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左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江西修水人。黄庭坚才华出众,诗文、书法俱佳,与苏轼并称“苏黄”。
鱼 脍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黄庭坚担任汝州叶县尉。有一位赵令与黄庭坚相约,带着美酒来拜访他。宴饮毕,黄庭坚写了一首《谢赵令载酒》:邂逅相将倒一壶,看朱成碧倩人扶。欲眠甚急须公去,能略陶潜醉后无。”黄庭坚为这次聚会做了准备,“买鱼斫脍”“扑杏供盘”。显然,鱼脍是黄庭坚喜欢的一道菜,他总是倾向于把河鱼制成鱼脍,即现在所说的鱼生。
几年之后,黄庭坚又写了一首《张仲谟送河鲤未至,戏督以诗》,缘由是张仲谟答应要送来一些河鲤。黄庭坚自然大喜,备好美酒,只等鲜美的鲤鱼一到,立刻开吃。但河鲤迟迟未到,于是黄庭坚写了一首诗前去催促:“盐豉欲催莼菜熟,霜鳞未贯柳条来。日晴鱼网应曾晒,风软河冰必暂开。莫误晓窗占食指,仍须持取报章回。”实在令人喷饭。
熙宁五年(1072),黄庭坚到北京大名府担任国子监教授,其间了解到北方人吃鲤鱼脍的习惯。一条鲤鱼,最美味的是鱼腹下面的那一部分,称为“腴”,一般都献给席上最尊贵的客人。在一首《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诗中,黄庭坚写道:“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和许多食客一样,黄庭坚也喜欢蟹。在《次韵师厚食蟹》诗中,黄庭坚回忆自己吃过的螃蟹,写道:“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谈齿生津。”在湖北的时候,偶然得到几只螃蟹,黄庭坚大喜,接连写诗三首。
醒酒冰
“醒酒冰”之名是黄庭坚首创,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水晶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肉冻。饮酒之后,食用一些清凉、素淡的食物可以解酒,水晶脍就有这样的特点,是黄庭坚非常喜欢的一道菜。
在《饮韩三家,醉后始知夜雨》诗中,黄庭坚写道:醉卧人家久未曾,偶然樽俎对青灯。”黄庭坚醉卧在这位韩姓朋友家里,“只见眼前人似月”,连坐在面前的人都看不太清楚,外面的雨声也听不到。主妇为了让他醒酒,端上来一盘肉冻,想必是很了解黄庭坚的喜好,所以预先有所准备。在诗后的小注中,黄庭坚带着几分自得,介绍自己是“醒酒冰”的发明者:“予常醉,后字‘水晶脍’为‘醒酒冰’。酒徒皆以为知言。”
关于水晶鲙的制法,《事物绀珠》中的介绍比较细致。主要材料是猪皮,首先把皮上的脂肪剔除干净,加水熬煮,过滤汤汁,凝结为冻状。切片装盘,加入调料即可食用。
另一种制法是鱼鲜味的,使用鲤鱼皮。洗净熬煮,把汤滤清,加入少量鱼鳔继续熬煮,再次把汤水滤清。接下去的步骤基本一样,汤水冷却之后,凝结成冻。食用时候切片,拌入青菜丝,浇入调料。
理论上说,含有丰富胶原蛋白的食物都可以用来制作水晶脍。猪皮、猪蹄可做肉冻,鱼皮可做鱼冻。此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还有一种素料的水晶脍,材料是琼芝菜,即海边礁石附近生长的石花菜。食材清洗干净,用米泔水浸泡三天。轻煮捞出,在盆中捣烂,然后再入锅煎煮,滤去残渣。冷却凝结之后,切片装盘,淋上醋料食用。
无论材料是肉、鱼还是琼芝菜,只要汤水过滤得好,成品就会如同水晶一般晶莹剔透,类似我们今天的果冻,“水晶脍”之名由此而来。宋代人在吃水晶脍的时候,切得比较细,韩维有一首诗中说:“凝如宝匣开明镜,散逐金刀落素丝。”
北宋都城汴梁的夜市中,即有水晶脍售卖。南迁之后,水晶脍又传到杭州,成为市面上常见的一道菜,并且传到宫廷之中,有所谓“红生水晶脍”等。大臣张俊在家里款待宋高宗的时候,第十二道菜有“鹌子水晶脍”。把这道菜安排在末尾,很有讲究,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喝了不少酒,需要一点清爽的醒酒菜。
糟姜、糟肉
喝酒要有菜肴,下酒菜最好滋味重一些,比如黄庭坚喜欢吃的糟姜。这些糟姜一般都是朋友送的,黄庭坚照例要写信致谢,他的字非常好,这封信后来成为著名的书法字帖《糟姜帖》,其内容是:“庭坚顿首:承惠糟姜、银杏,极感远意。雍酥二斤,青州枣一蔀,漫将怀向之勤轻渎不罪。庭坚顿首。”
在另一封写给黄靖国的信中,黄庭坚感谢对方送来糟姜,认为“是苏州真本,又饱糟而味足,大为嘉茹”。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人们总是非常挑剔的,黄庭坚对待糟姜就是如此。虽然黄庭坚生活的地方也产姜,但他认为,制成糟姜总嫌味薄。
《东京梦华录》中,相国寺东门外的街巷里有一家“李庆糟姜铺”,说明京城中存在着大量的糟姜需求,主要消费人群大概都是像黄庭坚这样的南方人士。除了这种固定店家专门出售糟姜,还有一些城市小贩沿街售卖。《水浒传》中有一情节,郓城县里有一位唐牛儿,人称唐二哥,是一位卖糟腌货的小贩,平时在街面上四处叫卖,同时给人帮闲。宋江杀死阎婆惜,阎婆惜的母亲不动声色。跟着宋江来到县衙外面,阎母立刻扯住宋江,大声喊人,吓得宋江慌了手脚。此时,唐牛儿恰好手里托着一盘洗净的糟姜到县衙这边叫卖,看见宋江被困,立刻放下糟姜,上前来扯住老婆子,宋江趁机逃走。
糟姜之外,黄庭坚还喜欢糟肉。《齐民要术》中有糟肉的制法,大致是这样:酒糟之中加水,调成粥状,加盐调成咸味,把熏烤过的猪肉放到其中,保存在阴凉地方。糟肉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特点是味道独特,还能够延长保质期,可以慢慢享用。此外,颜色也会更好看。黄庭坚曾亲自动手制作糟肉,但他忘记了一个关键步骤,糟中没有放盐,最后发现的时候,肉已经坏了。
真珠菜、棕树花
黄庭坚在泸州时,品尝过当地的真珠菜和棕树花。真珠菜一般长在水中的石头上,“翠缕纤曼”,叶片的顶端生有圆形的蕊片。戎州、泸州等地的居民用蜂蜜熬食,或者用盐煮,可以长期保存。
黄山也有真珠菜,属于藤本蔓生植物,每年晚春发芽,叶片脆绿如茶,芽端有珠状的白色蕊片。吃法是“腊之香甘鲜滑,他蔬让美”。黄庭坚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介绍了真珠菜的一种吃法:洗净,去掉腥气,加入适量葱白、生姜和花椒,在沸水中焯一下拿出。吃的时候要配调料,黄庭坚说的是“五味齑”。也可加醋,味道很好,大抵就是一道凉拌菜。
黄庭坚信中还介绍了另一种蔬菜,主料是棕树花,又称为棕笋、棕鱼。其滋味又苦又涩,亦可入药,有止血、活血、止泻的功效。四川人、两广人的吃法是,用醋或者蜜煮过后食用。黄庭坚的吃法是:剥去外皮,加汤煮熟,锅中加油,把煮熟的棕花下锅炒香,加入葱、姜、椒等调料,再加入水和醋煮开,最后加入盐和少量的酱。黄庭坚认为滋味甚美,食之殊佳”。
黄庭坚与苏轼是诗文大家,且皆爱美食,二人唱和比较多。作为四川人,苏轼对棕树花这种食材再熟悉不过,把它称为木鱼,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并且赋《棕笋》诗一首。首句即曰:“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
在诗序中,苏轼解释道:“棕笋,状如鱼,剖之得鱼子,味如苦笋而加甘芳。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而南方不知也。”苏轼对棕笋的评价是:味道苦,每年正月、二月食用最合适,过期以后则苦涩不可食。食用方法与竹笋差不多,蒸熟,以蜜、醋为调料,很耐保存。
“吾平生无此快也!”
面对美食,人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黄庭坚曾经写过一篇《士大夫食时五观》,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第一,要想一想食物来之不易,珍惜食物,“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人的一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个人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可以坦然享受美食。第三,享受美食的时候,不要忘记养性,“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食而不知食之所从来则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黄庭坚超越了许多食客,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人过中年后,黄庭坚母亲去世,厄运连连。宋哲宗时,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府,又改知鄂州,随即被人指责在编修《神宗实录》时用语多诬,于是被贬为涪州别驾。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再被贬到宜州,位于广西北部,十分偏僻。接到消息时,黄庭坚人在鄂州,身体也一直不太好。鄂州地方官员陈荣绪对他很关照,接连送来一些鲜鱼,黄庭坚把它做成自己喜欢的生脍,并且写诗答谢。
陈荣绪不知从哪里得到一些獐肉,派人送给黄庭坚一些。病中的黄庭坚高兴得连写两首诗,其中有“秋来多病新开肉,粝饭寒葅得解围”“二十余年枯淡过,病来箸下剧甘肥”之句,看得出他此时的生活条件比较清苦。
黄庭坚此时的状态实在太差,让人怜惜。另一位朋友吴执中为他杀了家里的两只鹅,黄庭坚写诗戏赠:学书池上一双鹅,宛颈相追笔意多。皆为涪翁赴汤鼎,主人言汝不能歌。”困顿之中,黄庭坚不忘调整自己的饮食。《道山清话》中说,黄庭坚在宜州时,制作过一种“亥卯未馄饨”,从名字上推测,馄饨的馅料里应该有猪肉、羊肉和兔肉。
黄庭坚天性淡泊,对于跌宕起伏的命运泰然接受,平静面对。60岁时,黄庭坚被“除名羁管”。凡是舒服一点的地方,宜州地方官员都不许他居住,搬来搬去,最终住进一处简陋的小房中,周围一片混乱。在自己破败的住处,黄庭坚焚香安坐,花了三文钱买来一只鸡毛笔,用它给朋友写信。谈到眼前的困境,他很坦然地说:我本是农家子弟,当年如果没有考上进士,一定居住在乡间,住在这样的房舍里。”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黄庭坚处境最窘迫的时候,曾经住到了宜州的城楼上,地方狭小,秋暑难当。有一天,一场小雨过后,天气一下子清凉起来,黄庭坚很高兴。饮酒至浅醉,黄庭坚坐在一张胡床上,从栏杆处伸出双脚,任雨水冲刷,一边回头喊着朋友范寥的名字,一边高声说:“吾平生无此快也!”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