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作平
一般来说,要了解20年前的生活,父母足以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要了解50年前的生活,那就得去找祖父祖母了;要了解70年前的生活,必须得有曾祖父或曾祖母在世,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才行。如果还想往前追溯,比如一百多年前的生活,通常的办法,只能通过图片接近真实。如果继续往前追溯,比如1000年前的生活,那唯一可以依凭的只有各种书籍。对我们来说,商朝已是3000年前的古代,我们和商朝之间的时间距离,大致相当于从商朝到半坡氏族时期。
还原商朝生活,我们可以依靠的除了考古,还有文字。但与后世——比如唐宋相比,商朝的文字记载非常简单、模糊,甚至歧义丛生,所以还必须加以推理和甄别,甚至适当的合理想象。
【区别阶层的衣】
先说衣。商人服饰的材料主要为麻和丝,其次是棉,再次是羊绒和动物皮;不论是哪一种材质,在制成衣服时,常常要把它涂染或是彩绘成各种颜色。
司马迁说商人“尚白”,就是流行白色,但从考古实证来说,商人似乎对黑更情有独钟。与前代相比,商朝的纺织技术更加先进,尤其是织绸。据沈从文先生考证,商代时人们已经能织极薄的精细绸子和几种提花织物,在铜、玉器上留下明显痕迹。
当然,由于分化严重,各个阶层的人的衣服也有所区别,甚至可以说泾渭分明。比如商王和贵族阶层,他们所穿衣服的面料都是精纺的锦绣丝织物和细葛布,而普通百姓只有粗麻葛布,甚至用秋后干黄的植物草茎编成衣服。
从款式上说,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款式。比如,一种右衽衣,衣长到臀部,袖长到手腕,袖口收束,配有精美的装饰和宽腰带,裹腿,着翘尖鞋,这就是商王及高级贵族的常服。
一种圆领的窄长袖花大衣,衣长到小腿——这是中下层贵族的服饰。至于赤身露体或是仅仅在肚子前扎一段布条,额头上戴一个圆箍——那是典型的奴仆打扮。
【丰富多彩的食】
再说食。我们今天常说“五谷不分”,五谷到底包括哪些农作物呢?
其实,时代不同,五谷的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因而五谷常常是一个泛指,用来代指粮食。
有意思的是,上古文献里先有“百谷”之说,然后有“九谷”“八谷”“六谷”之说,最后才有“五谷”之说。这中间隐含了上古人类的一大秘密——这说明,上古时期人类采集的野生谷物品种非常多,可以说只要是能充饥的都来者不拒。慢慢地,随着原始农业的进步,上古人类有了选择,经过年复一年的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那些产量稳定、易于种植的作物保留了下来,人们将它们统称为“五谷”,并成为人类长期的主食之源。
商朝时,最重要的农作物包括:粟,粟是中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时也用它来代指粮食,如唐诗里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北方民间把粟称为谷子,也就是小米。因为种植广、产量大,普通民众几乎一年四季都以粟为主食。黍,黍是黄米或大黄米,在商朝属于贵重粮食,要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经常食用,有时也用来酿酒。
麦,商时的麦是大麦,与小麦相比,大麦有着尖而刺的芒。来,即小麦。两河流域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它通过中亚进入我国新疆,然后再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商朝时,中原地区已有种植。不过,由于缺少灌溉工程,而小麦需要大量的水,估计种植比例不会太大。
稻,即水稻,去壳后即为大米。商朝时,水稻主要种植于南方地区。菽,即大豆,其原产地为东北地区,已有4000年的历史。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大豆,说明商人也有种植。高粱,高粱又称蜀黍,因其最早由蜀人培育。
有趣的是,由于石磨还没有发明,包括大豆和大小麦在内的这一系列粮食,都没法把它磨成粉之后再做成食物,而是统统或蒸或煮,因而被称为“粒食”。大豆不易消化,上古人类很可能大多会患有肠胃方面的疾病。
研究人类骨头中的C、N同位素含量,能得知骨头主人长时间里的饮食情况。专家们对河南偃师商城三件人骨样本和安阳殷墟39件人骨样本的检测表明,前者的主食以粟和黍为主,后者的主食以米和小麦为主。这也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商朝时,肉食仍然是一种奢侈品,普通民众尤其是奴隶估计一年到头也难得沾几回荤腥,而商王和贵族则是家常便饭。肉食还有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用途,那就是用于祭祀。其数量达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比如有一次商王耳鸣,宰杀了多达158只羊用于祭祀。
商人的肉食来源有三个途径,其一是饲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狗、羊、马、牛、鸡、鸭、鹅、鹿、象;其二是狩猎到的野物,主要有:象、犀牛、虫草、豹、野猪、野牛、扭角羚、麋鹿(即民间传说的四不象)、狐、狸、獾、獐、梅花鹿、兔、猴、竹鼠、田鼠等20多种;其三是水产,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鱼骨,经鉴定有黄骨鱼(南方称为黄腊丁)、鲤鱼、青鱼、草鱼、鳟鱼、鲻鱼,郑州商城则出土过鲟鱼骨。鲟鱼分布于长江流域,体重可达千斤以上,是千里迢迢运到商王城的贡品。
为了使食物更美味可口,商人“研发”了不少调味品。主要调味品大致包括这样几种:梅。古籍《商书》上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梅曾经和盐一样,是制作食物时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在一些史前遗址中,梅核的身影已经出现。到了商朝,梅更是深入到了普通商人的生活。如陕西泾阳高家堡的晚商遗址,出土了几只铜鼎,里面盛有兽骨和梅核。其中一只鼎里盛有一块羊腿,以及34枚梅核。只是,这顿令人垂涎的美餐,它的主人还未来得及享用,便因某种后人无法知道的原因离开了,而商朝的美食,也就得以穿越三千多载茫茫时空,进入了现代人的视野。
醯(音xī)。醯就是醋,古人又把它称为酢。它的出现比较偶然——先民在酿酒时,由于醋酸菌的大量繁殖,酒变酸了,无法饮用。从酿酒的角度说,自然失败了。不过,从另一角度说,却在无意中发明了醋。这对于经常以各种肉类为食的古人来说,醋的滋味足以解腻助消化。
糖。人类获得的最早的糖,是天然的蜂蜜。直到今天,在一些边远山区,仍有人从树上和岩洞等地方寻找到蜂巢,从而取得蜂蜜。蜂蜜之外,人工制造的具有甜味的食品,季羡林先生认为,一共有两种,一种被称为饴,一种被称为糖。
制作饴和糖的主料,最初是糯米,后来也用大麦或小麦。其中将清一点、软一点、稀一点的称为饴;将稠一点、硬一点、干一点的称为糖。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饴是专指用麦制作出来的糖,也就是如今还能见到的麦芽糖。
花椒。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一直以麻辣鲜香闻名。其中独到的麻味,来自于一种芸香科小乔木的果实——花椒。在河南固始葛藤山的一座晚商时代墓葬中,从墓主身旁出土了几十粒花椒。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把花椒作为调味品,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盐。盐是所有调味品中登台最早也最重要的。据根其来源,盐可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和矿盐。以上述诸种调味品里,虽然每一种都有其独特而珍贵的风味,但应该说,多一种是锦上添花,少一种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盐却不同,它是所有调味品里必不可少的。
一旦缺少盐,不仅所有菜肴都淡而无味,并且时间稍长,还会诱发多种疾病。由于盐只能存在于大自然的某些特殊之地,如大海、盐湖、地下,人工无法合成,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盐都是由国家专控的特殊商品,盐税也曾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
山西运城有一座河东盐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最著名的盐产地。河东盐池曾是远古中国中原各部族长期争夺的重要目标。占据盐池,便有了成为各部族共同领袖的资格。据传,黄帝与蚩尤之间的生死决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争夺对河东盐池的控制权。
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古人在计时方面非常粗略。我们如今把一天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为60秒(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分下去,但一般生活中已经用不着),而古人则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8刻。
不过,在商朝时,记时比这还要粗略。甲骨文里,有一些表示一日之间不同时段的词语,其中不少来自于日常生活用语,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饮食习惯。比如大食和小食,大食在上午,小食在下午。大食和小食这两个时段名的存在,暗示了商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今天不同。之所以有大、小食之分,在于上午进食后需要从事劳动,故而饮食相应要丰富一些。小食已近日暮,日入而息,只需胡乱应付一下即可。
【五花八门的酒】
青铜制造在商朝走向了巅峰,一说到青铜器,我们就会联想到商朝和商人。出土极多的青铜器中,既有饮食器具,也有酒器和礼器,那么,哪一种类型的青铜器最多呢?
毫无疑问是酒器。根据酒器的形状和用法,青铜酒器就有:觥、卣(音yǒu)、彝、尊、壶、觚(音gū)、觯(音zhì)、爵、勺、角、盉(音hé)、斝(音jiǎ)、罍(音léi)等。考察已发掘过的商人贵族墓葬,陪葬的青铜器里,酒具也超过了其它器具。且很有意思的是,酒器一般和棺木一起放在棺椁之中,而鼎、筤、豆等饮食器具一般都放在棺椁外。
种种迹象表明,商人极为好酒。根据酿造的原料不同,商人的酒有好几个品种:醴。醴是一种度数很低的甜酒,用稻米酿成。在作醴时,需要用发了芽的谷粒来作曲药,如果天气热的话,一个晚上就熟了。醴有不少酒糟,略近似于醪糟。饮用的时候,要使用一种称为柶的器具——略似现在的汤匙。
鬯(音chàng)。鬯用黍酿制,是一种高档酒,可能为贵族专享。在祭祀或其它重大场合上,一定会有它的身影。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单纯的黍酿造,称为“秬鬯”;另一种还要加入郁金香,称为“郁鬯”。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郁鬯并不是加入了郁金香,而是加入了其它芬香物质,因而酒气香郁,故有此称。
果酒。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中期遗址中,曾发掘出一个酿酒作坊,作坊里有许多桃仁和枣核。考古工作者估计,这些果实就是用来酿造果酒的。
药酒。同样是在河北藁城那座商代中期的酿酒作坊里,还出土了大量草木樨和大麻籽,这是两种可以入药的植物。这说明,商人饮用的各种酒中,还有药酒的一席之地。
在物质不丰、技术落后的殷商时代,普通民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几乎没有“夜生活”一说。只有贵族们才有可能在晚上点亮庭燎,聚众泥饮。就像是为了验证大禹在初次饮酒后断言,后世一定会有君王因酒而亡国的预言一样,夏因酒而亡,商后来也因酒而亡——酒当然不是亡国的全部原因,却是重要原因或是亡国原因之一。
【身份不同的住】
遍观人类居所,身份不同,居所的形制、面积也不相同。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还没出现阶级分化时,大家都住在同样的山洞或是地穴里,自然没有区别。但到了商朝,阶层早已出现,贫富开始悬殊。
在郑州商城遗址东北部,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宫殿基址。这座宫殿基址由多处建筑构成,最大的建筑有两千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一百多平方米。考古工作者根据种种蛛丝马迹推定,这就是商代早期的商王王宫。王宫的台基呈长方形,每间隔两米左右就有石头柱础,用以支撑房柱。虽然时隔三千多年,仍可以想象当年的雄壮与精美。
在河北藁城,也曾发掘出一处由七个大小形制不一的房屋组合而成的院落。考古工作者推测,这应该是商朝贵族的宅第。这些房屋有尖顶,也有平顶,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有庭院有花园,还配套有水井、地窖和垃圾坑,功能十分完善,堪称商人的高尚住宅区。
王室和贵族居住于殿堂和华舍,普通民众便等而下之了。在河南柘城孟庄遗址,发现了三间商代房屋基址。三间房子紧密相连,中间房子最大,两侧房子较小,看得出它们之间的主次之分。最大的房子面积也只有18平方米多,最小的则不到8平方米,整套房子的总面积,也就30多个平方。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这三间屋子最大的那间,里面有用来做饭的长方形灶坑。那么,这间最大的房子,显然是这家人的活动中心,它既是客厅,也是厨房和饭厅,甚至还是起居室。西边的一间屋子,里面放有陶瓮和陶钵等器具,很可能是这家人的当家人住的地方,因为用来盛放粮食的瓮钵都在他的居室里,由他亲自掌管。
平民的房舍狭窄拥挤,但总算是能够充分采光和通风的地面建筑,条件最差的是一些奴隶的住所,他们多半居住于一种深一米到六米,直径两到七米的半地穴之中。从出土的商代遗址来看,半地穴的主人也不仅仅是奴隶,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地位低下的平民——除了还具有人身自由,他们在经济上比奴隶也好不了多少。
在山东平阴朱家桥晚商遗址,23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21座半地穴式窝棚,有方形、圆形和曲尺形三种。最大的面积也不超过12平方米,最小的则仅仅只有7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斗室”。不仅面积小,并且构筑非常简陋,地面坑洼不平,没有经过修整和夯打。室内有土坑和一些陶制的生活器具,以及蚌镰、骨镞、铜镞、纺轮、石杵、网坠等生产工具。这些东西说明,这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大家族,生活过得比较艰难。
考古学大家李济先生曾推测,商代的建筑有14个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几点是:有高台;有以木板或版筑建成的墙壁,墙壁上多半有美化装饰;有大小木柱支持的房架;有人字形的屋顶或木杠横排的平顶;可能有双层楼阁;有系统的排水沟;有土堆或木架的台阶;有窖藏用的坑;有园林。
如果比对后来出土的商代遗址,我们会发现,李济先生的推测很准确。
尽管我们今天距商朝的时间已有三千年之久,但大体还能还原商人修筑房屋的工序:他们在选定的空地上清理出一块地基,挖去表层泥土,形成深度在半米左右的一个浅基坑。(如果你参观过建筑工地,会发现这种建造房屋之前先挖出基坑的方式至今未变。不同的是,今天的基坑更深,且由各种机械来操作。)挖出基坑后,再从近处取来净土填入基坑,并用石头或木头将它一层一层地用力夯实。填到与地表齐平时,再涂上一层细泥并抹平,之后用火烧烤,使地面变得坚硬。
修筑工作至此完成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间隔一定距离竖立木头为支柱,支柱与支柱之间,用植物茎杆编织为墙,外面再涂上湿泥土。到了预定的高度,再搭上人字形的屋顶。这种墙称为木骨草泥墙。另外尚有一种夯土土墙,即用四块活动的木板组成一个长方体,往里面倒入泥土并将其夯实,然后一层层、一段段不断加长、加高,使之成为墙体。
商人相信万物有灵,反映到建筑上,有一种习俗,那就是用牲口祭祀。商人相信,只有通过祭祀天地,才能获得鬼神的欢心,从而让它们庇护自己。决定能否获得鬼神欢心以及欢心程度的,在于祭祀的牺牲是否隆重。
据学者考证,商人在建造房屋时,要进行四次祭祀。第一次是奠基,基坑挖成后,在基坑下面再挖一个小坑,里面埋一条狗或是其他,这就是奠基的原始意义。
在殷墟小屯北地,发掘出53座基址,考工工作者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乙组是商王王宫所在地,用了15条狗作为牺牲。第二次叫置础。当基址夯实后,在竖起立柱之前,再次埋下各种祭品。以乙组为例,挖了19个坑,埋下98条狗,40头牛,107只羊和其他。第三次叫安门。在大门外的地下,分别于内外左右埋葬人和动物,以示守护。第四次叫落成。即建筑完工后,在建筑前面埋列车、马、人、兽,以示庆祝。
【因地制宜的行】
在石器时代,人类力量弱小,且各自为政,为了填饱肚子而用尽洪荒之力。那时,人类的活动局限于相当狭小的区域,除了氏族的居住地附近,其它大多数地方都是亘古未经人迹的莽原,既无道路,更无交通。
到了大禹时代,古籍上说大禹开九州、通九道。“九道”不是指狭义的九条道路,而是由他的王都阳城通往九州各要地的路网。为了保障道路交通,自夏朝起,架设桥梁,维护要津就成为国家实政之一。
经过夏朝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商朝时期,交通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首先是发达的路网。商朝的王城不断迁移,如果加上商取代夏之前多达14代人的先公时期,商人迁都至少有13次以上。每一次迁都无疑都会有一次道路的开拓或修复;另外,历代商王多次对外征伐,从而形成了一条条因军事需要而开辟的道路。其次是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商人的主要交通方式都有哪些呢?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大概知道古人出行时往往依靠牛和马,商人也是依靠牛和马——对牛和马的利用,正是从商人开始的。
《管子》说:“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所谓皂牢,就是饲养牛马的圈栏。商人的祖先王亥发明了牛车,到商人立国后,牛车成为了最重要也最平民化的交通工具。和平时期,它载人载货,远行经商;战争时期,又是最实惠最耐用的后勤补给工具。不过,牛车虽然便宜,且运载量大,但速度太慢,而且在有身份的贵族眼里,牛车与他们的地位不相称。因此,贵族阶层的人多半使用马车。
马车不仅用于普通的交通,也是战场上征战的利器。吕氏春秋》说:“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乃入巢门,逐有夏。”成汤讨伐履癸时,投入了70乘马拉的战车,以及6000人组成的敢死队,从而将其一举击溃。70辆马车,看上去似乎数量并不算多,但在青铜武器都还没有普遍使用的前提下,这些纵横奔驰、来去如风的马车,无疑就是所向披靡的杀器。
考察商朝出土文物,商朝的马车一般都是两匹马拉动,偶尔也有三匹或四匹的。
今天我们常用一个词:马力。马力一词的由来,和英国科学家詹姆斯·瓦特有关。200多年前,工程师根据瓦特的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改良后的蒸汽机。一家啤酒厂订购了一台,厂主想确定一下它的效率到底有多高,于是他选了一匹最强壮的马,让它不停地工作了8个小时。
8个小时里,这匹马一共汲上了200多万千克的水。经过折算,一匹马每秒能把75千克的水提高1米,即1马力等于75千克·米/秒。后来,就规定1马力等于75千克·米/秒,也等于735瓦特。
以马力作为标准来计量功率,这说明,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马都是人类曾经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不过,商朝时,乘坐马车并不是一种享受。木质的车轮缺少弹性,地面全是土路,再加上马车没有减震,不难想象颠簸的艰苦。
马的重要,除了它可以与木车相加成为马车外,还在于马可以单独骑乘。根据古籍记载,一般都把中国人骑马的时间上限,定于东周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实证却表明,骑马早在商朝时就出现了。如1936年殷墟发现了一座人、马合葬墓,内有1人1马1犬,人装备有铜刀、砺石、镞和玉策等,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供骑射的成分多,而供驾车的成分少”,是为“战马猎犬”。
与牛车和马车相比,商人还有另一种更为舒适的车。但这种车不仅速度和牛车一样慢,而且只能作短途旅行,这就是辇。辇又称为步辇,是由人力来牵引的两轮车。
与辇异曲同工的是手推车。二者的动力都是人力,只不过辇由人在前面牵挽,手推车由人在车后推动。另外,辇为二轮,手推车则为独轮。在成都平原,这种手推车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方言称为“鸡公车”。
在商朝时期,中国的气温普通比现代偏高。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到处都是茂密的亚热带森林。森林里生活着众多的动物,其中如今只能在云南边境热带地区才能看到的大象,曾经普遍生活在中原大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象牙和象骨。甲骨文里关于象的记载屡见不鲜,内容涉及猎象、驯象以及用象祭祀等。商王统率的军队中,甚至有一支由大象组成的骑兵。民用时,大象力大而温顺,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交通工具,历史上称之为“商人服象”。
甲骨文里有这样一段卜辞:“癸酉卜,亘,贞臣得?王占曰:其得惟甲、乙。甲戌臣涉舟延,臽弗告,旬又五日丁亥执。十二月。”这段文字是商王的一次占卜记录,大意是有奴隶逃亡了,商王就在癸酉日那天占卜,问奴隶能否抓回来。他根据卜兆判断说,在甲日或乙日可以抓到。在甲戌那天,发现奴隶过了河,于是商王派出船只渡河追捕。没想到船被陷在了浅滩上,负责此事的一个叫刍的人没有及时报告,直到又过了15天,才于丁亥日抓到了奴隶,占卜的时间在十二月。
这条卜辞的内涵相当丰富,其中说明船只已成为商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商朝的船只,已经从上古时期简陋的竹筏和独木舟,升级过渡为木板船。《中国交通图典》认为,“由独木舟和筏类工具发展质变到木板船,是中国古代造船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它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及河运史上的新篇章”。
关于商人的交通,还有一件至今仍扑朔迷离的事值得特别一说。美洲被称为新大陆,是因为它直到15世纪才被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但一个石破天惊的说法是,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准确地说是商人——就到达了美洲。
证据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学者们发现,在美洲,尤其在墨西哥,有不少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风格酷似的墓碑、雕塑、壁画、石刀、建筑、陶片、铜器和纹饰。其二是上世纪7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南部浅海发现了两个石锚,石锚的年代应在2000年以前。根据对它的研究,制造石锚的岩质不存在于北美太平洋沿岸,反而与太平洋另一岸的中国南海海岸地区所产的一种灰岩相同。
正是这些证据,使得一些欧美学者提出,商人早在三千年前就到达了美洲。国内一些学者则进一步推测,商朝灭亡后,商的遗民们利用高超的航行技术,由山东半岛下行到达台湾,再利用洋流北上琉球,经过日本东北部,进入西风漂流带,过阿留申群岛,横渡北太平洋,从而抵达北美洲,再随加利福尼亚的海流而至墨西哥。
当然,这些推测还只是一种假说,目前既不易证实,也不易证伪。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