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奇策

2022-11-17 10:10:45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晏建怀

  历史上,张良、陈平常因神机妙算而被后人 冠以“谋圣”的历史褒奖,其实作为汉朝奠基人的汉高祖刘邦,在这方面也绝非等闲之辈。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刘邦在临终之前,深谋远虑,作出了一系列巧妙决策和妥善安排,使汉室江山稳固数百年而屹立不倒。

  刘邦在亲征反叛的淮南王英布时,为流矢射中,回长安后,伤势越来越重。为此,吕后请来名医给刘邦看病。医生探视后,刘邦问如何,医生说:“病可治。”刘邦听后却大骂道:“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命既在天,即便扁鹊,又有何益!”刘邦因此拒绝就医,赐医生金五十斤,打发走人。

  其实,对于自己的病,刘邦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对自己的江山作了长远而稳妥的安排,扎扎实实地办了几件足以让若干后辈安枕无忧的大事。

  其一,他提出“安刘必勃”。刘邦已经拒医,眼看快不行了,吕后择机问起了刘邦的后事:陛下百年之后,倘若萧相国死了,拟安排谁来接任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憨直,陈平可以辅助。陈平聪明有余,然难以独担重任。周勃厚道,虽文才稍逊,但安定刘家天下者,必是周勃,可令他为太尉。”此为“安刘必勃”的来由。

  刘邦为何提出“安刘必勃”呢?这是因为刘邦晚年时,吕后干政已深,吕氏族人日渐坐大,倘若无人制约,刘邦的其他子弟恐非吕后家族的对手。周勃既非吕氏一路,亦非心怀觊觎之徒,对自己这个皇帝更是忠心耿耿,授其兵权,任他为太尉,如同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乃保全宗室、延续汉祚的奇策。

  其二,命斩樊哙。刘邦去世前两个月,燕王卢绾反叛,刘邦派樊哙率军北击卢绾。然而,樊哙还在行军路上,重病中的刘邦却突然命陈平、周勃前去军中,速斩樊哙,提头复命。樊哙本为刘邦最早的宿将之一,随他征战多年,久历戎行,杀敌无数,同时又是吕后的妹夫,与刘邦乃连襟关系。亲戚加功臣,刘邦为何要剪除?原来,有人向刘邦进言,说樊哙属吕后一党,吕后与他早有预谋,只待皇帝晏驾,即引兵诛杀戚氏和赵如意,以报废刘盈太子之仇。

  其实,即使无人挑拨,刘邦可能也会有斩樊哙的考量。因为樊哙手握重兵,威望极高,倘他与吕后联手,刘氏子弟难免有性命之忧,斩樊哙,是他保存刘氏江山、子孙后代的关键一棋。尽管后来陈平灵机一动,没有立斩已成阶下囚的樊哙,而是将樊咐带回长安交刘邦亲自发落,至中途得报刘邦去世,樊哙终被吕后无罪释放,但刘邦斩樊哙的这道命令,仍如利剑一样,高悬在樊哙的头上,如影相随。设若他真与吕后联手,对刘氏不利,这把利剑迟早会不偏不倚落到他的头上。所以,樊哙直到去世,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没做出对不起刘邦和其宗室的事情。可见,刘邦这防患于未然的一招实在高明。

  其三,立下“白马之盟”。去世前,刘邦召集群臣,杀白马立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刘邦之所以立“白马之盟”,是因当年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为了获得最后的胜利,在战中和战后分封了一些异姓王,结果渐渐形成新的诸侯,对中央集权和刘邦的地位构成极大威胁。当年的分封,确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后来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基本肃清。为了不再重蹈此一覆辙,同时又为预防吕氏夺权,刘邦遂与群臣歃血为盟。

  自有此誓约后,除了吕氏曾以族人封王、东汉末曹操封魏王外,“白马之盟”在两汉数百年间一直被遵行不误。可以说,刘邦的“白马之盟”,确保了刘氏江山的稳固。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