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履职访谈

2022-11-08 12:31:5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本刊特约记者李颖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顺应新时代,取得新发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彰显出独特优势。人民政协不断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2022年是这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民生关切,深入调研考察,贡献真知灼见,建言“靶向性”强、资政“含金量”高,凝聚共识发力精准,书写了一份亮眼的履职“成绩单”。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筑梦路上的实践者与奋斗者,对于这5年的履职经历,他们有哪些心得体会?本文访谈了5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履职心路。

从本职出发

  《同舟共进》:近年您履职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朱征夫(住粤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知联会常务副会长,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会议主席):我的提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跟自己工作有关的,也就是在律师执业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二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我觉得能从法律上提出一些解决方案的,也会把它作为提案提出来。三是来自我们界别群众、朋友或有关部门转交的线索。由于相对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较高的职业门槛,律师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健全完善制度、监督制度履行等方面有独特的专业思考和专业判断。因此,作为律师出身的政协委员,切实维护公民权利,推动履行公民义务,助推社会法治建设,是我履职的方向和目标。

  我一直努力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积极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通过广泛执业对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了解,准确反映社情民意;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对各阶层的利益进行平衡、整合和表达。从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到在刑法中增设恶意欠薪罪,从房产税应当走立法程序以符合税收法定原则,到对防止冤案的系列思考,都是从专业角度参政议政和凝聚共识的尝试。从律师到政协委员的角色转变,是从服务特定的当事人到服务不特定当事人的转变,是从服务当事人利益到服务公共利益的转变,是从服务人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转变。

  苏志刚(住粤全国政协委员,长隆集团董事长):我最关注的是民营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履行。从大方向说,民企如何改革创新、技术创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如何应对发展中遇到的诸如新冠疫情等困难;如何防范经营风险;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等,都是我较为关注的。从细分行业说,我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及琴澳一体化发展战略等较为关注。另外,我还关心动植物保护、环保生态等议题。

  作为一名33年来专注文旅的企业家,我对文旅产业的发展有着较深的理解与体会,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方面,注重切合实际、发挥作用。例如,我提出有关推进横琴通关便利化、促进粤港澳旅游互动合作的建议,有关“调休假、促旅游、拉内需”的相关建议,有关提升国家旅游行政管理职能、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协调发展的建议等。这些建议若没有基于本职工作的扎实洞察,就很难接地气。我是一名白手起家、深受改革开放政策恩惠的民营企业家,深知创业、守业的不易,多年来的亲身感受能让我更好地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陈春声(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我最关心的当然是教育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领域的事情,更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所以每年参加全国“两会”,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我与教育界的其他委员都会提出,希望《报告》能以专门篇幅讲述教育发展,不要将其置于“民生”部分。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建议已得到关注和重视。

  在大学里学习工作了40多年,我对现代中国大学制度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深刻体会,我履职时都会结合工作实践和研究,针对具体且可解决的教育问题提出提案和建议。例如,原来大学的外籍教师(包括港澳台籍教师)无法缴纳社保,中山大学就有约300位外籍教师。我在2018年就此问题提过一个提案,当时各高校关于这一问题的反映都比较强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现在这个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同舟共进》:您的本职工作对于履职有什么影响?

  陈志列(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主席,深圳市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政协委员建言资政一定是要在实地、实事、实情的调查基础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履职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作为民营企业家委员,近些年我切身体会到,虽然我国已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近年主要围绕寻找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全球中高端的路径和方案,进行调研和提案、建议的撰写工作。通过不断深入调研,我认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全球中高端的一条必然大道。我的本职工作对于履职而言的最大优势,是能帮助我获取大量一手素材,更容易发现本行业的一些问题。通过认真调研、思考,找机会多看、多听,多跟企业家交流,就能更容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合理的方法和建议,建议的可操作性也会更强。

  许鸿飞(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作为文化艺术界委员,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和对外文化交流是我一直关注和实践的方向。从2013年开始,我相继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标志性广场成功举办了近50场个人雕塑世界巡展。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人围着作品拍照、嬉戏和欢乐。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中国现在的美好生活。走进民众,拉近艺术和人的距离,这也是我从事艺术的初衷。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乡村文化振兴的号召,我于2019年底开始筹划“雕塑艺术百村展”,这些去过世界各地的作品又回到国内的田间地头、房屋村舍边,陪伴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目前已举办19站。这一系列考察调研让我对社会文化现状有了深度了解,对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积累了经验和素材。比如,我后来提交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多元化,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提案。乡村是我艺术生涯的出发点,我的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基层、源于这片土地和可爱的人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各地乡村变化很大,环境也变美了,如果有艺术的介入,乡村之美可能会更加丰富。

为人民建言

  《同舟共进》: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落地开花”的提案,这份提案的缘起和落实经过是怎样的?

  朱征夫: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提出了《建立外国法和国际法国家数据库的提案》。这份提案的缘起是因为我参加全国政协社法委组织的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研讨会。在会上,我了解到,一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因为不了解当地法律和相关的国际法吃了很多亏,有的遭到行政处罚,有的还涉及刑事诉讼程序。我国企业16%的对外投资,因为法律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受损或被迫停止。因此,了解和研究当地国的法律以及相关国家之间的国际条约十分必要。建立权威的外国法和国际法国家数据库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这一提案获得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苏志刚:我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提案》,建议国家尽快批准建立横琴新区国际休闲旅游岛,并在财税政策、通关政策、投融资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予以通盘考虑和扶持。2019年4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的批复》,2021年9月17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挂牌。从2008到2022年的14年里,我三次提交有关促进横琴发展的提案,以实体经济促进横琴发展,长隆与横琴共同发展、见证历史。

  陈春声: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扩大高水平公立医院规模,满足人民群众迫切需求,提升国家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提案》。此前舆论一直对公立医院的规模扩张持反对态度,相关政府部门也频繁出台限制公立医院发展的文件与政策。全国医院系统“公退私进”趋势明显。而2020年初开始的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高水平的公立医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我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多位卫生界、教育界和科技界政协委员提出这份提案,提出结合对全球疫情防控正反经验的总结,系统反思近年来医疗改革的经验教训,松绑“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与规模”政策,加大国家对高水平的公立医院的投入,确保公立医院在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公益性。这份提案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认真回应,原来限制公立医院发展的许多规定已不再执行。

  陈志列:我印象最深刻的提案是推动设立“深圳企业家日”。我在提案和建议中提出:中国应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建议在深圳率先通过立法设立“深圳企业家日”,这既符合深圳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也是新时代深圳深化改革的一大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同时还能让企业家们从内心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更能激发他们的正能量。这一议案最终在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获表决通过。

回顾与展望

  《同舟共进》:这些年来,您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方面,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朱征夫:我从2003年开始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2008年换届时同时担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2013年、2018年两度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委员生涯”至今已经19年。本届履职的5年里,我一共提了118份提案。我很珍惜“政协委员”这个身份,政协委员的话语权是很珍贵的,我一直尽力把故事讲好、把权利用好。我认为,只有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参政议政才更有底气,凝聚共识才更有实效。我的体会是:一是准确认识委员的政治属性。二是要正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三是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四是要守住底线,建言献策不是什么话都说,宪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坚定不移地遵守。五是要把握大局,中国的崛起势不可当,我们既要有充分的自信,又不能自我膨胀;既要敞开胸怀学习他国的优点,又要坚决抵制他国站在他们的利益角度对我们指手画脚。我们建言资政的着力点就是为探索自己的民主政治道路和法治道路服务。

  陈志列:参政议政是权利,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履职工作中,坚持聚焦国家发展中心任务的关键热点,在反映民众关切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全力鼓与呼,让建言献策的努力更多地见到实效。近5年来,我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2次、联组会发言2次,“委员通道”接受采访1次,向大会提交提案22份、社情民意报告6份,向全国政协和国家各部委提出书面建议11份。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广东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深圳市政协组织的各次会议、调研活动,提出多份书面建议。

  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是,要做好履职工作,核心是参政要参到关键处、议政议到点子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中心任务,反映民众关注的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提高采纳率和受益面。2.发挥界别优势,在比较熟悉的行业领域发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3.建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要能落地。4.对指定题目的调研、座谈要紧扣主题做好“命题作文”。5.会议发言要达到的效果:在给定的时间内,自己讲清楚,让大家听明白。6.会议发言时注意的关键点:讲干货、不超时。

  《同舟共进》:您如何总结自己这5年来的履职历程?

  陈春声:有机会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政议政、亲历历史,收获很大,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及其重要内容。因为教学、研究和行政工作实在比较繁忙,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调研、考察和其它学习活动方面还是做得不够。我是学历史的。一个深刻的体会是,人民政协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政协讲究民主协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协商文化理念,与由“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构成的“和合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才可以说,人民政协制度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苏志刚:我从2013年起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本届任期内共提交了8份提案,积极在促进文旅产业、主题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琴澳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我认为,政协委员的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始终把“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努力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谨记要时刻紧贴政策方针、领悟精神要义,结合产业实际、挖掘实际所需,为促进高质量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而建言献策。2019年我受邀到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2021年又受邀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大会,这两次大会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感到特别光荣与自豪。作为民营企业家,我打从心底感恩党、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新时代。

  许鸿飞:5年履职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收获的过程。5年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气象万千,我通过作品不断记录关于乡村振兴、美好生活、抗击疫情、建党百年、航空航天、冬奥盛会等感人的中国故事。“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基于实践经验,我深刻感受到,文艺要记录时代,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艺术家应该走进基层,走到人民中,始终和他们在一起,因为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可以创作出更有生命力、更接地气、更能反映人民幸福生活并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来展示人民大众的自信阳光和精神面貌。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作为文化艺术界委员,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中的一员,我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给更多的人带去幸福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