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治河

2022-11-17 10:11: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侯全亮

  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开国皇帝朱元璋开辟了洪武新政局,大兴移民、屯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开疆拓土,国库丰盈,文化昌盛,创下永乐盛世。

  进入明朝中期,河南、山东境内黄河决溢频繁。正统十年(1445),黄河在封丘等多地同时决口。正统十三年(1448),朝廷正准备调集士卒对河道进行疏浚时,黄河又在陈留、新乡和郑州荥泽等地接连发生决口。

  决口后,黄河水分为三股漫溢,特别是溃至寿张(今属山东聊城)沙湾河段的洪水冲坏了漕运河道,京杭大运河严重受损,朝廷极为震动。为此,明英宗朱祁镇先后派官员前往治河,但均失败而归。

  此时,朝廷发生重大变故。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亲率50万大军北伐蒙古瓦剌部。由于指挥失误,明军全线溃败,英宗也在战斗中被俘,此即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国不可一日无主,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景帝,改元景泰。

  景泰二年(1451),明景帝先后派河南巡抚都御史洪英、工部尚书石璞等前往徐州黄河故道、寿张沙湾等地堵口浚河,“务令水归漕河”。然而,黄河屡堵屡决,特别是位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沙湾决口,几次筑堵均告失败,以致出现漕船全部受阻的严重境况。

  景泰四年(1453),明景帝任命徐有贞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专门治理决口七年之久的沙湾。

  徐有贞(1407—1472),原名徐珵,自幼勤奋好学,26岁考取进士,后入翰林院任侍讲,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来到沙湾后,他对沿途地形水势进行全面查勘,向皇帝呈上《言沙湾治河三策疏》,提出“修建水门、开辟分水支河、疏浚运河水道”三项治河措施。

  “治河三策”中的开辟支河之策,是要在黄河堤防上开口分水,朝中不少人认为此举风险太大,因而出现很多反对之声。对此,明景帝也深感疑虑。

  为了证明支河分水的效果,徐有贞做了一个实验。他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水壶,里面盛满相同质量的水,然后在其中一个水上凿开一个大孔,又在另外一个水壶上开5个小孔,这5个小孔的面积之和与大孔的面积相等。结果,开有5个小孔的水壶最先将水放完,从而打消了景帝的疑虑。在水力学上,这项实验被称为“水箱放水实验”。19世纪时,法国力学家彭赛列、美国流体力学家史密斯为测定放水系数曾做过类似实验,而徐有贞领先他们约400年,确属难能可贵。

  “治河三策”得到朝廷批准后,即于当年开工。施工中,导河、堵口、疏浚三管齐下,从京杭大运河中部的张秋金堤开始,对河道进行分流。自东向西,疏浚数百里河道,修筑9座坚固的石堰,以抵御洪水冲击;并修建8座水闸,以便启闭宣泄河水。这次沙湾治理,参加施工的民工达数万人,耗用了巨量竹木、石材、铁器,整个工程历时近两年,于景泰六年(1455)七月全部竣工。从此,山东河患平息,漕运得以恢复,山东境内100多万顷田地也得到了灌溉。

  工程竣工后,徐有贞在当地主持修建了大河神祠,并亲自撰文书丹(用朱砂笔在碑石上写字,以便镌刻),在祠内奉立“敕修河道功完之碑”,记载了这次治理黄河与运河的全过程。回京后,明景帝亲自召见徐有贞,奖掖他为左副都御史,官职由四品升为三品。

  后来,徐有贞参与“夺门之变”,拥明英宗复位,升兵部尚书,官至内阁首辅。晚年浪迹山水,研习书法。

  (作者系黄河水利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