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的家风

2022-11-17 10:10:1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钟同福

  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隶属泉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小泉州”之称。该镇建有一座收藏数百件文物的博物馆——阆湖博物馆,尤以名人李光地的史迹居多。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湖头人,清初著名理学家、易学家。他为官近五十年,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几乎经历整个康熙朝,同时代的学者尊称其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李光地一生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在平息“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治理水患、澄清吏治、奖掖学术、发展教育、选拔人才等实际事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晚年的李光地极获康熙信任,每有大事都将他召入便殿相商。

  康熙四十年(1701),担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受命治理永定河。他组织民众,仅用40天就筑堤开河200里,使“沿河田畴涸出,二麦丰收”。康熙亲临视察,喜曰:“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为表彰其治河功绩,御书“夙志澄清”匾额赠之。

  李光地尽心竭力辅佐朝政,十多年后,康熙再赐“夹辅高风”御匾。又二年后,李光地上疏乞休,赴热河行宫陛辞,康熙又赐其第三块御匾“谟明弼谐”,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李光地去世后,雍正为其刻了一个谕祭碑,在祭文里赞扬他“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同一个人能够得到两代皇帝如此之高的评价,世所罕见。

  李氏家族世居安溪,是当地的“甲族大家”,重视教育,亦文亦武。身居高位后,李光地本人亦亲自拟定了《谕儿》《劝学箴》《惜阴箴》《诫家后文》等家训,树立的良好家风垂范后世,令人钦佩。例如,关于读书方法,李光地有“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之语,教导后人应多动笔,才能将知识铭记于心。

  在《诫家后文》中,李光地告诫子孙后代: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劳而兴,则将来亦必以乖睽放纵而败。”“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如果有人为非作歹,必定严加惩戒。

  康熙五十五年(1716),75岁高龄的李光地回到家乡,发现本族子弟中有人作奸犯科,染上赌博、偷盗、械斗等不良习气。他又亲自订立族规《本族公约》,严厉申明,往后若有违反族规的,他决不徇私庇护。

  除了家训族规之外,李光地还订立《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乡规民约,明确指出,赌博、盗窃、奸淫和放火焚山等都是严重影响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

  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乡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还对周边地区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产生了影响。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安溪知县在当地设立府学,振兴学风。据记载,湖头古镇曾有“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盛况,出现了1位内阁大学士、4位总兵、99位举人。

  历经300多年的传承,李光地订立的家训族规始终被族人铭记,其家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了子孙后代的一言一行中。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