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广州的环保建材——张弼士与“裕益”灰砂砖

2023-02-01 15:33:2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陈晓平

  不久前,广州市海珠区南石头出土了一批带有“YY”标志的灰砂砖,这是著名爱国侨领、杰出企业家、中国葡萄酒业奠基人张弼士开创的中国第一代环保建材——“裕益”灰砂砖,近代广州有不少建筑将之用作墙体材料。张弼士对近代经济的发展有多方面的突出贡献,创办广东裕益机器制造灰砂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益公司)为其中之一。

缘起

  2013年,笔者调查广州清末民国建筑时,发现海珠区牛奶厂街1号大院远东宣教会旧址、越秀区庙前西街关园2号关积善医院旧址,这两座建筑的墙体材料既非青砖,也非红砖,而是灰色、表面有明显沙粒的另一种砖块。不断追踪后,又发现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东园门楼、芳村白鹤洞的伯捷旧居都是这种墙体。此后,在日常调查中陆续有新发现,如中山纪念堂后楼、芳村协同和机器厂头门、东平大马路8号大院等,也是这种墙体。

  十多年来,笔者与从事文物保护的友人几乎走遍广州越秀、荔湾、海珠三区各街巷,粗略统计已见到约30处灰砂砖建筑,若进一步作专门调查,这个数字估计会翻倍。笔者查阅了清末民国时期的资料和建材学方面的论著,旨在尽可能详尽地披露第一代环保建材——“裕益”灰砂砖的发展历程。

  张弼士(1841—1916),别名振勋,广东大埔人,17岁前往南洋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谋生。凭着勤奋好学与强烈的开拓精神,张弼士从经营种植业起家,扩展到开矿、金融等多个领域,经过30年的刻苦努力与巧妙经营,登上南洋华侨首富宝座,1894年署新加坡总领事,1895年在山东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由此开始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仅在珠三角地区,他就创办了广州亚通纺织有限公司、惠州平海玻璃厂等先进工业企业。

  张弼士回国后,主要定居广州,广州越秀区靖海路1—9号骑楼是张弼士的“张裕安堂”所在地,1904年,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也曾在这里办公。虽然时隔多年,这排连续五个开间的转角骑楼外观略有改变,但结构尚保持原样,至今仍是长堤大马路的一道独特风景。张弼士还在今海珠区客家井西面兴建了一座张氏宗祠(又称“五知堂”),部分建筑至今尚存。

  能者多劳,张弼士身兼多职,不仅担任了广州商会总会总理,为了鼓励他振兴实业,清廷还先后授予他督办闽粤农工路矿大臣、太仆寺正卿、农工商部侍郎等职务。1911年后,张弼士进一步成为公认的全国商界领袖,1916年当选为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

  1907年初,张弼士创办裕益公司,引进德国设备,资本32万元。由于张弼士当时职务繁忙,为方便起见,公司由谭世廉出面申请开办。1907年3月5日,裕益公司的开办申请经两广总督批准,咨送农工商部立案。政府为鼓励创新,给予裕益公司12年专利,即在此期间,其他商人不得再开设同样性质的工厂。1907年12月,公司订购的机器设备运到广州,工程师毕地臣也随同到达,开始安装机器。

  裕益公司的总部位于广州西堤新基东南约11号,厂址则设于佛山茉莉沙(岳利沙),今属南海区盐步镇簕竹口村。这里面临西江支流,水运便利,距离广三铁路奇槎站仅一公里多。全厂占地面积十余亩,厂房及附属建筑十多座,分为工场、货仓、办事处、工人宿舍等。厂内的主要设备有:蒸汽炉两座,150磅蒸汽;一台马力为100匹的发动机,一套石灰粉碎机,一具灰砂混合甑,压榨成形机、焗砖甑各4个,石灰窑4座。

  传统红砖的制作必须大规模毁田取土,减少农田面积,而灰砂砖与传统的青砖、红砖不同,属于非黏土砖,它的制作无需毁田取土,而是以河沙为主要原料,与石灰混合,再用蒸汽高温高压处理,压制成型。灰砂砖的制作过程节能环保,性能比市面上多数红砖更坚固耐用。1907年筹建时,裕益灰砂砖主要材料的最初配比是:河沙占90.4%,石灰占5.6%,在试产、投产后或有所调整。

  制作灰砂砖的原料——石灰石,最初购自英德,后来改从花县(今属广州市花都区)购买;河沙则自置船只、自雇工人在河上采集;煤炭尚需依靠进口。产量方面,初期日产5万块;后来接手公司经营的程天固购买设备,扩大产量,比张弼士时代翻了一倍,据1932年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调查,此时的日产量为10万块。笔者友人曾测量过某处裕益灰砂砖的规格,为22.5×10×7.5(厘米),估计还有其它规格,未及全面测量。裕益灰砂砖主要销往广州市区和四邑地区,也有北江流域的建筑业者采用。

  工厂试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1911年3月8日,张弼士邀请政界、绅商200多位嘉宾,乘坐火轮船到厂区参观。下午3点,厂区举行开幕仪式,各界代表即席演说,举行西餐宴会,到6点钟“尽欢而散”。

使用

  清末民初,广州地区使用裕益公司生产的灰砂砖砌筑墙体的著名建筑,主要有东园门楼、伯捷旧居等。

  1909年,清廷武官、广东保商卫旅营统带李世桂组织广东置业公司、东园公司,大规模投资开发广州东堤一带,除建设戏院酒楼、舞榭歌台外,还配套建设了一个游乐场,名为东园。东园门楼即全部采用裕益灰砂砖而建。东园落成时间为1910年冬,这是在裕益公司正式开业之前,说明当时的裕益灰砂砖已有较大规模的试用,而用家觉得效果上佳。2014年,有关单位修缮东园门楼时,笔者曾见到少数被替换下来的灰砂砖,背面俨然铭刻“YY”字眼。

  在广州芳村白鹤洞山顶,有一座被称“广州白宫”的白色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墙体采用的正是裕益灰砂砖。这就是20世纪初著名建筑师查尔斯·伯捷的别墅。据伯捷夫人多年后回忆,1923年至1926年,伯捷别墅经常被政府租用来招待外交官,孙中山、孙科、孔祥熙、陈友仁等都曾在此活动,可谓胜流云集。

  1902年,伯捷来中国从事粤汉铁路干线及广三支线工程的建设。1904年,他与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亚瑟·威廉·帕内一道创办了治平洋行,设计了广州士敏土厂(今广州大元帅府旧址)、沙面瑞记洋行、格致书院(岭南大学)马丁堂、沙面粤海关“红楼”、粤海关“波楼”、广州市消防局旧址等著名建筑,在广州长期享有盛誉。

  1906年2月7日,伯捷在广州结婚。191年,他在芳村白鹤洞山顶购地,准备设计建设自己的住宅。伯捷夫人回忆道:伯捷逐个收购(白鹤洞山顶)零星土地与民坟,最终土地面积达到9亩之多。这座住宅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灰砖、两层高建筑,100英尺长、70英尺宽。(10英尺约等于3.05米——编者注)”

  据设计图纸显示,伯捷别墅于1910年10月设计。婚后到1914年间,伯捷一直住在沙面的万国宝通银行,其间,1912年底至1913年7月,他游历欧洲,因此,伯捷别墅应是从1913年开始施工,到1915年落成入住。此时,裕益公司还处在初创阶段,作为广州建筑界权威和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师,伯捷在自家住宅中应用裕益灰砂砖,采用前必定会做一些试验。他的使用,说明了他对灰砂砖的特性有着深度了解。伯捷别墅的顺利建成,对裕益灰砂砖的推广应用也发挥了作用。

  清末民初,出于技术和经验等方面原因,广州的大型西式建筑多由香港的华人建筑商承建,其中最杰出的是林护兄弟的联益建筑公司。林护是广东新会人,早年曾赴澳大利亚谋生,回国后在香港从事建筑业。1905年,伯捷设计了沙面瑞记洋行,这是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一,由林护承建。通过瑞记洋行的建造,以及与治平洋行的合作,林护学习了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成为最早掌握这种技术的中国营造商。在承建瑞记洋行及其它沙面建筑的过程中,林护与伯捷成为了富有默契的搭档。

  1912年6月,广东警察厅厅长陈景华决定在南石头兴建一座大型监狱,最初名为惩戒场,后改名惩教场,俗称“南石头监狱”,目的是用来关押罪行较轻的犯人,同时在场内开设工艺厂,让服刑者学习各门实用工艺,出狱后能够谋生。惩戒场由林护负责承建,其主体建筑、井字形牢房的墙体也采用了裕益公司的灰砂砖砌筑。裕益灰砂砖的成本比红砖高,但林护却毫不吝惜,想必是从监狱建筑要求坚固耐用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笔者所见,新近从南石头监狱出土的部分裕益灰砂砖,历经110年仍光洁如新,可见其质量之佳。

  伯捷是建筑设计师,林护是承建商,两人在十分相近的时间里都采用了裕益灰砂砖砌墙,不知是谁启发了谁。时至今日,无论是东园门楼、伯捷别墅,还是南石头监狱遗址,裕益灰砂砖都呈现出了极佳的坚固性,与同时期的多数红砖相比,风化情况较为轻微。

发展

  1916年,张弼士去世,由于他子孙众多,意见不一,家族生意的经营管理一时呈现混乱状态。裕益公司由张弼士长子张秩捃负责,他想起父亲生前多次称赞的奇才程天固。1915年,张弼士发起中国赴美商业报聘团,自任团长,前往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经当地侨领介绍,张弼士聘请程天固担任翻译。程天固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少年时曾侨居南洋,后留学美国,是孙科的同学,英文程度甚高,知识渊博,深得张弼士的赏识。张秩捃主动找到程天固,请他帮忙重振父亲在广东所办的工业项目。

  程天固考察后,觉得其它工厂的机器都有损毁,只有裕益公司的设备状况尚可,乃商定一个合伙办法:由自己投入流动资金及机器修理费用,很快就有起色;接着,重组公司股份,改为有限公司,增购新设备,产量增加到原来的两倍,跃升为亚洲最大灰砂砖厂。程天固还聘请了一位归国留学生担任总工程师,改良产品质量,业务蒸蒸日上,除了遇到战乱不得不停工外,其余时间均有可观盈利。在此期间,裕益灰砂砖厂的工人达到500人,采砂、运输工人尚不计在内。1922年,陈炯明部叛变,因为程天固忠于孙中山,曾在孙科的领导下工作,裕益公司一度遭到查封。

  1930年,裕益公司的广告称:“裕益灰砂砖是建筑的基础,机器制造,尺度整齐,耐潮不变,质坚色美,定价相宜,允称经济。”1935年的广告则加上了“完全国货”四个字。至于它的售价,1932年每万块裕益灰砂砖的售价为180元,同年,广州地区的“戙地红砖”每万块的售价则为145~150元,可见,灰砂砖价格比普通红砖约高20%。

  到了1936年,由于广州周边红砖厂增加,量多价跌,冲击了灰砂砖的销售,裕益公司就此倒闭。也有另一说认为裕益灰砂砖厂维持到1939年,日军侵占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厂内设备均被盗拆毁坏,厂区就此关闭。无论如何,1930年代后半期,中国第一家、亚洲规模最大的灰砂砖生产企业,在历经40年风雨之后,遗憾地画上了句号。

  1959年,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拟在全国兴建四家灰砂砖厂,其中之一便是位于南海县盐步镇的广州灰砂砖厂,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4000万块。广州灰砂砖厂的选址与裕益灰砂砖厂相距不远,两者或有一定的继承性。自1960年代起,国家大力推广灰砂砖的生产和使用,因为灰砂砖的生产过程相对有益于环境保护,能有效维护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这使它成了主流的墙体材料。从这个角度看,100多年前的张弼士无疑极具前瞻性,而他开创环保建材的筚路蓝缕之功,值得铭记。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