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淑君
【以旧“唤”新,打开新天地】
在珠江南岸的白鹅潭畔,在城市密集的钢筋森林之间,有这么一处隐匿的桃花源。这里绿树成荫,适合散步的小径蜿蜒于婆娑树影之下,抬头一看,叽叽喳喳的小鸟穿梭于老榕树枝头;高大宽敞的建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而来,斑驳的红墙无声述说着岁月的故事;走着走着,偶遇打扮时尚的年轻男女,他们手持笔记本电脑,围坐在室外的石桌前热烈地讨论着……旧颜与新貌和谐交融,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这就是广东省首个文化创意园——信义·国际会馆。
广州作为我国较早开启近代化工业的城市,拥有深厚的中华工业文明积淀,仓库码头、工厂车间、机床设备……这些工业遗产成为城市独特的记忆。近年来,广州的创业者以保护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设计为引领,在工业类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上做了大量积极探索。广州828处历史建筑中,工业类建筑有43处,分布于天河、荔湾、海珠、白云、黄埔等区。随着广州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今诸如信义·国际会馆这样的创意园已经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数量众多。
作为创意产业的载体,广州的创意园大多是在近20年时间里出现并迅速成长起来的。早在2003年,广州便启动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民心工程,决心整治珠江沿岸,投入巨资建污水处理厂、实施截污工程,转移甚至关停珠江两岸的工厂。2008年,在广东省“三旧”改造的大背景下,广州市进一步发布《关于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的意见》。“退二进三”指的是将市区内的第二产业转移到郊区或关闭,把原有的工厂空间腾退出来,发展第三产业。
当时,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广州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低效、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城市形象亟待提升等问题。要想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及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由此,大量工业类历史建筑被改建为文化创意园。
信义·国际会馆的前身便是广东水利水电厂。该厂厂区地理位置优越,总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2004年,广东晋明集团(明晖园)投资4000多万元,对厂区内的多栋1960年代厂房进行统一改造。广东水利水电厂遗留的建筑具有较为显著的工业历史风格,因此,厂区的改造更多是保护性开发,不仅最大程度保留建筑的文化属性,让原有的工业元素得以彰显,还精心保护了厂区内的68棵树龄近百岁的老榕树,充分显示出对原生态的尊重,对历史记忆的留恋。漫步在园区中,不难感受到怀旧和传承的意味。
改造后的信义·国际会馆可谓脱胎换骨,成为“退二进三”政策的示范项目,集艺术博览、商务信息、旅游观光、文化创作等多功能于一身。经营方紧扣“文化创意”主题,先后引进广州奥美整合传播集团、运动装备品牌安德玛、陈永锵渔歌晚唱画廊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艺术机构;还举办了多场企业年会、新车发布会、时装秀、颁奖礼、嘉年华等大型活动,俨然成为广州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花园式办公”,激发创新热情】
凌晨4点,微信广州总部综合事务楼(4号楼)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丝毫没有要歇息的迹象。2013年,“微信之父”张小龙带着500多人的团队,告别奋战8年的南方通信大厦,将办公区搬到了位于广州塔附近的广州T.I.T创意园,T.I.T创意园也因此更广为人知。
科技公司向来比较注重对办公场所的选择,因为办公环境对于产品创新、团队文化、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T.I.T创意园到底哪里吸引微信团队?张小龙曾在采访中提到,T.I.T创意园“空间开阔,没有了一般的都市办公楼的压抑感,在设计上将简约和闲适结合得很好,让人能平静下来思考问题”。腾讯规划设计部专家Neo说,腾讯每年在全国都有十几二十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装修面积,对于常规写字楼的设计已经审美疲劳了。而一家引领风潮的高科技公司突然置身于工业时代的老厂房中,反差带来另外一种美感,“我们要的就是历史痕迹”。有媒体甚至将在创意园区办公誉为“颠覆传统CBD”。
T.I.T创意园的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广州纺织机械厂。该厂于2007年全面停产,其时年产值仅1000多万元,处于亏损状态。改造过程中,项目方保留了原厂区的生态原貌和纺织工业元素。和较早期的信义·国际会馆相比,T.I.T创意园的改造更注重发挥厂区原有的产业优势,主动找准未来的定位——服装时尚产业服务平台。这个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原纺织机械厂的精神内核。
T.I.T创意园开园后,园区实行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由于景色优美,极具审美格调,商业功能配套完善,很快就在业内形成良好的口碑。上班族作为创意园中最主要的使用者,他们的感受可以说是衡量园区改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微信在T.I.T创意园租赁的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共6幢楼,皆为3层,视野开阔,富有时尚与历史相融合的设计感。从办公室里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生机蓬勃,远处北有广州塔,南有赤岗塔,闹中取静,原本在写字楼里耕耘的程序员们,得以在新的空间中激发灵感。加上企业孵化、资源共享、金融服务和人才协作等服务优势,T.I.T创意园显然更能匹配互联网、创意、设计类等企业的需求。
声名远播的T.I.T创意园不仅吸引了30多家纺织企业总部落户,还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园区扭转了改造前的亏损状态,租金很快由初期的60元/平方米上涨到如今的300多元/平方米。园区还带动了周边的住宿、餐饮、商业服务等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磁吸效应”。现在,园区带动相关行业产业链年产值超过210亿元,税收达18亿元,园区内就业人数也由改造前的1400多人增加至4000多人。“T.I.T模式”更被推广至广州二棉纺织厂(T.I.T智慧园)、广州电池厂(T.I.T文创园),成为老旧厂区更新和空间再生的一种范本。
曾负责T.I.T创意园开发运营的广州北岛创意园总经理何江说,这段时间,一直跟团队一起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感悟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机会。接下来,将紧跟国家大战略,紧跟新时代大趋势,在引进和培育科技公司研发中心和高端培训中心等方面发力,提升创意园赋能制造业能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意园、入驻企业和社会效益共融共赢格局。
伴随着越来越多成功案例的诞生,广州对于工业园区及工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也从初期的积极探索阶段进入深化提升阶段。广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补充意见》,全面梳理城市的更新改造政策。
政府开始重视成块连片推进改造,坚持“政府主导、成片连片、配套优先、应储尽储”的原则。例如白鹅潭地区通过“全生命周期”开发管理,引入高端设计团队,对太古仓、渣甸仓、冲口仓(聚龙湾展示中心)等一批工业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将古老工业厂房活化成为“城市会客厅”,在珠江两岸形成独特的滨江工业遗产风光带,这些昔日的“工业锈带”焕然一新,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迈向高、精、专,赋能智造业】
对工业类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思路,随着优秀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愈发丰富,广州开始谋求从过去简单的“三旧”改造,转向以“存量与增量联动、产业与空间结合、文化与活力并重”为特征的改变,政策的指引也逐步迈向高、精、专,致力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在改造主体方面,更多地引入企业自主改造。在改造方式方面,政府出台了更多政策指引,并为一些具体操作松绑。
改造的对象迈向多元化,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日益受到重视。实际上,广州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政策早已有之,但由于此前房地产企业专注于旧村改造,村级工业园改造的推进一直较为缓慢。后来,广州出台首个专门针对村级工业园改造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此后每年几乎都有相关的文件出台,逐步明确工作目标,从规划统筹、用地管理、利益分配、审批管理、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海珠同创汇的前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村级工业园。如今走在海珠同创汇中,很难想象它原来的面貌:这里曾是一片城中村,有大量“握手楼”,分布着310家小型制衣厂、72家汽修厂和53家无证照餐饮场所,建筑管线外挂,消防隐患多,市政基础差,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秩序混乱,垃圾成堆……
海珠同创汇的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项目方通过重新为片区定位、升级建筑立面、增设共享配套设施等手段,打造出设计前卫的洋房式办公空间和色彩斑斓、潮流时尚的艺术街区。改造后的海珠同创汇不仅为办公和活动举办带来全新体验,还非常适合日常生活——园中甚至有精心规划的慢跑道以及适合散步的“纯氧”果园。
花开蝶自来。数百家时尚创意、科技创新、都市工业类企业入驻海珠同创汇,使之成为广州时尚创意产业聚集地。成功的改造不仅为居民带来环境改善的直观感受,还为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实质贡献。改造后,海珠同创汇的租金从每平方米20元提升到120元,园区出租率超过95%,承租方中不乏头部企业。目前,海珠同创汇的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税收达5000多万元。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殷切期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随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活化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越来越显著。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广州市通过政策创新和一系列改革实践,有效激发了多方动力,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双赢”局面,未来也将会在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持续迈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