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兴无
钱学森是享誉中外的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01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说:“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我们国家不是代代都有,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空前的。”
艰难回国路
1911年12月,钱学森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到北京。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子赔款”留美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短短一年就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世界级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教授,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的才华很快得到展现。他不但成为冯·卡门的助手和科学研究伙伴,两人还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那时人们发现,当飞行速度接近声速时,飞机机翼会出现抖动,即“声障”现象,有试飞员因此丧生。1939年,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经过深入研究,发表《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声速流动》一文,提出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该公式可便捷计算出飞机在亚声速飞行中机翼上的压力分布,广受飞机设计师青睐。钱学森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这一年他28岁。
冯·卡门门下有一个由5名火箭精英组成的“火箭俱乐部”,钱学森是其中之一。美国军方为他们提供充裕资金,“火箭俱乐部”得到长足发展,后来成为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美国很多星际探测项目都是出自这个实验室,而钱学森被尊为创始人之一。
1944年,美国陆军委派冯·卡门和火箭专家马林纳大力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所在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出“二等兵A”“中士”导弹,为后来研制“北极星”“民兵”和“海神”等先进战略导弹打下基础。冯·卡门被任命为美国国防部科学信息组组长后,钱学森以非美国公民身份加入了信息组,能自由出入五角大楼。
1945年12月,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签署对钱学森的嘉奖令,表彰他在火箭燃料与发动机、固体与液体燃料火箭、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以及大型火箭等多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嘉奖令称:“钱学森在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期间,作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小组负责人表现杰出。”
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48年11月,钱学森出任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热切希望回国效力,他辞掉在美的所有职务,准备启程回国。此举惊动了美国军方,1950年6月6日,三军签署禁止钱学森接触涉密研究的通知,并吊销他的涉密研究许可证,联邦调查员也到学校调查他。
8月23日,钱学森参加在华盛顿的听证会。会前他拜访了朋友、美海军部次长丹尼尔·金贝尔,说明回国理由并请他通融,但金贝尔极力劝钱学森留下,钱学森不为所动。金贝尔随即致电美移民局:“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情况太多了,无论他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钱学森回到洛杉矶,发现自己准备托运回国的8箱行李被海关扣留,其中包括科研笔记,他本人也被美方扣押。此后,他多次参加美国移民局听证会为自己申辩。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帮助下,钱学森得以保释,但仍要长期生活在监视下。直到1955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在《人民画报》上看到父亲的朋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照片,他灵机一动,马上给陈叔通写信:恳请祖国助我归国。”为了避开特工的监视,他让妻子蒋英迂回处理:把求助信夹在另一封信中,先寄给在比利时的蒋英妹妹,再转寄给陈叔通。陈叔通收到信后,立即转呈周恩来。
此时,中美大使级会谈正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周恩来将钱学森的信转给中方大使王炳南,并指示用这封信揭穿美国当局阻挠中国平民归国的事实。8月1日,王炳南就钱学森回国一事向美国大使克里斯·约翰逊提出交涉,约翰逊矢口否认。王炳南出示钱学森的信,在铁证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但他又提出需用被俘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条件。
8月4日,钱学森收到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为表中国政府的诚意,周恩来亲自部署,提前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9月17日,钱学森一家四口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至香港,10月8日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
“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
回上海看望父亲后,钱学森于10月28日抵达北京。11月1日晚,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饭店举办盛大宴会欢迎钱学森回国,开国元帅、大将们频频与他交谈,主题都是同一个——导弹。
1955年11月,中科院安排钱学森到东北地区考察工业。在哈尔滨考察时,他提出想见见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的两个朋友庄逢甘和罗时钧。院长陈赓得知后,次日清晨专程从北京飞回哈尔滨见钱学森,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脱口而出:“中国人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陈赓大声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2月26日,陈赓陪同钱学森去见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彭德怀直奔主题:“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研制射程300~500公里的导弹,需要多长时间?”钱学森说:“美国用了近十年时间。我们可以比他们快,用五年时间是可以的。”彭德怀听了很高兴:“有你这些话,我们就放心了!”
1956年1月,钱学森给在京高级将领作了3次关于火箭导弹的演讲,演讲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贺龙、陈毅、叶剑英等老帅都听得津津有味。钱学森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正是在这一建议下,中央军委此后建立了第二炮兵,即今火箭军。
1956年初,钱学森牵头创建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并任所长,强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后来他领导力学所承担了大量“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
1月,钱学森被增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月1日晚上,毛泽东宴请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全体委员,钱学森应邀出席。他的请柬上写的是37号桌,然而这一桌的席卡上却没有他的名字。这时一名工作人员引导他走到1号桌,位子就在毛主席的右边,钱学森非常激动。席间,毛主席亲切地对钱学森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
2月17日,钱学森向周恩来呈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当时视导弹为航空的一部分),为我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创建和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周恩来仔细阅读后转送毛泽东审阅,28日又批给中央军委委员。这份被称作中国导弹初创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我国导弹事业的序幕。3月14日,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统筹导弹研制工作,聂荣臻为主任,空军司令刘亚楼、钱学森等为委员。
10月8日,在钱学森回国一周年之际,我国首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告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他遇到的首要困难是人才匮乏。他呈上《关于调人的第一份报告》,聂荣臻带着这份报告找到周恩来,在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过问下,任新民、庄逢甘、梁守槃、朱正等专家以及240余名大专毕业生陆续报到。一个多月后,钱学森又称至少还需调来42名工程技术人员以满足工作的最低要求。周恩来干脆直接打电话向各单位“要人”,蔡金涛、屠守锷、黄纬禄、吴朔平等数十位专家进入五院。
“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
1957年9月,聂荣臻率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谈判,苏联答应在原子能、导弹、火箭武器、航空新技术以及导弹和原子弹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援助中国。12月,从苏联引进的两枚“P-2”导弹及一套地面设备运抵北京。在钱学森的主持下,“P-2”导弹的研究工作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对导弹的维护与使用进行训练;另一条线是进行解剖式的“反设计”研究,逐渐摸清导弹结构。
1958年5月,聂荣臻要求五院在十周年国庆之际完成仿制“P-2”导弹的工作,仿制工程代号“1059”,因此这枚仿制导弹也被称为“1059”导弹。然而,正当仿制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中苏关系恶化。面对困难和压力,钱学森带领科技人员研制“争气弹”——“东风一号”,并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东风”家族的首位成员诞生。在庆功宴上,钱学森与聂荣臻握手庆贺:“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
打铁趁热,聂荣臻指示要不失时机地抓紧自行研制中近程导弹,即“东风二号”。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导弹试射,结果射出21秒后失控坠落在离发射塔600米远的地方,将戈壁滩炸出一个大坑。导弹总设计师林爽围着这个直径达30米的坑流泪,钱学森给技术人员减压,说:如果说考虑不周的话,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大胆地研究怎样改进结构和实验方法,其他的事不要去想。”
钱学森组织参试人员把残骸按照原来的结构拼凑起来,天天围着反复分析、研究、计算、试验,很快找到了故障原因,主要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出了问题。返京后,钱学森邀几位顶尖专家,对总体和各分系统进行大量缜密的研究试验,不断改进导弹的设计和制造。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接着又在7月9日、11日连续进行了第三枚、第四枚导弹发射,均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独立研制导弹的技术。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西方媒体称中国“有弹无枪”,原子弹只是“子弹”,需要导弹这支“枪”配套。中央专委提出,以中近程导弹为基础,推进“两弹结合”。
钱学森频繁穿梭于北京和试验基地之间,带领五院团队将“东风二号”的改进型“东风二号甲”导弹打磨成形。1966年10月26日,“东风二号甲”导弹与原子弹正式对接,聂荣臻和钱学森来到现场,亲自督阵。10月27日上午9点,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腾空而起,刺向蓝天。9分钟后,罗布泊核试验场传来捷报:核导弹精确命中目标,顺利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真正的核威慑能力,奠定了大国地位。
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五院制定了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即在1965年到1972年的8年间,研制出“东风”系列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
1967年5月,“东风三号”导弹进入发射现场,由于燃料箱内被抽成真空,外部瘪进去一块。钱学森在美国试验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认为只要继续加注燃料,内外压力差平衡后就会恢复原样。于是他在发射命令上签了字,但基地作试部部长和司令员都不敢签。按规定,仅他一人签字是不能发射的。基地将情况汇报给聂荣臻,聂的回答十分决断:“这件事钱学森说了算,他认为没问题,就可以发射。”26日,“东风三号”发射成功,证实了钱学森的正确判断。
“东风四号”导弹是中远程导弹,同时将作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一、二级,承担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任务。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导弹首射成功。
1977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研制重新提上日程,钱学森披挂上阵。其实早在1971年9月,“东风五号”就已进行了首次基本成功的低弹道飞行试验,钱学森带领团队又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钱学森提出,洲际导弹射程在一万公里左右,必须有远洋测量船进行跟踪测量。1980年5月1日,一支由测量船队和护航舰队组成的特混船队驶向大洋深处。在千里之外的酒泉发射基地,“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已蓄势待发。
在导弹发射前公告弹着区范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圈划大了,别人会认为中国导弹不精确;划小了,万一落入圈外,会引起国际纷争。关键时刻,钱学森一锤定音:“我们的弹着区要划得比美国人和苏联人都小,我们要争这口气。”导弹发射前,钱学森做动员讲话:“1960年代初,我们的近程导弹上去了,为国争了气;今天,我们的洲际导弹也要上去,为祖国再次争光。”
5月18日上午10时,随着一声轰鸣,四条火龙将“东风五号”托起,直插云霄。从中国本土到南太平洋,地面测量站和测量船张开大网,密切监控导弹飞行状况,30分钟后,弹头准确到达预定海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导弹研制任务全部完成,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从此屹立于世界。
多年后,人们赞誉钱学森是“导弹之父”,他却谦逊地说:“哪有什么‘之父’?一定要找‘之父’,那只有党和国家的决策领导人,周恩来和聂荣臻了。”
《东方红》响彻寰宇
在“两弹”之外,钱学森为人造卫星储备人才和预先研究的工作从未停止。1963年,他亲自指导上海机电设计院年轻科技人员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的工作和学习,坚持每周抽出一个上午听取他们的汇报;特意将四人的办公室安排在国防情报资料研究所,以便他们掌握国际星际航行的最新动态;还让他们了解我国中程、中远程火箭的研制状况和性能参数,为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进行预先研究。1963年底,四人编制完成《中国1964—1973年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在钱学森的推动下,1964年5月,上海机电设计院以他们四人为骨干,成立卫星总体室(七室),后来参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的设计任务。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向中央建议人造地球卫星研制重新上马。聂荣臻批示:“只要力量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8月,中央专委批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提出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于钱学森的建议是1965年1月提出的,因此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工程代号为“651工程”,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9月中旬,钱学森布置七机部八院(原上海机电设计院)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10月20日,钱学森和八院与会人员对卫星建造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上得去”是对运载火箭提的要求,用“东风四号”导弹作为第一、二级,用探空火箭技术研制第三级,三级连续传递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抓得住”是对卫星测控系统提的要求,成立卫星测控部队,经过三年努力,使一个航天测控网络初具规模。“看得见”就是人们用肉眼能看到天上的卫星,科技人员研制出一个折叠伞式的“观测裙”,可在卫星上天后打开,大面积反射太阳光,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听得到”是卫星在天上运行播放乐曲,并将信号交由各级广播电台向世界转播。“东方红一号”将播放《东方红》乐曲。
1967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科委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将中国科学院原从事卫星工程的单位划归空间技术研究院,担负卫星研制任务,任命钱学森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为加强卫星总体设计力量,钱学森调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孙家栋担任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负责研制工作;调七机部一院副院长任新民担任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任新民带领团队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其发动机经过100多次试车终获成功。
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总装任务。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80年7月,69岁的钱学森提出了引退让贤的申请,未获准许。直到1982年5月,他在一线的行政领导职务才得以免去。此后20年间,钱学森以独到的研究视角在诸多领域不懈探索。
1991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布一项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向一位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1999年,钱学森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