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同舟共进》

2022-11-17 10:09:4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十年砍柴

  编者按:换位思考,真诚沟通,是《同舟共进》从政协工作里领悟到的“秘诀”。这个“秘诀”,让杂志来自作者与读者,又能与作者、读者同舟而行、砥砺奋进。我们真诚地向每位作者、读者致敬;同时,也心怀感激地接下他们发自肺腑的“同舟”感言——

  《同舟共进》是我文字生涯中为之写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刊物,屈指算来得有十五六年了。

  2010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邀请数位网民代表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言,我忝列其中。作为唯一来自省外的代表,我被邀请第一个发言。针对当时社会上有人说广东是经济大省但文化建设并不突出的论调,我表示了不同意见。我认为,广东近现代以来,一直处在文化的高地。某个地区的文化品位,不能仅仅看它出土了多少文物或保留着多少古建筑,文化的核心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否与时俱进、是否有吸引力。近现代以来,从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直到改革开放,南粤大地一直是中国进步思想的“发动机”,怎能说广东不是文化大省呢?

  在场的省委主要领导赞同了我的这番话。

  我还讲述了我和广东的笔墨情缘——除了自己的职务写作外(当时我供职于一家央媒),业余主要是为广东省的报纸刊物写时评和历史文化随笔。我不讳言,除了广东报刊稿费较高的原因外,更看重的是广东媒体坚守的改革开放精神,让作者有表达真实见解的愉悦感。我历数了自己供稿的广东媒体:几家当时影响很大的报纸,以及唯一的杂志——《同舟共进》。

  已经记不清《同舟共进》多年来向我约稿的具体时间和编辑的名字了,自从和《同舟共进》结缘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为它撰写几篇稿件,一直持续至今。而那几家新闻类报纸呢?由于网络媒体的冲击,我已经好几年不给它们写稿了,似乎彼此相忘于江湖。

  我为什么要为一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杂志写稿至今?想了想,大概原因不外乎这几点:其一是《同舟共进》一直保持办刊的“初心”。“不忘初心”这个词近些年很流行,在各个行业要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更多的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虽然从未见过《同舟共进》明确说过自己办刊的初心是什么,但十多年来,我通过阅读这份刊物,能观察到它一直坚守稳定而明朗的办刊宗旨和办刊风格——即初心。我的理解是,这一风格是坚持理性爱国、思想解放,其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基本立场从未变易。“爱国主义”是任何时候都应维护的一面旗帜,但如何理解爱国、如何将爱国精神付诸行动,不同的人之间差别甚大。《同舟共进》的每一期,几乎都可以看出其鲜明的爱国情怀,但是《同舟共进》选用的稿件从来不是简单地或庸俗地呼喊口号,而是以理性的态度、温暖的方式来表达对这块土地上人民的热爱、山川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历史文化的敬重与珍爱。

  其二是《同舟共进》能将思想深度、知识广度和历史厚度熔于一炉,这是我喜欢的风格。每一期的《同舟共进》在稿件内容、篇幅、顺序的编排上颇费心思,可一窥编辑的匠心。杂志前几篇总有重磅文章,或探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或辨析改革开放中重要的历史话题,有相当的理论高度,但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其它多篇涉及文史类的文章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但摒弃戏说的态度,其于史料层面的严谨性一点也不打折。这是我喜欢的文章风格,觉得气味相投,因此乐意为之写稿。

  其三是《同舟共进》的编辑对作者尊重而诚恳。为《同舟共进》写稿的十多年来,和我联系的编辑先后有数位。但每位编辑和我交流时都让我感觉到很舒服,可用“如沐春风”形容之。编辑也不是一味迁就作者,在选题策划、稿件修改过程中,我最为欣赏的是编辑真诚的态度,我亦以真诚的态度回应,有些选题不愿意写或觉得把握困难,如实相告,都能得到编辑的理解,不影响下一次合作。和《同舟共进》的编辑打交道,最深切的感受是:不累。

  但愿我和《同舟共进》的文字情缘,如江河之水延绵向前。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