、林淡秋、楼适夷、陈冰夷等人都在这一出版社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出版社并入商务印书馆。

  创办上海俄文学校

  1947年,姜椿芳接受了一项从未做过的工作——帮助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秘密离沪赴港。他与中共地下党员、时代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池宁一起研究沈钧儒的化装方案。池宁认为,沈老最明显的外貌标志就是他的美髯,但是一旦剃掉又太可惜。他们商量到最后决定,让沈钧儒化装为道士,梳起道士头,即使留着长胡须也很自然。由于情况有变,没有采用这一方案。最终,沈钧儒搭乘一艘去港轮船成功“潜离”上海,远遁香江。

  1948年6月,《时代日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1949年4月,国民党特务机关策划暗杀姜椿芳,此消息被中共地下党获悉,他被党组织迅速转移至香港避险,后又辗转到北京,参与新中国成立筹备工作。

  上海解放后,周恩来在北平对姜椿芳等人说:“你们这些老上海,要协助陈毅同志去接管上海。”根据周恩来的这一指示,姜椿芳与潘汉年、夏衍、许涤新等人随同接收上海的工作组又回到曾经工作生活13载的沪上,迎接新纪元的到来。

  1949年11月,上海方面决定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上海俄文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姜椿芳负责筹办工作。当时既无校舍,又缺师资,姜椿芳克服重重困难,很快就把大学办起来了。

  1950年2月19日,上海俄文学校在上海宝山路原暨南大学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的学校教材采用的是《俄文读本》,编者署名贺青。后来,许多人才知道,“贺青”就是校长姜椿芳的众多笔名之一。

  如今,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的草坪之上,有姜椿芳铜像在此悄然耸立。

  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

  1952年,姜椿芳离开生活战斗了16载的上海,调任中宣部斯大林著作翻译室主任,后来又任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参与审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等,并主持《毛泽东选集》的俄文翻译工作。

  当时的中央编译局局长师哲回忆说:“在几个局长中,姜椿芳同志的工作担子最重,当时同志们给他起了个外号,称他为‘骆驼’。”骆驼者,负重行远、任劳任怨也。

  1976年,姜椿芳写下诗篇:“春回大地野草苏,青山处处不荒芜。霜严雪压戕翠锦,雨丝风片润黄枯。”壮心不已,时不我待,姜椿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尽快推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他说:“编译局已经译出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是否可以用现有的编译力量,配备一些有专业知识的编辑,编辑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填补我们国家这个空白。”

  根据多年以来的反复思考,姜椿芳于1978年写就一份近万字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上报有关方面。他还先后拜访胡愈之、于光远、王子野等知名人士,得到学术界、出版界的一致赞同。1978年1月和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先后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姜椿芳的《建议》,产生了一定反响。

  经胡乔木的推动,有关报告上报中央,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邓小平不仅同意出书,还批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姜椿芳被任命为该社首任总编辑。

  在组织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过程中,作为总编辑的姜椿芳凸显了他的卓越眼光:一是率先确立百科全书的编纂原则,例如可以收录在世人物,这在改革开放之初,具有石破天惊的开创性意义;二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礼贤下士,吸收各方面专家学者加入,发挥其专长。

  季羡林曾回忆:“姜老每会必到,每到必发言,每发言必很长。不管会议的内容如何,他总是讲大百科,反复论证,不厌其详,苦口婆心,唯恐顽石不点头。他的眼睛不好,没法看发言提纲,也根本没有什么提纲,讲话的内容似乎已经照相制版,刻印在他的脑海中。”王元化说,姜椿芳对大百科全书“具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

  姜椿芳确立的原则和工作举措保证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圆满出版,更保证了它的权威性。在当时能做到如此,不但要有非凡的胆量,更要有远见卓识。把准时代的脉搏,树立文化知识的标杆,这样的百科全书才最终以高起点、高质量赢得国内外认可,表现出中国风采、中国气派。

  1987年底,一生读书不辍、好学不倦,在翻译、创作、戏剧、音乐、篆刻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厚造诣的姜椿芳病逝。1988年1月6日,新华社播发姜椿芳逝世消息,导语称: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百科事业的奠基人却与世长辞了。”

  赵朴初为姜椿芳撰挽联:“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喑孤灯时代传声手;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