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在军
党中央指示叶剑英
1949年夏天,中共中央确定了解放华南的战略计划以后,毛泽东在北平当面指示叶剑英,华南解放后,要在南方办好一所大学,可取名“南方大学”,并亲笔题写了校名交给叶剑英。
叶剑英当即通过中央组织部,抽调了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等校担任教授的哲学家陈唯实协助创办南方大学。陈唯实是著名的哲学理论家,与艾思奇并称“南陈北艾”,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和叶剑英一样,也是广东人,熟悉广东的情况。
陈唯实接受任务后,找到华北大学副校长成仿吾要人。成仿吾立即对陈唯实说:好啊,你看你需要哪些人,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支持你!”在成仿吾的支持下,陈唯实从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等单位抽调了十几名干部,组成一个筹办南方大学的基本班子,于8月中旬随军南下。
到达江西赣州后,他们同从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抽调的一批干部会合,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领导下,开始进行南方大学的筹备工作。10月14日,广州解放,南方大学筹办人员迅速从赣州赶赴广州,在光孝寺成立办事处开展工作。
这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过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和中央党校教育处长的罗明、东江公学副校长李曼晖、香港达德学院教授张明生、经济学家卓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罗克汀等从各地抽调的人员也陆续来穗,投入南方大学筹建工作。
11月24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叶剑英兼任南方大学校长,陈唯实、罗明为副校长。华南分局决定,以广州东郊石牌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的“总统府”为南方大学校址。
12月1日,《南方日报》公布了南方大学第一期招生简章。年龄20至32岁的高中毕业至大学毕业的青年学生、高中毕业及相当程度至大学毕业的公教人员、失业失学的知识分子、海外侨胞和其他革命分子可以报考。经过笔试、口试、体检和政审,共录取学员4000多名。
1950年2月1日,南方大学举行隆重的成立典礼。叶剑英校长致辞道:“广东解放以后,需要大批的人才进行建设。现在我们招收了四千多名学员:有高中的,有大学的,还有很多在旧社会做过事的青年们来学习,就是为了担负巨大的建设任务。”(《在南方大学成立典礼大会上的讲话》,《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叶剑英还为南方大学亲笔题词:“大家同心协力,为办好一个南方大学而奋斗!培养干部,扩大影响。”(罗明等《回忆叶剑英老校长创办和领导南方大学》,《萦思录——怀念叶剑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教学内容
南方大学的基本任务是为华南地区培养经济建设、文教建设和政权建设等方面的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先后设6个学院:文教学院主要培养中学教师和文教干部;行政学院主要培养县区政权机关干部;财经学院主要培养财经专业人员;政治研究院主要团结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工人民族学院主要培养工会干部和民族事务干部;华侨学院主要吸收归国华侨青年,培养侨务工作干部。
同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南方大学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举办了工干班、农干班、军干班、渔民班、橡胶工人班、银行班、合作干部班等许多干部培训班。
南方大学的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具体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共分4类: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策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题性讲座。
专题性讲座主要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来校演讲、作报告。例如叶剑英、方方、陆定一、罗瑞卿等领导同志,陈嘉庚、司徒美堂等爱国华侨,诗人艾青,理论家何干之。
1950年6月,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了罗明副校长,充分肯定了南方大学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
劳动建校
南方大学所在的“总统府”,房子虽然是新的,但窗户未装玻璃,也无水电。仅有4栋小楼房,其余场地一片荒草萋萋。
为了建设能用于集体上课的校舍,南方大学总务处干部与广州有关部门和建筑公司协商,采取紧急措施,用茅草、葵叶、竹笪等材料,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就盖成了一座可以容纳四五千人听课的大礼堂,同时修建了宿舍、饭堂、仓库。条件虽简陋,但保证了学校按时开学。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校舍急需增建。为了响应中央“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号召,也为了师生在实际劳动中加强锻炼并扩大影响,南方大学决定,动员全体师生参加劳动建校。
师生们热烈响应,掀起了劳动建校热潮。这段时间,师生们在坚持授课、学习之余,每天劳动一两个小时,依靠双手造出土砖20多万块,自运泥沙、碎砖,开墙基,填地台,修明渠,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0栋砖瓦房的建设任务,还自建了自来水厂、印刷厂、图书馆、电影院、校医院等设施。
其间,北京电影制片厂来校拍摄了师生们劳动建校的影像,新闻机构也派人来采访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除了校园劳动,南方大学的师生还参加了越秀山人民体育场、白云机场修建工程等社会劳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经常遇到美蒋飞机袭扰。为此,南方大学成立了防空指挥部,由罗明负责指挥。有一次,全体师生正在大礼堂听陈唯实副校长讲课,突然传来敌机空袭的警报,大家一时受惊,出现了慌乱的情绪。陈唯实问罗明怎么办。
罗明有在瑞金苏区党校和长征路上防敌机突袭的经验,遇事冷静。他考虑到,已经来不及分散隐蔽了,如果几千人跑到外面的大操场,更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走到讲台上,请大家坐在原地;外面的人立即进入草棚,保持肃静,一切听从指挥。就这样,敌机在学校上空盘旋达一小时,没有发现目标,便飞走了。警报解除后,全校师生继续上课。如果当时处置不当,师生有可能暴露,成为敌机轰炸的目标,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的学习及生活条件都是很艰苦的。有学员回忆说:“上课采用大课形式,全校4000多人集中在一个用禾草盖的大草棚上课。由于当时敌机经常来骚扰,各个小组都在学校附近的小山丘上挖了防空壕,小组讨论就在防空壕旁进行,敌机一来,大家就走进防空壕里去。住的是大宿舍,双层的木制架床。吃的也很简单,绝大多数都是吃青菜大米饭,偶尔才拌上几片肥猪肉。可是,大家都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
学校几千名师生过着供给制生活,粗菜淡饭很是艰苦。因此,罗明副校长特意到中山大学请来一批农艺专业人员,指导南方大学师生建设农场、牧场、鱼塘。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校农场初具规模,不仅种了水稻、蔬菜、甘蔗、香蕉等,还养了猪、牛、鸡、鱼,办起了豆腐房,较好地改善了师生的生活。
下乡土改
南方大学的创办历程是伴随着广州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同步推进的,学校的教学与当时的国家形势紧密相连。学校刚刚开办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华南分局接到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南方大学第一期的学员赶修政治课和业务课,提前在1950年8月结业,到广东各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
1950年9月初,南方大学从第一期学员中抽调了2000余人,编入广东土改团。经过一个月的土地改革政策专项学习,他们被分派到广东兴宁等地,参加土地改革试点工作。
经过半年的学习,第二期学员中,又抽调了300名前往韶关等地进行土改。同时,还选送了2900余名学员到陆海空三军和公安部队,有许多人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8月,由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的深入开展,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都在紧张的氛围里进行。8月31日,第四期开学典礼大会上,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方方作报告,动员广大师生参加土改。他风趣地说:“秀才三年一考,土改千载难逢。”
南方大学师生都不想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纷纷踊跃报名,请求下乡参加土改,先后有7000多名教职工和学员前往肇庆、湛江等地。他们高呼“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口号,奔赴土地改革前线。
在当地乡政府安排下,师生们进村后到百姓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根串连,访贫问苦,调查摸底,发动群众。
在土地改革实践中,南方大学师生与百姓们打成一片,过着艰苦的生活,经受了各种磨练和考验。第四期财经学院十九班学员黄运才在《土改纪事》中写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经受这样一场艰苦的磨练,其作用和意义实在非常深远。”有的回忆文章记叙了许多深感难忘的情景:
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参加土改锻炼的基础课程……我们每月交一次大米和菜金给搭食户,确实是“杯水车薪”,苦麦菜粥、豆叶粥、木薯是家常便饭……“同劳动”更是艰苦的锻炼,那里屋前屋后都是山,山上树木、竹子很多,农民就是靠上山砍些木材、竹子交给供销社换食品、生活用品。山路陡峭,草木茂密……我们初次上山,空手走路也得小心翼翼。草丛还有许多山蜞,会不知不觉地爬上双脚吸血。
1952年底,随着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的开展,中央要求革命大学支援地方高校,南方大学的部分院系或并入华南师范学院等高校,或改组为广东革命干部学校。
南方大学历时近三年,先后招生四期,培养学员近2万名,胜利地完成了党要求的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的紧迫任务。这些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在土地改革、经济建设、文教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事业中艰苦奋斗、建功创业,发挥了骨干作用。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