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善于学习三件事

2022-11-22 17:07:2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吴东峰

  秦基伟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名扬中外的上甘岭大战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近几年来,笔者有幸接受了撰写秦基伟将军传记的任务,在采访的过程中,听闻了许多秦基伟将军善于学习的故事,印象深刻,久久难忘。在此,特从初定稿《话说秦基伟》中选出以下三件事以飨读者。

读老舍小说

  在战争年代,秦基伟将军除了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及党中央文件外,还喜欢读“杂书”。所谓杂书,主要是小说之类。秦基伟认为,读小说很有意义,“我读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思想觉悟”。

  1946年9月,秦基伟在日记中写道:午睡前看老舍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是研究人的特点,我虽不是要研究人的心理科学,然而可以增加若干社会经验,及帮助提高文法、写作法,所以我对它的兴趣还不小。”

  在日记里,秦基伟还抄录了刘伯承的一句话:学习文化即等于打开大脑门上的一把锁。”由此秦基伟认为,政治上的提高必须同文化上的提高结合起来才有基础,不提高文化水平,要想在政治上、军事上求得提高是困难的。

  15军参谋长张蕴玉认为,秦基伟读现代小说,具有标志性意义,这说明秦基伟已经由工农型的军人向知识型军人转变了。有的工农干部完成不了这一转变,因此进步缓慢,而秦基伟则完全不同。

  秦基伟读的老舍小说是哪一本书呢?他的日记上没有记下书名,但记下了作品特点——着眼于心理描写、反映人的性格。这是老舍早期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有《老张的哲学》《二马》。

  据笔者网上检索,《老张的哲学》初版于1928年,当时印行数量很少。1948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才开始大量印行,一版再版。因此,秦基伟在1946年很难得到此书。

  《二马》在抗日战争中出版有两种,一种是上海开明图书公司1943年版,一种是大连书店1945年版。《二马》的基本内容如下:老马先生为继承哥哥的一家小古玩铺子的遗产,带着儿子小马,漂洋过海到了伦敦生活。不承想,二马爷俩对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温都母女产生了“爱情”。但二马父子对温都母女的恋情,无论如何都跨不过一道种族和文化偏见的鸿沟。

  老舍以异邦的亲身感受为基础,悲怆而又激愤地描述了马则仁、马威父子在伦敦受到的歧视和侮慢,这种歧视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在《二马》中,小说主人公渴望中国富裕强大,渴望中国人坚毅有为,有的文字甚至直接诉诸议论,表达了老舍痛苦的感受、热切的期望、深沉的思索。有评论认为,《二马》是一个爱国者唱出的一首激愤之歌。

  老舍是当时抗战文学的领导人之一,除了勤奋创作外,他还要联络各方,组织各种活动,并上前线采访和慰问将士。仅1939年下半年,他就先后去了5个战区,行程2万多里。二马》小说中反映的爱国情结有利于鼓舞抗战,因此这本书在民间流行甚广,被秦基伟读到的可能性最大。

  秦基伟读老舍小说“兴趣不小”,他能理解老舍小说主题的深刻内涵,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秦基伟日记中有一些细腻的景物和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明显地看出现代小说对他的影响。

研究《孙子兵法》

  2008年12月3日,笔者在上海延安饭店有幸采访了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他回忆起60年前在淮海战役中见到秦基伟的一幕,印象格外深刻。

  一日,向守志到纵队前线指挥部开会,见秦基伟军长正蹲在野战工事中读书,他问什么书,秦基伟答道:“《孙子兵法》。”言及此处,向守志依然钦服不已:当时,敌机飞掠而至,轰炸声一阵一阵,秦军长则聚精会神读书,令人肃然起敬啊!”

  老战士杨毓彬回忆,秦基伟在淮海大战中读《孙子兵法》,有这回事,这本书是秦基伟在双堆集战斗中捡到的。“那时敌人经常来空袭,敌机来了,我们都要从指挥所跑出来躲避,敌机走了我们就返回。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就在战壕边挖了个坑,蹲在坑里读《孙子兵法》。”

  在淮海大战中,秦基伟把《孙子兵法》反复看了多遍,对“势篇”中的“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等名言用心琢磨,还写下了他的阅读心得。1949年1月14日,秦基伟在日记中写道:“近日继续阅读《孙子兵法》一书,该书的军事指导原理,极有用于现代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孙子的‘正奇’法,即是阵地战及袭击、包围、迂回、侧击、阻击等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适合用当时敌我力量条件所采取的作战方法和手段。虽然是古代的军事学,但就现代战争指导上来说,以现代的经验和部队的装备加以丰富,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来,在渡江作战前的空隙时间,他再次研读《孙子兵法》。

  在秦基伟的日记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研读《孙子兵法》的点滴体会,如:

  整日继续学习孙子兵法,越看越觉得有价值。虽然这是一本历史的著作……但从现代战争指导上仍有新的意义。

  在许多军事书籍中,我很少见到像孙子这样系统而深刻的说明指导战争的原理,尤其对于身为一个所谓良将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及如何带领训练军队。

  阅读孙子兵法后,我觉得很有价值,许多原则迄至现在仍然适用。如何结合现代的军队各种具体条件灵活的变化的观点,以批判的接受过去历史经验。既不拒绝历史经验又不迷信过去的经验,而是能用者发挥,无用者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考验充实丰富,这样便变成活的物质力量。(《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秦基伟回忆,蹲在淮海战场的堑壕里攻读孙子兵法,说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意境。攻读《孙子兵法》,更加深了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解。毛主席博览群书,特别是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理论有较深研究,在他的著作里,有大量内容是对于《孙子兵法》中关于敌我、进退、攻守、利危、治乱、勇怯、饱饥、虚实、奇正等矛盾关系的辩证阐述,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我军在战争实践中运用的“游击战十六字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及“十大军事原则”等军事战略思想,无不吸取了《孙子兵法》的科学营养,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秦基伟晚年说:“这使我深切体会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必须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得其精髓,心领神会。直到现在,孙子兵法》仍然是我最喜爱阅读的书籍之一。”

坚持写日记

  二十一日十五时三十分钟,我们的红色炮兵开始试射了,一炮一炮地落在敌人阵地上,担任江防的敌人像老鼠一样到处乱跑。当我们炮兵开始时,敌人炮兵阵地向我炮兵阵地发出十余发炮弹,之后立即被我十一门山炮齐放压制。

  二十一时一刻,敌人发起一颗照明弹,黑的江面变成了白亮亮的,照耀着江面上的船只一阵一阵、一队一队的向着敌人阵地运动着,敌人开始扫射。

  紧张的渡江战斗开始了,我们的炮兵齐放,像雷一般的百余里的周围都听到轰轰的炮声,沉静而黑的江面突然变成激烈的炮声和亮红红的场面,这是最紧张而又具有决定关键的一段。

  二十四时,海关灯屋发出信号弹,茅林洲以西发现火光。这是突击部队登陆了,但没有得到正式报告,至二十二日三十分才完全证实我第一梯队主力登陆了。伟大的历史任务已经告成了,抵抗我军渡江的敌人全部被打垮……从淮海战役结束后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胜利的打过长江,迄至今晚大事告成,全军上下均感无上光荣。

  以上描写渡江战役的文字,摘录自秦基伟日记,他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5军军长。这篇日记全文两千多字,从渡江战斗准备到开始炮战、舟渡,一直记到15军登陆战斗胜利,读起来不但通顺流畅,而且生动有感情。人们很难想象,这篇情景交融的日记,出自一位没有任何学历的“大老粗”之手。

  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篇日记是秦基伟渡过长江后,即1949年4月22日凌晨,蹲在长江南岸大堤上一口气写成的。秦基伟夫人唐贤美说:老秦开始写时,天还没有亮,由警卫员用手电筒照着写。天亮了还在写,警卫员把手电关了老秦也不知道。”

  写日记,是秦基伟在战争年代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既能多识字,又学了理论知识。秦基伟自1938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1954年,16年风雨征程中从未中断,现在保存完好的日记有12本。唐贤美说:“前面的日记写得很简短,错字、漏字很多,言不达意,读起来也很困难,后来越写越好,越写越顺。到了1946年,老秦的日记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但把一件事情写得详细清楚,而且生动有趣,并且有自己的思考。”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斗中,秦基伟于道德洞坐镇指挥,最紧张时七日未眠,日记亦未中断,43天内,密密麻麻写满了半个日记本。唐贤美说,有一天,秦基伟到志愿军司令部开会,警卫员忘带日记本,他就用香烟盒纸写日记,第二天再誊抄于日记本上。秦基伟晚年说:“记日记是最好的学习形式。上甘岭战斗那几天,每天都有新战况,每天都有新事物,每天都有新感觉,不记岂不可惜?”

  警卫员梁榜栓回忆说:“我当警卫员,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秦军长背那个军用挎包,包里头随时都装着一本日记本。一天战斗下来,有时间他就多记些,没时间他就少记点。朝鲜战场上经常晚上打仗,战斗结束后他一般不会马上去休息,再迟再累也要记日记,可以说这是他天天如此、雷打不动的习惯。当然也有没有记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警卫员都知道,第二天一早一定要把日记本拿出来给他用。这是首长最在意的大事。”

  在秦基伟的带动下,写日记成了15军许多官兵的习惯,成为他们持之以恒学习文化的重要动力。梁榜栓就是在秦基伟的影响下写起了日记,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梁榜栓生前常骄傲地对女儿说:“秦司令是我学文化的第一位老师。”

  从1937年开始,秦基伟的警卫员计有十多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与秦基伟的“君子协定”一脉相承。这个协定,就是警卫员为秦基伟保管日记本,绝对不许弄丢。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日记本还给秦基伟记日记;次日起床后,秦基伟再把日记本交还警卫员保管。秦基伟的12本日记本,就是这样在戎马倥偬中保存下来的。

  (作者系文史学者、军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