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名厨的上海往事

2022-11-22 16:49:5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周松芳

  在涵盖中西所有菜系的“2022年黑珍珠全球283家上榜餐厅”中,粤菜餐厅以64家继续大受欢迎,其中广州占13家,其余深圳5家、汕头4家、顺德2家,另香港10家,澳门7家。而外地的23家餐厅中,上海11家,仅次于“粤菜大本营”广州,而高于以“新派粤菜”著称的香港——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民国时期海派粤菜的“高光时刻”。

  我们知道,“食在广州”得名的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悠久。清初,屈大均说岭南饮食之美,是由于“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然而到咸、同之际,广州食柄,犹操于“姑苏酒楼同行公会”。清末民初,以接待当时的官宦政客、上门包办筵席为主要业务的八大“大肴馆”——聚馨、冠珍、品荣升、南阳堂、玉醪春、元升、八珍、新瑞,均是属“姑苏馆”组织的,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食在广州”的全盛时期,全市仍有100多家大肴馆,可见“姑苏馆”的影响力及其流风余韵。真正唱响“食在广州”的,反而是上海。当时的上海是各大菜系兼容并蓄、奋发比拼的大舞台——事实上,几乎所有“八大菜系”的形成,都是它们在走出各自乡邦之后,跨区域、跨市场融合发展,调适众口,才可能获得认可,赢得名声,成为享誉全国的一大菜系。

  民国时期,粤菜风行上海,尤其是新雅饭店的粤菜,还赢得了“国菜”的殊荣。“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的后人、著名剧作家舒湮(冒效庸)曾说:“粤菜做法最考究,调味也最复杂,而且因为得欧风东渐之先,菜的做法也搀和了西菜的特长,所以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上海的外侨最晓得‘新雅’,他们认为‘新雅’的粤菜是国菜。”这里面,厨师当然立下了首功。

  我们不妨从解放初期的肖良初、康辉说起,回望往日的辉煌。

  【“粤菜国厨”肖良初、康辉】

  1951年,国家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锦江饭店,首任行政总厨即广东顺德人肖良初。当年在上海滩为了维护利益,肖良初曾组织粤厨互助组织,与另外九位顺德籍厨师结为兄弟,业内有“十兄弟”之称。他还有一位顺德籍的师父郭大开,也是一代名厨。

  1961年顺德大良公社书记的月工资是70元,大学一级教授(如中山大学陈寅恪先生)的工资是381元,而肖良初在锦江饭店的月工资是540元,可见其身价之高,没有特殊本领,是享受不了这等待遇的。再者,锦江饭店是在著名的锦江川菜馆的基础上组建,大名鼎鼎的川籍女士董竹君任董事长,厨师长请的却是顺德人肖良初,也可看出粤菜在上海的地位、顺德籍厨师在上海的地位。

  在锦江饭店,肖良初先后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王、总统、首相、总理等政要主厨或安排菜式,其中的“三大杰作”,足以写入历史。其一是1952年,他作为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厨师代表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不仅以一款“荷叶盐鸡”夺得烹调表演会金奖,而且“征服”了当时的东德总统皮克,获赠金笔和亲笔签名个人照片,堪称外交轶事。其二是1954年喜剧大师卓别林访沪,吃了肖良初的“锦江香酥鸭”后,叹为“毕生难忘的美味”,竟向周总理提出打包两只带回美国与家人分享。其三是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问上海,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锦江饭店设宴款待,肖良初以76岁高龄重出掌勺,一下引爆了香港媒体的兴奋点,报道几欲喧宾夺主:“船王午宴英相,顺德厨师掌灶”……

  其实,肖良初传奇生涯的顶峰,应是在1961年的联合国日内瓦会议上。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联合国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了维护这一成果,1961年,联合国再开日内瓦会议。古语云:折冲樽俎,即在酒席宴会、觥筹交错间解决重大问题,这也是周恩来总理最为擅长的外交技巧之一,效果如何,掌厨政者的表现非常关键。当此之际,外交部长陈毅点名肖良初当主厨,而肖良初所创制的“八珍盐焗鸡”,受到各国嘉宾的交口称誉。这款名菜,乃是在广东客家菜“东江盐焗鸡”的基础上,在鸡腔内加入鸡肝、鸭肝、腊肉、腊肠、腊鸭肝、腊鸭肠、腊板底筋、酱凤鹅粒等配料,用荷叶包覆,外层再裹以锡纸,在海盐中焗熟。如此,鸡肉的鲜冶、盐香的浓郁、荷香的清淡、腊味的馥郁,能神奇地集于一体。

  1955年,北京饭店扩建后,国务院派专人到上海,委托锦江饭店帮忙挑选推荐厨师人选,肖良初“举贤不避亲”,推荐了当年“十兄弟”中的老小、31岁的康辉。

  康辉祖籍广东顺德龙江,父亲是一位茶楼点心师。可惜在14岁那年,父母双双亡于日寇战火。好在上海粤菜馆生意不错,对粤乡厨工需求量大,遂投奔而来。他先在大东酒家当学徒,出师后入金门饭店,再辗转南京、杭州等地,一番历练之后,1940年代后期重回上海。

  当时的北京饭店可是厨师界大咖云集之处——川菜有“南肖(肖良初)北范”的范俊康,淮扬菜有朱殿荣、王杜昆,粤菜也已有张桥、郭时彬,湘菜有陆俊良,豫菜有侯瑞轩。

  1958年周总理又亲自指示,把著名的传统私家菜“谭家菜”请了进来,彭长海、陈玉亮堪称正宗传人……虽然高手如云,但康辉很快脱颖而出,1961年被委以重任,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当厨师。

  1957年7月,在接到毛主席将在北京饭店宴请越南主席胡志明的任务后,康辉和他的同事们根据两位主席的年龄和饮食习惯,制定出针对性强、口味适合、少而精的素菜食单,安排了“筒子鸡”“烤鸭”“核桃酪”等烹饪质量高、制作考究的特色菜,符合特定的宴会气氛,受到两位主席的称赞。后来,胡志明每次来中国访问,都要请康辉到身边服务,尤其喜欢吃他做的“脆皮鸡”。

  宋庆龄对粤菜情有独钟,每次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外国贵宾,她都要请康辉大师亲手主理。宋庆龄最喜欢吃他做的广东名菜“酒烤比目鱼”,这道纯正地道、色味俱佳的家乡菜,无可争议地成为宋庆龄表达自己待客之道的“保留作品”。康辉后来说起这道菜,倒是颇为轻描淡写:“比目鱼烤出来,浇一点沙拉油,就可以上桌”,“做法很简单,用不了多少时间”。实际上,他口中的“用不了多长时间”,从头到尾也要花5个小时。

  让康辉最难忘的,莫过于1961年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做菜长达一年之久。他总是千方百计想点子,每日每餐创新手法,结合传统技艺,不断翻陈出新,调换口味。例如,秋冬偏重浓郁口味,春夏则偏重清淡口味。他不仅做粤菜,还做川菜、淮扬菜,多次受到毛主席的赞扬。1962年,是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第一年,那年的年夜饭只允许为主席做几碟湘味辣椒、苦瓜、豆豉等小菜,再配上大米饭加馒头,唯一撑场面的是葡萄酒,因为主席还邀请了溥仪、章士钊和另外三位贵客。

  后来,康辉出任北京饭店行政总厨,并负责筹建钓鱼台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餐厅,构筑起北京国宴的三足鼎立格局。至此,南、北两大国宾馆,悉由顺德人掌勺,顺德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新时代的“国菜”。康辉更是在1982至1984年间,三次应邀赴法交流切磋厨艺,名动法兰西,被法国名厨协会聘为会员,并授予“烹饪大师”称号;1985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当选为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2002年被授予“国宝级烹饪大师”称号——全国仅16人获此殊荣。

  【“粤人饮誉厨坛者,大有人在”】

  除肖、康二位大师外,《上海饮食服务业志》中载录了11位各菜系名师小传,其中粤菜2人,分别为李金海和冼冠生。

  李金海为广东番禺人,1888年入福州路杏花楼厨房间当学徒,后成为该店厨房的当家名师。杏花楼原是一家广东风味的小吃店,至上世纪20年代,由李金海集资接盘,以后他又盘进隔壁小旅馆,翻建加层,扩大营业面积。1927年新店落成后,杏花楼已成为具有七开间门面,四层楼面,备有电梯上下,经营“中西大菜、喜庆筵席、龙凤礼饼、回礼茶盒”的著名酒楼。

  1928年,李金海见广式月饼畅销上海市场,便从原来生产龙凤礼饼的基础上,聘请了月饼名师,试制广式月饼,着眼于创制本店特色。从这年中秋节开始,就借鉴锦芳饼家和冠生园的月饼,逐只进行解剖,精心研究,然后定出自己的用料和配方,试制了五六担(每担50公斤)月饼,赠送老顾客品尝,广泛听取意见。后又经过2年试销,反复改进,不断提高,使产品有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众多顾客的赞扬。在此基础上,他坚持选用优质原料,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如选用储存两年以上的玫瑰花取代高粱酒作香料,创制了“玫瑰豆沙月饼”。

  李金海还借用神话传说、名胜古迹,先后创制了定名为“嫦娥奔月”“月中丹桂”“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30多种高质量的特色月饼,并请著名画家绘“嫦娥奔月”彩色国画配贴盒面。由于杏花楼月饼质量好,定名优美,装潢精致,因此倍受顾客欢迎。产品问世不久,其产量、质量均跃居全市同业之冠,盛销不衰。

  冼冠生出生在广东佛山一个裁缝家,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14岁时来沪,在表兄所开的“竹生屋”饮食店帮伙。几年后在九亩地自设“陶陶居”点心店,但业务清淡。当时上海文明戏盛行,南市“新舞台”戏院演出连台本戏经常满座,冼就试制陈皮梅和果汁牛肉干等在戏院门口出售和场内托盘叫卖。由于风味独特、价廉物美,颇受人们欢迎。冼又专程回佛山老家,学习制作话梅技艺。

  重返上海后,他精心制作产品,并用印有“香港、上海冠生园”字样的商标纸包装,美观卫生,颇受欢迎。未几,在老城厢附近就小有名声。1915年由“新舞台”名演员夏月珊等人出资,冼冠生以商店和设备作价入股,在九亩地开设食品店,取名“冠生园”,冼冠生任经理。由于他经营有方,三年后,冠生园改合伙为股份有限公司,资金增至15万元,并设董事会,冼仍任经理。之后,他在局门路建一自产自销的食品工场。冠生园牌子在上海打响后,冼又在南京路设总店,九亩地原址改为“冠生园”老店,并在二马路设发行所,经办批发业务。

  冠生园在上海奠定基础后,冼冠生又积极筹划向外地发展。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在武汉、天津、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建立起分店,分店之下再设支店、代理店。同时设一个食品厂,一个发行所,形成工商一体的食品企业,使冠生园在上海食品行业中同泰康、梅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冼冠生热爱祖国,他以“食品救国”为口号,以价廉物美的产品与充斥上海的洋货相抗衡。

  1937年淞沪战争中,冼冠生加紧劳军生产,将面包、光饼、咸鱼、酱菜等用卡车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将士。为此,冯玉祥赠他“现代弦高”的称号。解放后,冼冠生继续主持上海冠生园业务,至1952年去世时止。

  上述这些名厨大师,因为列名入传而为今人所熟知,其实更早的一些名师,因时代的变迁,今人大多不复知晓。1942年6月3日,申报》刊发了一篇《漫谈十家粤菜馆》,说当时上海第一流的菜馆,几乎全是粤菜馆,而其他地方菜的菜馆,甚至连华人所设立的西菜馆在内,无论在资本、设备、人事、菜式,各方面都相差太远,所以若以第一流说法,粤菜几乎是“清一色”——“那清一色的份子是新雅、新华、京华、红棉、美华、金门国际、荣华、南华……与最近行将开幕而已轰动全沪的新都饭店,却巧合成‘十大家’。”然后特别介绍了京华粤菜馆的名师梁炳:“京华最大的特点是厨子梁炳的好身手,四只热炒尤见‘眼儿美、美在眉’。”

  1945年5月20日的《繁华报》刊登了一篇《广东人的吃》,也写到已跳槽康乐酒家的梁炳,并历数其他几家粤菜馆的名厨:“惟粤人……对食品,不厌求详,力图考究,中菜之花样,亦独以粤菜为最多,而以此技饮誉厨坛者,大有人在。如康乐之梁炳,南华之冯培,新华之陆十二,荣华之陶亦祥等,固其中之佼佼者。”

  据说,当时上海的粤菜分为两派,一是“老广东帮”,这是在上海多年的广东籍厨师,包括新华、红绵、康乐、京华、一家村、荣华的厨师;二是“新广东帮”,即从广东请来的厨司,是新雅、新都之流。

  成为一个厨师不容易,粤厨从下手升为上手,要八年至十年的时间,而厨师也有科学管理,分炉头、冷盆、热炒、蒸、烤、汤各种专门人材,每一部分还分上手和下手。生意的大小,看炉头的多少,像康乐的炉头是六座,头二座是烧席菜的,三、四座是炒零菜,五、六座是炒面炒饭的,红绵有五座,新华有三座。粤帮厨师的待遇普遍不菲。

  【“食在广州”与官厨之影响】

  “食在广州”的兴起,其实与广州官厨即北方来的官员所携带的私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陈培先生的《北方风味在广州》(《广州文史》第4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说早期广州赫赫有名的足资表征“食在广州”的贵联升、南阳堂、一品升等餐馆,都是由那些并未随官迁转而落地生根的官厨主理。所以,冼冠生的《广州菜点之研究》特别指出广州菜所受外来影响,特别是受官厨(外来官员的私厨)的影响,并连篇例举,对于我们理解“食在广州”的形成,至今仍富有启迪:

  广州是省政治省经济的纽枢,向来宦游于该地的人,大都携带本乡庖师以快口腹。然而做官非终身职,一旦罢官他去,他们的厨司便流落在广州开设菜馆,或当酒肆的庖手维持生计,所以今日的广州菜,有挂炉鸭、油鸡(南京式),炸八块、鸡汤泡肚子(北平式),炒鸡片、炒虾仁(江苏式),辣子鸡川烩鱼(湖北式),干烧鲍鱼、叉烧云南腿(四川式),香糟鱼球、干菜蒸肉(绍兴式)。关于点心方面,又有扬州式的汤饱烧卖,总之,集合各地的名菜,形成一种新的广菜。可见“吃”在广州,并非毫无根据。广州与佛山镇之饮食店,现尚有挂姑苏馆之名称,与四马路之广东消夜馆相同。官场酬应,吃是一种工具,各家厨手,无不勾心斗角,创造新异的菜点,以博主人欢心,汀州伊秉绶宴客的伊府大面,便是一例。李鸿章也很讲求食品的,国外都很有名,他在广州,第一人发明烧乳猪,李公集会汤,都在李府首次款客之后,才流传到整个社会。岑西林宴客,常备广西梧州产之蛤蚧蛇、海狗鱼、大山瑞等,近则此种风味,已吹至申江之广式酒家。

  1946年第16期《快活林》中刊登《闲话粤菜:官厨风味硕果仅存,又一楼中明星熠熠》一文中说“名厨子出身其中,且有厨官之名,因若辈见多识广,百味遍尝,堪称一时之全材也”,如此相得益彰,使上海滩粤菜名厨人才辈出,名店长盛不衰。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