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美天下:韫之如玉,藏之如金

2023-03-22 10:10:3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朱千华(文史学者)

  砚之由来:从研磨器到砚台

  笔墨纸砚,俗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笔、墨、纸保存不易,惟砚台性质坚固,恒久流传。

  1972年,考古者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出土了一组珍贵的研磨石器,有石砚、砚盖、石磨棒等。这是一套完整的彩绘工具,其中,石砚长8厘米,宽6.4厘米,砚面略呈方形,一角残缺。出土时,砚面上仍留有红色痕迹,经碳14测定,距今6000多年。

  这套研磨石器看似简单古拙,但无论是从形制还是用途上,都可视为砚之一种,或者说,这就是砚台最初的模样。

  秦代以前,已有石砚存在。汉时,开始出现中国砚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三足石砚开始出现。砚具三足,器型多饼状,造型粗犷简约,雕工浑厚古拙。唐代桌椅盛行,砚台多为平底,平放桌上。箕形砚是唐代最经典的砚样。

  宋代抄手砚少有繁缛的装饰,以简洁、质朴的造型为主,简单实用。所谓抄手,即砚底挖空,两边留有墙足,使用时,左手抄于砚底,右手执笔,此为宋砚主要特征之一。

  由于文化繁荣,自唐宋始,四大名砚渐已形成,即红丝砚、端砚、歙砚、洮砚。后因山东红丝石矿“宋末已绝”,红丝砚被澄泥砚所取代。

  明清两代,四大名砚的品质与艺术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砚史上的辉煌时代。随形砚(亦称异形砚)的出现,开创了古代砚式艺术新天地。其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多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等为内容,制砚工艺精致入微。

  千年端砚:一取春波洗更鲜

  唐大和六年(832),监察御史许浑巡访岭南。一日经过西江端州,顺道往访峡山寺。西江系珠江干流,水量充沛,原本江面宽阔,但流经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一段,因地质变动,山脉断裂,宽阔的江面突然收窄,此即羚羊峡,最窄处不足百米,水深达70米,江水湍急。

  峡山寺在哪里?羚羊峡烂柯山中。初唐沈佺期在《峡山寺赋序》中记载,端州峡山寺“连山夹江,颇有奇石”。许浑从渡口往山顶,石道数层,但见“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阴”。此外,他还看到了许多男丁斫石、女性淘金的场面。

  羚羊峡烂柯山中产一种奇石,即用来制作端砚的砚石。自唐以来,端砚一直为世人所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视若瑰宝。

  端砚具体始于何时,过去有不少争论。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据此,端砚问世已有1400多年。羚羊峡西岸是羚羊山,东岸是烂柯山,砚石矿脉与名坑皆分布于此。所谓坑,即挖砚石的坑口、坑道,一般进深只有几十米,长者百米左右。

  千百年来,由于文人墨客对于端砚的痴迷与渴求,端石的矿产资源日见枯竭,但也留下许多著名坑口,清代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70多个砚坑,又以烂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最佳。最著名的砚坑有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

  梅花坑始自宋代,其砚石特征是石眼较多,如梅花鹿皮,又以密布梅花点者为佳。因在羚羊峡以东、今高要区沙浦镇典水村附近,古人称“典水梅花坑”。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以翠绿色为最佳。纪晓岚藏有一方绿端,铭曰:“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此自宋代之论耳。若此砚者,岂新坑紫石所及耶。”苏轼得端州马肝石一块,制成砚台,命名“紫云端”,铭之曰:尔本无名,托乎云水,云尽水穷,唯一坚粹。”东坡赞砚,意不在砚,在于抒发孤寂情怀,表明自己坚韧的性格。一方古砚,留下主人飞扬的文采,或情真意切,或满含深情,读之抚之,如握手言欢。

  端砚石质高洁细腻,幼嫩滋润,若小儿肌肤,且发墨温柔。上好的端砚,无论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堂,则水气久久不干,故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极具欣赏价值,尤其是五花八门的各种石品,最令人称道。所谓石品,实为石上花纹与石疵,即由于某些矿物的局部聚集,在砚石内出现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多种花纹,或块状,或斑状,还有花点状、条纹状、线状等。这些花纹,严格说来是石材上的一种瑕疵,但却总是让古人眼前一亮、梦寐以求。古人以惊人的想象力,把石头上斑斑点点的瑕疵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它们诗意的、令人销魂的美名。试选端砚名贵石品数种,感受其无穷魅力:

  【天青】天青极难得。古人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为上品天青。秋雨后的蔚蓝天空深邃遥远,令人心绪愉悦平静。后来有人发现,此种色彩与黎明之际的天空相似。一夜沉寂,尘埃落尽,天空的深蓝色出现了,深蓝中又略带苍灰色,这就是砚石上最常见的天青。

  【鱼脑冻】端砚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如高空晴云,白中带淡青,半透状,若羊脂玉。其状有如棉絮,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如神话中仙女披着的白色轻纱,若隐若现。

  【蕉叶白】蕉叶,即芭蕉叶。每至春日,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说它“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其色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

  【青花】这是端砚上十分名贵的石品。它是一种小斑点,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通常情况下,青花隐现,不很明显。但只要将砚石浸湿,或置于水中,那些不起眼的小青花如同水中青萍,立即生动起来。青花种类很多,又分为微尘青花、蚁脚青花、萍藻青花、雨霖墙青花、鱼仔青花、子母青花、玫瑰紫青花等。

  【石眼】端砚上最常见的石品,大约就是石眼了。石眼的基本特征是球状,其外形、大小均与鸟眼、猫眼、鸡眼等相似,由球体、瞳子、眼圈三部分组成,深得文人喜爱。其色有翠绿色、黄绿色、米黄色、黄白色和粉绿色。石眼与翡翠关系密切,石工一旦发现翡翠色,即可判定附近有石眼存在。

  为了保护砚石资源,2000年,肇庆市政府决定全面停止新老砚坑开采,从此,端砚进入纯库存加工时代,用一块就少一块。在肇庆城东黄岗镇的白石村、宾日村等村庄,村民多以制砚为生,家庭工坊都有一定规模,许多巧夺天工的端砚精品即出自这里。通过制砚,村民家家户户过上了富裕生活,特别是白石村,是端砚发祥地之一,诞生过不少能工巧匠,如今被命名为中国端砚文化村。

  龙尾歙砚:日辉灿烂飞金星

  歙砚始于唐代,起初称婺源砚。北宋婺源县令唐积在《歙州砚谱》中记载了婺源砚发现的经过,那是在唐开元年间,有位叶姓猎人,骑马逐兽,来到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长城里是个小山村,唐朝时隶属于婺源万安乡。猎人忽然看见有许多石块堆叠在一起,其中有一块比较厚重,在阳光下发出温润的光亮,莹洁可爱,即携之以归,找工匠粗刻成砚。笔墨一试,其温润的程度要超过岭南的端砚。得如此美石,猎人的孙辈献给了县令,县令甚爱之,访得工匠高手重新琢砚,歙砚美名,天下始传。龙尾山与长城里毗邻,中间横亘十余里,盛产砚石,今称龙尾砚山。山两麓有芙蓉溪和武溪,很多名贵砚材皆出自清澈的涧底。

  这是目前关于歙砚的最早记载。作者唐积是婺源县官,对地方风土自然熟习,所记应有所据。由是观之,自唐代始,歙砚已有生产,但规模很小。南唐时,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歙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官,命石工周全拜其为师,由此培养了许多制砚者。这时,歙砚已属官办产业,生产也进入鼎盛时期。

  由帝王设砚官督采砚石,是歙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此,歙砚开采由官方组织,成为御用品。后主李煜更对歙砚极为推崇,他把歙砚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并列,誉为天下冠。宋代以后,歙砚获得更大发展,砚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精,为诸砚之冠。黄庭坚曾探赏歙砚佳石,写下《砚山行》诗篇。蔡襄则将歙砚与和氏璧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

  《婺源县志》记载:“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识材者尤鲜。”由于元代以后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砚台生产也日趋低落。歙砚在明清时虽仍有生产,也出了不少能工巧匠,但品质与规模远不及唐宋。

  歙砚之所以能成为朝廷御用品,首先与其石质有关。歙砚石质坚韧,温润莹洁,扣之有声,抚若肌肤。作实用时,发墨益毫,涩不滞笔,贮墨久而不涸。作文玩藏品时,其天然石品与纹理更是令无数文人为之迷恋。歙砚的天然纹理虽不及端砚繁多,但有三种最为独特,分别是眉子纹、罗纹、金星。

  眉子纹,即石材纹理像美人的眉毛。苏轼《眉子石砚歌》云: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眉子之色,或青或绿,眉纹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疏或密,各具神采,秀美异常,在宋代最受文人追捧,身价极高。罗纹纹理结构缜密,或如波浪翻腾,或若秋波,似轻烟飘拂,变化无穷。金星即砚石上的金粒,一般如谷粒大小,融结于砚石之中,熠熠发光,久磨不退,被历代文人推为上品。黄庭坚说“日辉灿灿飞金星”,即咏此砚。

  余友胡源君,系扬州藏砚名家,其藏有一方牡丹金星。砚上金星大小一簇,聚集一团,砚工将此团金星雕成牡丹花芯,刹那间,国花盛放,金光闪闪。手捧此砚,就像捧着一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洮砚:风漪分得洮州绿

  碧蓝如玉的千里洮河,发源于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的西倾山,在永靖县汇入黄河。洮河在岷县境内全长约86千米,两岸密集分布着史前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尤以鲜艳夺目的马家窑文化为代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临水而居,抟土为泥,生火制陶,创造着人类的文明。

  如此密集的文化遗址,发掘最多的就是无数古陶。古陶周身涂满各式纹饰,可见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先人除了使用各种原始石器,已经开始使用笔、颜料、研磨石器等文化用品。这些石器,有碧绿、翠绿、葱绿、灰绿、土红等颜色,质地多莹润细密、光洁如玉,与今日洮砚石材基本相同。

  洮砚的开发,始于唐代。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有《论砚》一文:蓄砚以青州(红丝砚)为第一,绛州(澄泥砚)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今岷县一带)。”这是对洮砚最早的定位。

  洮河石最明显的特征是色泽雅丽,有绿、紫两大类,以绿色为主。绿色系列呈翠绿、碧绿、墨绿、青绿、灰绿、草绿等;紫色系列有紫色、暗红、玫瑰色、绛色、褐色等。另有绿、紫双色共生石材,被称为阴阳石。

  洮砚具有坚密细腻、嫩润如玉的特征。因砚石矿床濒临洮水,得洮水亿万年滋养,洮砚石质细腻如玉,呵之可出水珠。洮砚上波纹丰富生动,呈多种自然形态,以“风漪”为最,俗称秋波,即微风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纹。和端砚、歙砚一样,洮砚石材色彩丰富,也有许多美称。

  【鸭头绿】色泛深蓝,如鸭子头上深色的羽毛,因而名之。其质地莹润如玉,呵之出水,一般带淡墨色的水波纹,也称绿漪石。

  【柳叶青】石色酷似柳叶,绿中泛白,俗称柳叶青。柳叶青石质温润纯净,纹理细腻,通体一色,淡雅高贵,是洮砚石料中的珍稀品种。

  【鹏鹈血】石色暗红,美称鹏鹈血。石质细密,色泽深沉,为洮砚石中不可多得的品种。金代元好问在《洮石砚》中这样盛赞:“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鹏鹈能莹刀。”

  【羊肝红】石材色彩鲜艳,石质润圆,无水纹。因其石色独特,有别于一般洮砚的绿色,是洮砚中的另类石质,令人爱不释手。

  历代文人对于洮砚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佳话。黄庭坚曾经得到一方洮砚,又割爱送给苏轼。苏轼如获至宝,立即在砚后勒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弃矛剑,参笔墨。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

  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多次赋诗称颂洮砚,其中一首写道:“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如此称颂,也是对洮砚极高的礼赞了。

  澄泥砚:入窑一色,出窑万千

  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中,前三种均以天然石材制成,惟澄泥砚完全不同,它用泥土陶炼而成。澄泥砚前身是古代陶砚,其制作工艺可追溯至汉代。泥土可制陶,可制瓦当,当然也可制砚。后来,人们又将秦砖汉瓦用来制砚,受此启发,何不直接以泥为砚,然后入窑烧制呢。

  什么是澄泥?地表水流对沿途经过地区的土壤进行冲刷、裹挟,最后在江河湖泊中自然沉淀,经过多次澄洗,就形成了澄泥。用以烧制器物,质地细腻、密致滋润,虽历经暑寒、风吹、雨打而不变形,不开裂,且耐酸、碱、盐腐蚀。五代南唐张洎《贾氏谭录》记载:“绛州人善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取,沙泥细者已实囊矣。燔为砚,水不涸焉。”

  澄泥做的器物,表面仿佛有釉,质地似陶非陶,似瓷非瓷,似石非石,却硬如磐石,对火候有极高的要求。在古代,澄泥可制砚,亦可烧制其他澄泥器物,如秦汉时期“澄浆金砖”“特制之瓦砚”等,就是用澄浆,即澄泥烧制而成。

  澄泥砚是一个独特的砚种。魏晋南北朝时,澄泥砚以“绛州烧造最佳”著称于世。较之其他石雕砚种,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需经采泥、澄泥过滤、绢袋压滤、陈泥、揉泥、制坯、阴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窑烧制、出窑、成品水磨等几十道工序。

  历史上,山西是澄泥砚的主要产地之一。沿途支流把含有各种矿物质的泥沙冲刷到汾河中,复经主流的淘洗,将其精华部分沉积于汾河湾,为澄泥砚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至今,山西仍有很多地方生产澄泥砚。

  唐代是澄泥砚的辉煌时期。主产地很广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绛州澄泥砚和虢州(今属河南省)澄泥砚影响较大,其中又以绛州为最。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澄泥砚,多指山西绛州而言。绛州澄泥砚的生产曾在清末中断,后又恢复至今。无论是历史之悠久,还是生产规模和质量,绛州澄泥砚都是我国澄泥砚家族的佼佼者。

  绛州,即今山西省新绛县,古绛州府所在地。新绛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北岸,地处汾河下游。绛州澄泥砚具有优越的实用性能,所谓“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但澄泥砚最令人梦幻的一幕,却是其变幻无定的色彩。

  澄泥砚用沉淀了几千年的泥土烧炼而成,因土质和火候不同,会呈现出多种绚丽的色泽,被视为上品的有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玫瑰紫、虾头红等色品,看似碧玉,莹耀生辉,抚若童肌,细润柔滑,叩之有金石之声,铿锵悦耳。在烧制过程中,由于人工控制窑温,那种神奇的水火交融与不可名状的窑变,让人为之惊叹,其风韵之典雅,其色彩之奇幻,堪称巧夺天工,是中国古砚史上一页炫目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