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复孙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著作甚丰,他于1935年提出以瑷珲—腾冲线为界的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被称为“胡焕庸线”,影响深远。
地理学家的学术人生就是脚踏泥土、周
行天下,胡焕庸教授一生中,曾先后三次来到
苏北地区考察和参加淮河治理工作。
淮河治理难题
淮河是中国的主要江河之一,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淮河地处气候过渡地带,与秦岭山脉共同构成了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流域内人口上亿,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地位十分重要。
早年间,淮河并非以“害河”出名。12世纪以后,受到黄河泛滥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水系遭到巨大破坏。之后,黄河改道北去,而淮水只能南下入江。淮河流至下游苏北平原时,地势落差陡降;且河道弯曲,支流极多,流速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洪水出路受阻,加之水利设施落后,20世纪初,淮河的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对中下游地区危害极大。淮河干流终点洪泽湖的湖床被沙土垫得越来越高,成为悬湖。洪泽湖原先并没有入海口,淮水只能通过苏北平缓的河道入江入海,一遇大暴雨,下游泛滥成灾几乎不可避免。当时,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从1903年起,被誉为中国近代水利导师的张謇为“导淮”奔走了20余年。张謇在民国初期就兼任过全国水利总长,主持制定导淮计划。1929年7月,导淮委员会在南京成立,直属国民政府,由国民政府主席兼任委员长,随即着手编制《导淮工程计划》,主要包括排洪工程、灌溉工程、航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内容。这个计划是中国现代水利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流域规划,也是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虽然国民政府多次发行过“导淮公债”,但是实际投入有限,特别是在淤废黄河河道上开挖新河的措施不合实际,治理效果自然不能如愿。1931年夏,江淮流域洪水泛滥,苏皖各省受灾严重,积水几年后仍未退清。
1938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南堤,黄河水全部南流,由涡河、颍河流经淮河,转入长江。不仅河南、安徽、江苏惨遭涂炭,淮河干流、支流皆被黄河泥沙淤垫阻塞,淮河水系几乎全部报废,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严重局面。
初次考察淮河
1934年,胡焕庸教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给学生开设了一门“江苏地志研究”课程,“对于本省一般情况及重要地理问题,先做一系统陈述,当时并作成各种地图多幅”。
7月,胡焕庸率学生李旭旦、楼桐茂等四人到苏北考察淮河水利以及沿海地区废盐改垦情况。他们遍访各地的水利枢纽、城镇、海港、盐场以及滨海垦殖公司,途经镇江、扬州、淮阴、润河集、运河站等地,东向至连云港,再行经陈家港、阜宁、盐城、东台、泰州、南通、上海,最后回到南京。全程历时一个月,行程20余县,考察目的“以水利盐垦为中心,旁及自然人文一切地理现象”。
回到南京后,胡焕庸师生写成《两淮水利盐垦实录》。该书内分纪程、水利、连云港、盐务、垦务5篇,详细介绍了两淮流域水、盐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以及港口建设、农业发展情况,附图片数十张,印刷1000册。
书中最重要的是“水利篇”,据实描述了两淮的地形、气候以及江河湖堤等水文状况。在“各种导淮计划评议”一节中,胡焕庸以地势、水量等事实为依据,比较了各种导淮计划的优劣。他批评了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的治淮方案,在已经被淤泥抬高成为悬河的淤黄河故道开挖新河道的做法,不能终止淮河泛滥。他主张,导淮应以“江海分疏”为原则。淮水入海路线只能另挖一条新水道,由淮南低地直接入海,还要整修淮水入江通道。“引淮入海,必使行于低洼之地,不特因其工省险少,同时可以减低全淮水位,因而永免上下游之溃决;能如此,则淮域居民可以永免其鱼之祸,而有更生之机矣。”
胡焕庸对治淮方案的批评,引发了国民党当局的恼羞成怒。该书出版之后,千册成书大部分被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私下搜去焚毁。1948年,胡焕庸将书中最重要的“水利”篇抽出,以《淮河水利》为名改版重印,此书才受到各界的重视。在该书序言中,胡焕庸写道:淮域水灾,影响数千万人之生命财产。抗战期间,黄河又复夺淮南行,因而灾况益为严重。胜利以来,经两年之努力,黄河虽已重回利津原道,而淮河本身,病态依然。淮水一日不治,即两淮人民一日不能安枕。”
十几年过去,胡焕庸没有忘记淮河流域人民的苦难,没有忘记科学家救国安邦的历史责任,他呼吁“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耳”。也正是这段考察淮河的经历,为胡焕庸在1950年去治淮委员会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加新中国治淮工程
1950年6月,暴雨连续袭击,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由于淮河各支流普遍淤塞,河南、安徽、江苏三省1300多万人受灾,“淮河平原几成大湖,几百里汪洋……被淹田亩超过四千万亩”。
中央人民政府痛感淮河水患之害,决定在原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基础上成立新的治淮机构,连续三年拿出当年水利经费的50%以上,专门用于治淮。
1950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全国治淮工作四十人会议,确立了“淮河上游山区修水库蓄洪,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开辟入海水道”的正确治淮方针。毛泽东主席要求,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需以此为中心”。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11月6日,直属政务院的治淮委员会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成立。
政务院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的领导都看过胡焕庸在16年前写的两淮水利考察报告,对他印象深刻,于是将他调到治淮委员会工作。治淮委员会专门为胡焕庸设立了技术委员会,任命他为技术委员。
胡焕庸不负众望,带领技术人员实地考察,提出了诸多工作意见。他以极大的热情领导了被命名为“苏北灌溉总渠”的新水道的定线工作,实现了他早年提出的“开挖新的淮水入海通道,彻底解决淮水泛滥问题”的设想。
苏北灌溉总渠工程是江苏境内主要的治淮工程之一,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先后动员了119万名民工。总渠起自洪泽湖东岸,横穿苏北、直指黄海,全长168公里,于1952年5月竣工。沿线建有多处水利枢纽,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发电等多项功能。既可以灌溉数十万顷农田,也为淮河增添了一条重要的入海通道。
当时的治淮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项国家重点工程。在历时一年多完成的治淮一期和二期工程基础上,经过多年不懈治理,淮河的防洪泄洪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彻底改变了淮河水患频发的面貌,变害为利,造福了三省人民。
在担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的同时,胡焕庸还担任了资料室主任。他收购了淮河流域各县县志约250部,编制了《淮河水道志》,用于内部工作参考。胡焕庸还响应政府普及科学的号召,把自己参与水利工作的亲身经历和历史资料结合起来,出版了《祖国的水利》《淮河》等科普读物。
在治淮工作中,治淮委员会深感技术干部之缺乏,决定筹办“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此时,胡焕庸在治淮委员会的技术规划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遂调任建校筹备处主任。1952年暑期建校完成,胡焕庸亲任教务长。随着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工作的开展,1953年8月,胡焕庸调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
第三次走进淮河流域
1958年10月,受国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部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师生赴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综合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师生们到当地的农业、水利主管部门收集气象、水文、地貌等历史资料,访问水利、航道、港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船工农民,了解江岸河槽的历史变迁,开展水文检测。他们还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全面摸底,重点地区则挖坑、打钻,加以分析。
时年58岁的胡焕庸教授是地理系最年长的教师,校方没有要求他参与考察,但是胡焕庸积极向系里要求参加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考察工作。经学校批准,胡焕庸拎着一个装着日常用品的小包和一把雨伞,加入了考察队伍。
胡焕庸的学生应定华教授回忆:当时的苏北淮南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发展相当落后,生活物资供给也非常简陋。交通布局更是稀疏,许多地段不通汽车。华东师大地理系师生们没有请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他们主要依靠地图和询问农民来辨别方向,在农村地区的交通则以步行为主。
扬州、泰州、兴化等苏北里下河地区属于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全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湖荡相连。历年淮河泛滥时,里下河地区都是汪洋一片。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水利工程得以大规模兴修,特别是开辟了苏北灌溉总渠,整修了洪泽湖、运河大堤和海堤,泛滥的淮水才得到了有效疏导和控制。
胡焕庸之所以要求到里下河地区实地考察,就是想看一看,他亲自带队考察定线的苏北灌溉总渠建成以后,当地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这个小队的成员主要是华东师大地理系二年级的学生,胡焕庸还没有给他们上过课,互相不认识。沉默寡言的胡焕庸不仅没有告诉学生们他早就来过淮河,更没有对自己在治淮工作中的贡献吐露一句。他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找一条小船,多考察一下在水网密布的兴化地区独有的垛田。
胡焕庸参与设计指导的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型水利设施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数百年来黄河、淮河并患苏北的局面,从根本上让“变水害为水利”成为可能。苏北当地群众在与笔者的交流中,屡屡表达了淮域水情得到控制以后,他们得以安居乐业的愉悦之情。他们说,要感谢千千万万治淮工程建设者们的牺牲和奉献。
(作者系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