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道
造纸业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行业,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工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国内印刷术的革新,这一行业可以说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生于上海的曹廉逊就投入其中,他所创办的民族企业——华盛造纸厂一直维系至今,可谓亲历了中国造纸业的巨大变迁,同时也是近代造纸业历史的缩影。除了造纸业外,曹廉逊还涉及面粉业,并成为上海面粉交易所的理事,与王一亭、诸广成等商业领袖“并肩作战”。曹廉逊在商海打拼多年,所涉行业还有纺纱、百货业等,但他最终还是更多顾及造纸业,甚至在与侵华日军的周旋中,都舍不得放弃。1949年后,华盛造纸厂走向了新的时代。
【担任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
曹廉逊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他的原籍与苏州曹家有关。姑苏曹家也是名门,其中在清代就出过御医曹沧州,曾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问诊开药。曹廉逊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长大后外出当学徒,跟人学做买卖。
1914年,曹廉逊在上海开办长丰面粉厂,自此开始创业。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新旧势力正处于激烈的交锋中,但无论如何,吃饭还是第一等大事,面粉业的繁荣就是一个例证。众所周知,旧时面粉都是手工加工,到了机制面粉时代,这一行业成为朝阳行业,因为市场对于面粉和麦麸的需要量实在太而其所居于经济上之地,乃更重要于农工也。
曹廉逊的论文中还提及古今商业关系及淞沪战役对上海一带商业的重大影响,希望民族企业能够有所作为,各尽所能。
【辛苦交涉和左右维持】
1933年后,曹廉逊接手华盛造纸厂,地址在苏州的著名景区寒山寺附近,最早注册资金为30万元(银元),职工100多人,生产黄板纸。因为北洋政府对商标的使用有具体规范,该厂开始向北洋政府申请并使用了“凤凰牌”商标,商标的形象为一只飞翔的凤凰,这一形象后被收入“苏州百年民族企业商标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造纸厂最早创立人为旅日华侨蔡际云等人,1927年上海纸业巨头王叔贤父子向维顺银团承租华盛纸厂,两年后关闭,正是在此时,曹廉逊以月租金1万元银元向维顺银团承租华盛纸厂的经营权,租期1年,从此恢复生产。1935年12月,华盛益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成立,此后华盛厂一度与杭州华丰、天津振华、嘉兴民丰、上海竞成等造纸厂联营。(后因嘉兴民丰纸厂假冒商标事发,华盛退出联营。)
华盛益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量很大,纸张一度达一万余吨,企业生产薄型道林纸、牛皮纸、瓦楞纸、彩色有光纸等,产品远销欧、美、非洲等国。
曹廉逊的公司在上海很出风头,而他接触的也都是造纸业的顶级专家和大佬。当时上海商界对曹廉逊的评价颇高,认为他“经验丰富、经营精明”。在购买下华盛纸版厂全部产权后,他很快又投资一台长网杨格纸机,加大产能。
1938年7月,华盛纸业遭到了侵华日军、日商的胁迫,要求“租赁合作”,成为抗战期间江苏省机器造纸工业唯一开工生产的厂家。苏州沦陷后,华盛版纸厂因离市区较近被日军占领,随后被查封了大量木浆及其原材料。
工厂停业后,曹廉逊被迫到上海租界避难。日商上海纸业株式会社经理田上二雄多次找到曹,要求双方“合作”重开华盛厂,均遭拒绝。上海的《新闻报》曾报道,当时战区的很多华商拒绝与日方合作开工,而单独恢复,为日方所不准。
田上二雄再次找到曹廉逊,打算以日军方接管的形式开工,库存(包括1000余吨挪威木浆)原料作为战利品予以没收。至此,曹廉逊只得答应“合作”,于同年9月签订了所谓的“租赁协议书”,这样,华盛厂归日军方组织接管,日方总负责人为田上二雄,中方代表为曹廉逊。“协议”规定厂内成品全由日商“上海纸业公司”经销,华盛厂的原董事会机构——上海总办事处改为“苏州恒记公司”,厂名则改为“株式会社上海纸业公司华盛版纸工厂”。
日商兼并华盛厂后,从厂长、工程师到门卫、领班都换成了日本人。日军驻苏州的川岛部队派十余军曹(中士)任各工段工长,主要技工都从日本大阪调来,中方仅配备一般职员及干体力活的工人。因战争间纸张短缺,产品销路较好,但利润悉数落入日本侵略者手里。
1943年9月,日方与华盛造纸厂“租赁”五年的协议期满,田上二雄胁迫曹廉逊续签协议,曹被迫宣布“华盛益记版纸厂已出租给日商上海纸业公司,今后一切经营权均归属于上海纸业公司管辖”。此后,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败退,田上二雄也奉命南下参战了。但造纸厂仍由日本人生产经营,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受大环境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多造纸厂纷纷倒闭。华盛造纸厂作为江苏省的龙头老大,仍有三百多名职工,年产值几乎是别人的两倍。但这一成绩来源于曹廉逊的辛苦交涉和左右维持。当时,民国政府经济部苏浙皖办事处主任张滋润到苏州接受“敌产”,就下令将华盛造纸厂没收为国有,因为该厂与日本人联营过,同时要求华盛停产。曹廉逊再三解释是出于胁迫而无奈联营,请求发还产权。后军警入厂,挂上了“中央第五印纸厂”的大牌子,强行查封。
曹廉逊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去接触接收大员们,请求发还产权,早日开工生产。后来虽经开脱,但还是被索取了不少“敌遗增益”费。同时,对华盛厂库存木浆等原材料作日方军事物资处理,要求由华盛益记纸版厂承购,厂里没钱,就逐年从利润里扣除。
1946年2月,华盛纸业终于复工生产,很多被解雇的工人陆续回来上班。可是到1947年大了。
1921年,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简称“上海面粉交易所”)正式开业,该所主要经营面粉和麦麸,分现货和期货,其成交价格对全国的面粉和小麦市价都有影响。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主席王一亭和杜月笙就曾先后担任过面粉交易所的理事长,足见这个位置在上海滩的举足轻重。
长丰面粉厂也进入这一交易所,因好友诸广成的关系,曹廉逊还进入了理事行列。1933年5月,诸广成因为要外出疗养,还把面粉交易所的重要事务交给曹廉逊代劳。
当时曹廉逊已经涉足多个领域,如1922年在上海创办大丰纱厂;1930年与苏州维顺银团达成协议,承租华盛纸版厂,几年后积累资金达30万银圆,遂接盘华盛产权,更名为“华盛益记纸版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苏州总商会改组后,在商会委员名单和新成立的“提倡国货委员会”委员中,曹廉逊的名字均位列其中,可见他的商业版图已从上海扩大到了苏州。
1932年5月,上海面粉交易所出版创所十周年纪念刊,曹廉逊作为交易所理事,他的照片和论文都在专刊上发布。照片上的曹廉逊英武俊朗,面相阔气,而他的经济论文也是颇有卓见:
滨海鱼盐,山原牧畜,南宜于稻菽,北良于麦稷,禹贡九等,厥上辨色,以有易无,其效益著。此所以商业虽不直接生产,下半年,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因为限额分配木浆,又被压低配额,生产维艰,机器时开时停。如此支撑到1949年4月,在很多造纸厂都彻底停业情况下,华盛厂很多职工还是不愿意离开,坚持留在厂里守护机器设备,希望等到复工的消息。
【父子接力归还保姆遗产】
1949年后,经历时代的变革,华盛纸业迎来了开工的喜讯。1971年,曹廉逊去世。此后华盛造纸厂的历史仍有曹家人的身影。那就是曹廉逊的儿子曹镇榕。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苏州古旧书店在苏州华盛造纸厂的原料堆中,抢救了大量的文献古籍,如邹韬奋主编的《抗战》《生活周刊》和《东方杂志》以及明清古籍等,总共收集了数百余斤,使这些珍品免遭损毁。仅在1961年9到10月期间,就从废书堆里,挑选、鉴别和整理出有历史价值和实用的书刊728部,其中有光绪版本的《彊村丛书》和康熙版本的《锦树堂书鉴》等,都是较好的古籍,79册的钞本《苏州摊簧》也是研究民间曲艺的重要资料。
在我收集到的史料中,有一件事非常值得书写。即曹家与保姆冷桂珍的事情。冷桂珍老家在扬州江都县张纲公社,在曹家服务做事近40年,最后也是在曹家去世的。
在保姆去世后,曹家人一直在继续做一件事,那就是“还债”。其中有好几封函件,其一写道:
张纲公社革委会负责同志:
兹有你社劳动大队祈家生产队吴祥发户家属冷桂珍同志已于本(1971)年3月20日在沪因病逝世,冷桂珍同志生前在我户当保姆已近40年之久,她在世时有些劳动积蓄曾于临终前亲自委托我处里弄革委会负责同志为了经后抚养她孩子吴祥发(小名扣狮子,今年13岁在乡下读书,跟他祖母二人共同生活),将他所剩积蓄要求你社有关民政部门代为掌握保管,按月代付给吴祥发生活费7元5角,直至吴祥发生长成年能够独立生活时,才全部归吴祥发来继承,特此函达。如蒙统一,情予函复,以便办理有关手续。
曹廉逊
1971年4月20日
很快,曹家人从上海邮局汇到江都张纲公社,冷桂珍的各项(有具体明细表)共计2019.71元——这两千多元是一个保姆在上海辛苦大半生的积攒。
两个月后,曹廉逊再次致信给张纲公社,其中复述了前事项,并特别注明:“此外,冷桂珍同志在世时,曾因帮助我户解决积欠国家房租等借款,在她本人临终前亦曾亲自向我处里革会负责人讲明,待今后国家有关政策下达后再处理,并已申报街道党委在案,特在转告。”落款时间为1971年6月16日。
次月,曹廉逊即去世,享年96岁。
三年后,曹廉逊之子曹镇榕继续致信给张纲党委会、革委会,仍旧复述前事项,还特别说明:“另外冷桂珍生前曾因帮助我家经济困难借给人民币,750元正(其中曹廉逊借580元,镇榕借170元),经冷桂珍本人生前呈报我户南二里革委会负责人在案,现蒙党的关怀,落实了工资政策,为此我户拟如数归还此款。由冷桂珍孩子吴祥发继承。”落款日期为1974年6月26日。
这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可以见证那一代人的信义和诚实。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