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的高尚与俭朴

2023-03-27 14:44: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文│陈立旭

  张澜先生在旧社会和新中国都曾身居高位,但是,他一生为官廉正,生活俭朴,这种高尚品格令人十分敬佩。

  1872年,张澜出生在四川南充的一个佃农家庭,自幼生活清苦。5岁起,张澜便跟随家人一起,穿着草鞋拾柴、放牛、割草、种地,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就形成了正直、俭朴的品格。1894年,24岁的张澜走进科举考场,才穿上平生的第一双布鞋。直到考中秀才、赴日留学,张澜仍然一身布衣。

  辛亥革命后,张澜先后担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等官职。在这八年的为官生涯中,张澜一直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有“廉士”之称,当地老百姓则称他为“川北圣人”。

  出任川北宣慰使后,有不少家乡南充的亲朋故友托关系让张澜帮忙,张澜一概拒绝。担任四川省省长职位时,有一年闹灾荒,在家乡务农的四弟生活很困难,便写了一封信给张澜,求张澜帮他在政府部门里安排一个低级职位,使其能用薪水养家。张澜在给弟弟的回信中写道:我是受老百姓推举才当上四川省省长的,实际上只是老百姓的一个仆役,怎么能够用老百姓给的权力,为自己的弟弟安排一个职位呢?你如果爱护我,就应该体谅我的心情,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这是最好的。张澜回绝了弟弟的请求,自己也率先垂范,一直把母亲和妻子留在乡下养猪、种地,过艰苦的农村生活,直到辞官卸任仍是如此。

  张澜一身正气,引起许多豪绅的不满,加上一些政客眼馋省长的职位,便挑唆一个叫石清扬的军阀搞“倒张”活动。石清扬想抓到张澜的一些把柄,就派密探到张澜的家乡了解其家庭情况。这些密探回来报告说:张澜家徒四壁,一家人常年吃素食度日。石清扬感慨张澜如此清廉,若存心陷害他,必遭天谴,从此放弃了“倒张”活动。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被迫解散。此时,张澜先生已年过七旬,重病缠身,他平生不积财,身无长物,更谈不上治病的钱了。上海虹桥疗养院郑定竹副院长十分仰慕张澜,破例免费为其治病,张澜才住进医院。

  张澜先生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长年穿土布做的长衫,而且仅有两件,够换洗就可以了。他要求家人,绝对不能做第三件。他说,这种土布长衫很结实,穿着舒服,自己愿意穿。两件长衫一穿几十年,破的地方就补一下。

  新中国成立,张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开国大典前,周恩来亲自指示,给张澜拨了一笔服装费。张澜婉言谢绝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敢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于是,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毛泽东主席派人给张澜送去一身呢制中山装和大衣,但他始终没穿。张澜去世后,他的家人将这身衣服捐给了国家。

  张澜年事已高,国家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决定把他的夫人和儿女从四川迁来北京。有关部门选择了多处住宅,征求张澜的意见,他却都不同意:“这些房子都太大了,太好了,我不能住这样的好房子。”他自己选择了位于北京皮库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房子不大,还很破旧,有关部门要修缮一下,张澜却不让。张澜家人自己打扫了一下,就全家搬进去了。张澜夫人刘慧征女士在院子里开了一小块地,种上了供全家吃的蔬菜,以减少开支。

  张澜曾作《四勉一戒》,其中有语:“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是张澜一生品德的写照。

  (作者系文史学者)