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 风
对于近代的杭州来说,来自福建的林氏名人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乃至经济事业有建设之功,并影响后世。
杭州知府林启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晚清时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触忤,任浙江衢州知府。1896年调补杭州知府,合有5年。林启守正不阿,精明笃实,清廉治政,杜绝一切官场陋规,并勒石以俾民共晓,故史书称之为“两浙循良第一”。
林启在杭州兴办了3个新式教育机构——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养正书塾、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此三校于二十世纪前半期对浙江文教与经济事业均起了发酵作用,且影响也不限于一省。林启生前在杭州西湖孤山植梅百余株,并留有“为我名山留一席,看人宦海渡云帆”之句。林启逝世后,家属本拟运柩归福州,杭州人表彰其功绩,劝葬孤山,以为纪念。
此后,陈汉第、邵章、项藻馨、蒋百里等杭州闻人建议组织“林社”,社址即在西湖孤山一角,与“梅妻鹤子”的林逋墓、鲁迅雕像相聚,俾人瞻仰和纪念。当年建立时,赫然有林启的神像,并刻其贤僚佐高啸桐先生像,以为附祀;此外,陈列有立社公牍、留葬之牍等,今融为西湖一景。
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人。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思考中国富强革新之术。他中年科场蹭蹬,考进士不中,遂在京城任中学国文教员。林纾擅桐城派古文,乃大得桐城派大师吴汝纶之推重,名声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1901年,林纾客居杭州时,与同乡林白水等人创办《杭州白话报》,并为该报撰写白话道情,风行一时。其所撰游记,也颇多成为范文,如描写杭州景物的《游栖霞紫云洞记》《记云栖》《记九溪十八涧》《记超山梅花》《游西溪记》《记花坞》《湖心泛月记》等。当时,他还在杭州的东城讲舍担任讲席,设帐授徒。除在东城讲舍授课外,林纾还协助林启举办养正书塾和蚕学馆。
当时,林启与同乡林孝恂敦请林纾、林白水为教师,在两人的家塾中为他们的子弟讲学。林氏家塾分设东、西二斋,林纾课东斋,授古文辞赋;林白水主西斋,讲时务经世之学。这些子弟中,有著名的林长民、林肇民、林尹民、林觉民兄弟四人。林觉民即黄花岗起义英烈。
林纾在杭州居住了将近三年时间。起初,他因百日维新的夭折而心灰意懒,遂用情于杭州山水,聊以排遣心中的郁闷。继经历庚子之变,其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严重的刺激。最终,正义感、维新热诚和报国志愿使他很快振作起来,投入笔耕,于1901年完成了《黑奴吁天录》(今译名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
正是在杭州,林纾成为举国瞩目的翻译家和文学家。若以“新学”眼光视之,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若以“旧学”眼光打量之,他的译笔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柳”之传统文学神韵。如是,新旧通吃,林纾做到了“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的心愿。
林纾从事翻译,但他本人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得依靠旁人代译和转述,以及自己“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因此,“林氏名译”是翻译和创作合一的产物。最开始时,林纾遭逢母丧,妻子病故又接踵而至,友人魏翰、王寿昌等人遂劝其译书,以走出消沉的困境。晚清一枝独秀的翻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就是这样问世的。
后来,林纾与众多友人合作(特别是杭州友人),致力于翻译外国小说,笔述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被誉为“译界之王”。所谓“译才并世数严、林”,并非虚语。“严”即严复,他也曾在《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中称:“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说的就是在杭州设馆授徒并兼翻译的林纾。
报人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福建闽侯人,又名少泉,字万里,号白话道人。他早年拜高啸桐为师,至弱冠之年已是闽南名士,浙江石门知县林孝恂慕名邀请他和林纾在其家塾授课。后来,他们又被杭州知府林启邀聘,参与筹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林白水与林纾两人年龄相距颇大,但彼此看重,成为挚友,经常一起吟诗作赋、联句唱和,可谓惺惺相惜。
回乡后,林白水创建了福建第一所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再后,又被林启请回杭州,出任求是书院总教习,并参与创办了《浙江潮》杂志。1902年,林白水赴上海,与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及爱国学社。
林白水在福州、杭州、上海等地办学办报,可谓斫轮老手(指经验丰富、水平高超之人——编者注)。1901年,他应名士汤藻馨所聘,出掌《杭州白话报》笔政;1903年,又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其时蔡元培亦创办《俄事警闻》,聘林白水为该报主笔;1916年,林白水在北京创办《公言报》;1921年,林白水创办《新社会报》并自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编,1922年改为《社会日报》。
因抨击北洋政要等事由,林白水于1926年8月被张宗昌捕杀。其遇害时,《京报》社长、主笔邵飘萍也已被奉系军阀所杀,两人殉难相隔仅近百日,当时舆论称“萍水相逢百日间”,可谓传神。
林长民、林徽因父女
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自号桂林一枝室主、双栝庐主人等,福建闽侯人。其父林孝恂系前清翰林,官仕浙江,历任金华、孝丰、仁和、石门诸州县地方官。1901年,林长民与林纾、魏易等人主编《译林》月刊,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林长民曾参与发起五四运动;1925年,在军阀混战中参与郭松龄倒戈,中弹身亡。
1904年6月,林长民和夫人何雪媛的长女林徽因出生于杭州陆官巷(今吴山广场西侧),迨林长民远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林徽因便与母亲相依为命。1909年,他们迁居至清波街蔡官巷。
幼时,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泽民为其授课启蒙,和众多表姐在家读书。8岁之前,她一直生活在杭州,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杭州美丽的山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后来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杭州风土人情的描写和赞颂。1934年,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回到杭州,曾制订了一个重修六和塔的计划,可惜因日寇入侵,未能实施。
在西湖畔的花港观鱼公园,有一座林徽因纪念碑落成于此,由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这是一块新颖别致、镂空形式的纪念碑,碑面上是林徽因的裙装倩影,与西湖美景融为一体。碑文写道: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这是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中的一段文字,以之喻其人,可谓的论。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