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角度理解领悟“中国式现代化”

2023-03-22 10:10: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同舟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您最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陈金龙: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前进道路上将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具体运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原则。在这五条重大原则下,我关注两个焦点: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六个坚持”诠释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得出的结论。

  《同舟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称之具有“里程碑意义”,请问如何理解“里程碑”?

  陈金龙: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大历史观,对新时代作出新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里程碑”标注了新时代的历史地位,诠释了评价新时代的维度和视野。

  作出“里程碑”的意义判断,主要依据是两个方面:

  一是新时代的三件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为评价新时代的历史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新时代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重要依据。

  二是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1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提纲挈领的总结,相对于第三个历史决议从13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总结,增加了3个方面,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如此,对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总结更为全面。

  《同舟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哪些?

  陈金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提出“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表现了世界大党的清醒与坚定。

  提出“里程碑”的判断,对新时代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新的评价,彰显了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提出“两个行”,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认识。

  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系统阐释。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进行了明确界定,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系统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

  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础性战略支撑、应有之义、法治轨道、文化发展道路、内在要求、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重点。

  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规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重点。

  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深化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同舟共进》:如何理解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

  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元内涵,包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结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没有直接界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但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规定,实际上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本内涵的要素,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包括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的理论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才能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需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开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五条重大原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

  《同舟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请问如何理解?

  陈金龙: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要求意义重大。近年来,全国政协和各级政协组织高度重视加强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联系的广度、深度、频度和效度不断加强,持续探索如何让联系机制更加及时通畅、有效到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政协适应党和人民群众对政协工作的新期待,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领广大委员,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舟共进》:您如何评价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意义。

  陈金龙: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已经成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步骤: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现代化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总体目标进行了具体厘定,从综合国力、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方面,勾勒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轮廓。这一界定相对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谋划,增加了建成科技强国、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等内容。如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日渐清晰和具体。

  这些重要论断,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进行了部署,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路径,展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