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龙
这些年有幸与《同舟共进》杂志结缘,与其表达感谢,不如表达敬意。众所周知,这本刊物以其卓尔不群的理想坚守、新颖独特的编辑风格、雅俗共赏的活泼文风,营造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同舟共进》所刊之作既不乏高端学者的深邃洞见,又充盈灵动优美的文人高格;既“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又在普通读者里口口相传。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展现了时代生活的波澜壮阔,在创新办刊、思想高度、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多维度突破,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同舟共进》杂志的一位老作者,我已连续多年在此发表作品,每年都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等媒体转载。虽然我至今未与《同舟共进》任何一位编辑谋面,但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心有灵犀的共鸣。无论编者和作者,我们都是风雨结伴、相互温暖,赶往同一个方向的知交旅人——不为别的原因,只因我也有过十年文学编辑的从业经历,因此才有许多感同身受的体悟。
优秀的杂志不可能躲进小楼、坐井观天,而应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读者心心相印。当下中国正挺进在由大向强的关键征途中,我们需要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更需要保持深刻的思辨能力。《同舟共进》自创刊以来,就以“开掘历史、聚焦现实、贴近社会、关注民生”为宗旨,汇聚一批优秀作者,以敏锐的触角关注大世界、大时代和大生活。
从每一期杂志封面命题就可以看出,《同舟共进》有着严谨的题材选择和鲜明的主题立意,它对中国转型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特点鲜明,立场清晰。“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延续思维”,在最前沿的领域引领最前沿的思考,许多选题考证深入而不陷堆砌,思辨精良而罕见说教,不追时髦而新见迭出,尊重传统而力辟陈弊……这种办刊风格在格调气象上进行美学升级,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别见洞天的欣喜之感。
优秀的杂志不拘一格,其内涵与外延应是宽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是厚重的而不是单调的,是昂扬的而不是消沉的。《同舟共进》多年来坚持理想,自成标格,一直避免简单化的主题先行、概念化的刻板说教、套路化的复述历史,所刊作品不仅注重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注重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避免出现追求怪诞、搜奇猎艳、庸俗低俗媚俗之作。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同舟共进》发表的作品是近年来各类文摘刊物转载关注的重点,而转载率无疑是衡量一本杂志影响力的风向标。这些作品中,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既有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既有铁板铜琶唱大风,也有浅吟低唱诉衷情……从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到表现各个历史时期英雄模范、典型人物,再到呈现社会民生的喜怒哀乐,揭示历史生活的本质,反映每个时代的侧影,许多作品厚积薄发、博观约取,逻辑分析丝丝入扣、深中肯綮,同时兼具文化、学术方面的多重价值,具有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深层力量。
今天,中国与世界从未如此接近,世界与中国的融合也从未如此深刻。当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跨出外太空,并到达深不可及的海洋时,我们如何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同舟共进》如何进一步让史实精神与当代意识深层贯通,如何以更开阔的胸襟为读者提供余意无穷的文化思考空间?这些都是大有可为的探索方向。
我愿意用四个字——功不唐捐——与编辑部诸君共勉。日拱一卒,不期速成;日积跬步,虽远毕至——相信这是《同舟共进》的追求,也是我们所有作者和读者的共同追求。
(作者系军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