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穿搭指南

2023-02-01 15:33:5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郑焕坚

  【“曲裾”与“直裾”深衣】

  1972年,当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发掘结束时,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考古队员们仍然兴奋不已。在随后展开的清理工作中,他们发现了十几件保存完好的西汉服饰,从而为后来者打开了一扇窥视两千年前古人服饰穿着的审美之窗。考古队员们清理的这座古墓遗物,来自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墓。

  据记载,两汉及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主流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上衣下裳”,上身和下身的衣服并不相连;另一种则是上衣和下衣相连成一体的“深衣”。深衣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一种是“直裾”深衣。“曲裾”深衣的边角是尖角状,穿衣时要将衣襟在腰部弯曲盘绕,然后用腰带固定;“直裾”深衣的衣襟则是直角的,穿上后衣襟有一条边与地面垂直。这两种类型的深衣,在辛追墓中都有出土,其中一件朱红菱纹罗丝绵袍,就属于“曲裾”深衣,它至今保存完好、颜色鲜艳,显得雍容华贵。

  辛追墓中出土的也有几件“直裾”深衣,其中一件重量仅有49克的素纱禅衣,它的款式是“直裾”深衣,样子真正是薄若蝉翼,折叠后甚至可以放进一个火柴盒里,由此可见古人的纺织技术之精巧。

  曲裾深衣在魏晋南北朝以前,长期流行于中华大地,是正式场合着装,但是它的设计扎绕复杂,并且用料很多,在衣饰设计上并不简洁,但为何能长期流行呢?对此,有专家在研究后,得出了一个隐藏很深的生活秘密——古人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基本不穿内里,深衣之所以复杂,是为了遮羞考虑。考古人员在清理辛追保存完好的不腐尸身时就发现,辛追的外衣里面,并没有穿裤子的痕迹,古人对于敛葬极度重视,是以“视死如视生”的方法敛葬遗体的,因此不太可能存在生前穿、死后不穿的道理。

  与曲裾深衣相对,直裾深衣是两汉及先秦时期古人的日常服饰,但不做正式场合穿着,原因就是因为直裾深衣不够保险,稍微一下蹲或步伐过大、跑起来之类,便很容易有暴露隐私之嫌。

  公元前2世纪,尚未成名的大文豪司马相如前往临邛(今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家里做客,没想到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竟然看上了司马相如,并与司马相如一起私奔外逃。卓王孙为此大怒,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理会女儿和女婿,搞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只能在市场上开了家酒店,此前养在深闺的卓文君甚至当垆卖酒、抛头露面亲自掌管店务。为了节省成本,司马相如经常穿着“裈”跟店员们一起洗刷锅碗瓢盆。

  司马相如穿的这种裈,在当时也被称为“犊鼻裈”。“犊鼻裈”之外,古人也穿一种“袴”在身体里面保暖,这种“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叫胫衣,但是仅仅套在小腿上,还有一种“袴”,形式有点类似现代人所穿的裤子。

  【服饰的“南北融合”】

  其实早在战国的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为了军事战争需要,就曾经在骑兵部队中,仿照北方骑马的游牧民族,制作起了中国古代版的裤子,以方便骑马打仗。但随着赵国的灭亡和秦人的一统天下,赵国的胡服改良随之昙花一现,尽管这种仿照北方胡人,穿着上衣下裤的形式,在汉代的军人和劳动者中间广泛流行,但上层社会和普通士人阶层,仍然流行深衣和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式。

  真正大规模穿裤子,要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建立后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随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五胡乱华”,随着北方胡族的相继南下,汉人服饰开始受到影响,中原汉人开始向游牧民族学习,大规模穿上了裤子。

  前面提过,两汉及先秦时期的华夏族(汉族),在深衣之外,另外也穿着“上衣下裳”,但是随着裤子的大规模普及,中华大地上,这种服饰普遍改成了“上衣下裤”。根据北魏常山王元邵古墓中出土的一尊陶俑,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男俑身上穿着一件束腰宽袖的及膝长袍,下身则穿着一条大口裤,这就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广泛流行的上衣下裤的裤褶装。裤褶装是一种学习北方胡人衣着、实行上衣下裤,同时又融合了南北朝时期南方流行的褒衣博带的服装风尚,真正做到了“南北融合”。

  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裤褶装从军队中传播到朝官集团,后来甚至发展成为参与朝会的正式礼服,这种衣着形式,也深刻影响到了此后千年的国人穿束。

  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动荡,政治松弛之下,人们崇尚自由开放,这就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追求宽博舒适。当时上至朝廷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以宽衣大袖为时尚,除了劳作的民众穿着短衣长裤外,其他阶层的人都喜欢这种轻松而随意的服饰。比如在东晋顾恺之所绘的《列女仁智图》(宋代摹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人物无论男女,都身着宽衣大袖,显得飘逸神然。

  隋朝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西魏—北周”一脉而来,隋唐的统治家族本身就带着胡人血脉,这就使得唐人的服饰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众多北方胡人的服饰因素。例如在胡服的影响下,中原地区原本宽衣大袖的男服,也出现了小袖和圆领的鲜卑服饰因素。

  隋唐时期,古人的头冠装饰也在起变化。秦汉时期,贵族和官僚阶层戴着冠弁,当时的平民百姓不被允许戴冠,包头发只能用头巾,也就是“帻”。由于平民的帻都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代指称普通百姓为黔首(黔,黑色的意思),汉代把奴仆称为“苍头”,意为头上包着青色头巾的人。头巾起初是平民庶人所戴,进入魏晋南北朝后,由于战乱频繁,军队中许多士兵为了方便行军打仗,也经常用头巾包扎头发,然后在脑后扎成两脚,让它两边自然下垂,这就是“幞头”最早的由来。

  由于幞头简单方便,从南北朝后期开始,也开始在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到了唐朝初期,我们在当时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中,可以看到画中坐在步辇之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穿着红色礼服的典礼官,都戴着这种幞头帽。

  有着胡汉混合血统的李世民家族,心态开放包容,到了李隆基时期,唐玄宗就很不喜欢穿着当时较为正式的裤褶装,他平时最喜欢穿着便装、戴着幞头。一次,李隆基见到宰相张说戴着冠弁、穿着裤褶装,还特意赐给他一个幞头。

  在这种上行下效的风气影响下,裤褶装在唐代社会逐渐退化消隐,改而流行起了戴着幞头、身穿袍衫、脚穿靴、束腰带的便服,正如《步辇图》中的红衣典礼官一样。

  【棉花:催生服饰的原料革命】

  豪爽之风,也深刻影响了唐代女子的着装。当时上层社会的女子,喜欢穿着短衫、长裙,上身再披一条像长围巾一样的“帔”,这些长裙子经常拖到地上,裙腰则高到胸部。

  商品经济比唐代更为发达的宋代,其时代风气也沿袭了唐代遗风。宋代女子喜欢里面穿着抹胸,外面套一个褙子,这种褙子不系带也不用纽扣,两边衣襟自然敞开,中间豁然露出女子所穿的抹胸,但宋代女子习以为常,并且穿成了一种风尚。例如南宋图画《歌乐图卷》中,就描绘了一群宫廷歌乐女伎演奏、排练的场景,其中几位女伎都穿着红色窄袖褙子、里面穿着抹胸,虽然比起唐代有所收敛,但风韵犹存。

  1279年,十万不甘投降的南宋军民集体跳海殉国,至此,宋人的服饰风流陨灭于崖山的怒海波涛之中。随后,蒙古人将大元帝国境内的人群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原北方金国境内民众)、南人(原南宋民众),与之对应,这四个等级的民众,衣装服饰也各有规定,例如蒙古人可以衣着华丽,但南人就只能穿最普通的服饰。

  尽管元代的官场盛行蒙古衣装,但在民间,老百姓仍习惯穿着南宋的衣装服饰。例如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创作,由王绎执笔画人物、倪瓒补景的《杨竹西小像》中,画中人物就明显一派宋代遗风,显示出在南方,汉人仍沿袭着宋代的衣冠遗风。

  明朝光复中原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恢复汉族礼仪,并禁止在朝堂中着胡服。

  在服饰所用材料上,与前代不同的是,明代在丝绸、麻料、毛织品之外,开始广泛地应用棉布,棉花虽然在南北朝时就已传入内地,但真正在南方开始流行传播,却是到了南宋。进入明代后,棉花种植广布全国各地,明代邱濬就在《大学衍义补》中说,棉花“至我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棉花的广泛种植和使用,也催生了中国人衣着服饰的原料革命,并带动了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当时有说法:“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今浙江嘉善境内)纱。”此前,中国的普通百姓大多衣着麻料,但麻料的上身舒适性没有棉布好,随着棉布的普及,极大地改善了普通百姓的着装舒适度。

  明代初期,朝廷对民间百姓的服装禁令很多,例如规定商人不能穿细纱,只能穿绢和布,平民衣物不能用黄色、大红色和鸦青色等,并禁止用金绒装饰靴子等,尽管如此,在明代江南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奢华风气在晚明时期仍然逐渐兴起。

  但晚明的风流即将戛然而止。1644年,就在李自成的农民军即将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皇帝召来自己的三个儿子: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和9岁的定王朱慈炯,让兄弟三人速速去逃命。当看到三个儿子还衣着光鲜时,崇祯不由埋怨了一句:“都什么时候了,还穿成这个样子!”于是,他亲自动手,和宫人们一起,帮着给三个皇子换上了平民服饰,改穿“青布棉袄、紫花布袷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作民人装束以避难”。这些服饰,显然是明代末期普通百姓的装束。

  清人入关后,强力推行剃发令,汉人保留了数千年的束发扎巾戴冠的习俗被彻底改变,另外清人为了彰显其马上得天下的优越感,还下令把当时人们的袖口都做成了“马蹄袖”,这种设计,是以往未曾出现过的。

  进入清代后,长袍马褂成为普通平民男子的主要穿着,这种装束,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后。民国期间,北洋政府还曾颁布《服制案》,将其列为男子常服之一,至今,在民间一些重要传统民俗场合,有些老人仍会穿着长袍马褂举办仪式。

  1919年,英国军官庄士敦进入北京紫禁城,开始教授末代皇帝——溥仪英文、数学和世界史、地理等课程。在庄士敦的影响和鼓励下,溥仪剪掉长辫,穿上了西服。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因为他剪掉长辫,紫禁城里的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则有好多天脸色阴沉。

  但溥仪不以为然。后来,他又穿上了西装,他说:“(我)穿着最讲究的英国料子西服,领带上插着钻石别针,袖上是钻石袖扣,手上是钻石戒指,手提文明棍,戴着德国蔡司眼镜,浑身散发着蜜丝佛陀、古龙香水和樟脑精的混合气味,身边跟着两条德国猎犬和一妻一妾。”

  那时,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服饰妆容,也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