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开周
【“高帝子孙尽隆准”】
郭祥正是宋朝诗人,被誉为“李白后身”,也就是李白转世。有一天,郭祥正在朋友家见到一幅画,画中人物高鼻深目,奇装异服,牵着一匹马,向大唐首都长安城走去。看完这幅画,郭祥正颇为感慨,写诗道:
唐时胡马入长安,下马胡儿倚马鞍。
今日升平无此物,樽前聊写画图看。
郭祥正这首诗比较写实,唐朝确实是古代最为开放的朝代,长安确实是夷人定居最多的城市。特别是唐朝前期,数以万计的波斯人、突厥人、粟特人,还有日本人和高丽人,都为了不同的目标奔向长安,甚至长期居住在长安。
关于这段历史,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展现了许多具象化的细节。比如,剧中一支反派队伍的首领曹破延就是突厥人,他和他率领的突厥狼卫冒充粟特商队,顺利地混入长安,制造了爆炸事件。剧中反复出现的长安西市,那里生活着大量胡商,有开香料店的高丽人,有摆小吃摊的波斯人,也有为各国商人做翻译的粟特人。又比如,剧中协助张小敬查案的那位檀棋姑娘,在小说原著里是胡汉混血——檀棋的父亲是汉人,母亲则来自小勃律国。当时小勃律国是唐朝的附属国,位于现在印巴争议地区的吉尔吉特。
唐朝前期,胡汉通婚是常见现象,跨越种族的婚姻不仅出现在民间,同时也发生在皇族。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就是鲜卑人,妻子窦氏是鲜卑人和汉人混血,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则来自鲜卑贵族。毫不夸张地说,从李渊和李世民算起,唐朝历代皇帝都有鲜卑人的血统。鲜卑人属于金发碧眼高鼻梁的欧罗巴人种,所以诗圣杜甫有诗云:“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所谓“隆准”就是高鼻梁。唐朝皇帝有胡人血统,还有一些备受重用的文官武将也有胡人血统。
过去华人过年,门上常贴两幅门神画像,一幅“叔宝”,一幅“敬德”。敬德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的字,此人来自于阗国(今属新疆),是鲜卑人的一支,与金庸武侠《天龙八部》中的青年高手慕容复血统相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一马当先,先射死李世民的弟弟,又带兵闯宫,逼迫李世民的父亲退位,然后李世民才得以登基。
李世民登基后,多次与突厥交战。突厥首领劼利可汗攻到长安,李世民出城谈判,只带了一个名叫安元寿的随从。这个安元寿是粟特人,不仅勇猛善战,而且会说突厥语,所以做了李世民的保镖兼翻译。击退突厥以后,安元寿受到重用,被李世民任命为钦差大臣,派往西域联络各国。
北突厥有一个铁勒部落,汉化程度较高,接连给中原王朝贡献了三个宰相——唐太宗时期的宰相长孙无忌、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卢钦望、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浑瑊,都来自铁勒部。
唐玄宗晚年,“安史之乱”爆发,叛乱首领安禄山是典型的胡人(粟特人和突厥人混血),而奉旨出兵平定叛乱的几员大将居然也是胡人。例如来自铁勒部的仆固怀恩,年轻时到长安赶考,考中武举,后来在安史之乱期间率兵勤王,收复河北与山西,升任兵部尚书。
另一位大将李光弼是契丹族,平叛时立功更多,与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齐名。还有一位来自安西龟兹的大将哥舒翰,叛乱期间以宰相身份带兵,最后不幸被俘。李白曾经歌颂哥舒翰:“哥舒横行夜带刀,西屠石堡取金袍。”
杜甫曾认为哥舒翰是朝廷里最能打的大将:“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充分的文艺施展空间】
除了军功,胡人的文学艺术才能在唐朝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唐宣宗在位时,有一个来自大食(阿拉伯)的人考中了进士(唐朝进士非常难考,每次科举只录取二三十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李彦升”。唐朝末年,还有一个来自波斯(核心区域位于今天的伊朗)的人擅长写诗填词,出版了一部《琼瑶集》,他的中文名字叫“李珣”。“安史之乱”爆发前,长安城中有两大胡人家族分别在绘画和音乐领域备受瞩目,其中一个是来自于阗国的尉迟家族,有父子两代擅长画佛教人物,被誉为“大小尉迟”;另一个是来自粟特部的曹氏家族,连续几代人都在皇宫里担任琵琶教师。
曹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叫曹善才,他名气很大,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专门创作了一首长诗《悲善才》,来悼念他的去世。白居易长诗《琵琶行》里也有一句“曲罢曾教善才伏”,意思是夸人琵琶弹得好,连曹善才都会叹服。
今人会感到奇怪:这些胡人如此优秀,为何不在家乡做出一番事业,非要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呢?首先是因为唐朝前期和平安定,繁荣昌盛,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他们在长安能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成功机遇;其次,唐朝前几个皇帝为了有效控制各个附属国,增强外邦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给初到长安的胡人提供住所,给长安西市的胡商减免租金,也给那些从西域和漠北迁居内地的胡人部族划拨土地、分发种子和牲畜。唐太宗有句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气魄极大,只有胸怀宽广并且实力雄厚的帝王才能讲出来。
盛唐长安海纳百川,对外来宗教持包容态度。景教(基督教)和拜火教(现在伊朗仍有这个教派的少数信众)在西域被佛教围堵,到了长安却能广泛传播。《长安十二时辰》第三集,张小敬追捕突厥狼卫,危及到怀远坊(长安西城胡人聚居区)居民安全,该坊大司仪手持令牌,去靖安司问罪,说要把张小敬投进“燃烧的火海”。在小说原著中,这位大司仪就是拜火教的首领。
安史之乱过后,从皇帝到诗人,对胡人的态度都出现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痛恨安禄山,将长安的几座带有“安”字的城门都改了名,例如“安化门”改成“达礼门”,“安上门”改成“先天门”。因为安禄山是胡人,所以唐肃宗撤销了此前对胡人的优惠政策,撤换了御林军中的胡人将领,还从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里赶出了所有胡人翻译。
诗仙李白写了一首《胡无人行》: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写了一首《灭胡曲》。晚唐时期长安诗坛领袖顾况更是云:“此辈之死后,镬汤所熬煎。业风吹其魂,猛火烧其烟。”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